王凤仪五行性理 王凤仪先生的五行性理诊病疗病理论
王凤仪先生的五行性理诊病疗病理论
摘要:五行性理疗病理论认为人的病在身而根在心,心灵的染污不和谐而导致身体的不健康,是现代社会人群疾病的重要诱因。五行性理疗病理论将人的性格特征按照木火土金水五行进行归纳,并详细说明人的性格与气质的阴阳消长变化规律。同时提出通过五行性阴阳消长的道理来探测人的躯体脏腑疾病变化的情况,并可自我调节、拨阴取阳转化自己的性格命运,从而改善人我之间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状态。
五行之说自古有之,五行学说始见于《尚书. 洪范篇》该篇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的经文。后世的大学者,把五行的生克,顺逆,互相制约的原理,用以说明自然界事物和社会现象发展变化的相互关系,医学家把它运用到人的生理,病理的领域中,并作为诊断治疗的重要理论工具,在中国传统医学的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历代易学家,医学家对五行都有阐述。 近代农民思想家王凤仪先生由于笃尽伦常,义赴友难,自诚而明,在自己的觉悟中对金木水火土五行理论又作了有别于前人的阐释,把它有效地运用到人的性理,伦理和家庭社会之中,发明了性理防病疗病法,教导人转化性格气质,推转五行,改善健康命运,直至超凡入圣。
五行性理,“性”是指人的性格和气质,“理”就是规律或法则。“性理”是运用五行的道理说明人的性格与气质的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使之按正常规律运行,掌握改善自己的性格命运,改善人我之间的人际关系。
在预防治疗疾病方面,可通过五行性阴阳消长的道理来探测人的躯体脏腑疾病变化的情况,并可自我调节,拨阴取阳,可使亚健康状态自然而愈,甚至多年沉疴,由此而康复者也不胜枚举。王凤仪先生的五行性理疗病理论认为人的病在身而根在心,正如“心亦静时身也静,身病还是心生时”。由于心灵的污染不和谐而导致身体的不健康,是现代社会人群疾病的重要诱因。因此要保持健康就要重视心性的锻炼和修养。
五行性理的阴阳消长之变化,可由人的面形、体态、气色、声音以及气质的清浊中观察出来。先生在性理疗病的实践中,发现恨怨恼怒烦不良情绪及贪妄等不平心态,是危害人们身心健康和破坏人我关系的主要因素,这是属于五行性的阴暗面。
其阳面则为纯洁慈爱光明大度之德性。先生说“恨怨恼怒烦是五毒,怒伤肝,恨伤心,怨伤脾,恼伤肺,烦伤肾”。五毒是人情绪性格的阴暗面,化除五毒,既是“化性拨阴取阳”,特别强调人要转化自己的禀性,此乃五行性理疗病学说的关键。
王凤仪先生告诉人们,欲永保光明天性不受污染,彻底拨阴反阳必须明确五行之精髓:欲生真水必柔和认不是,欲生真金必找好处,欲生真土必认因果不怨天尤人,欲生真火必明理达天时,以上四样都达透了,才能生出仁德而达全体的阳木。最后达到“五行攒簇”,浑然一体,不分五行而达到人身五脏安康。
五行具体在每个人的心性中不是单一的,而是五行具有,但各有所偏,主次各异,阴阳悬殊,并有生克顺逆,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因而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性格与气质。而概括起来人的五行性识别如下:
一. 五行人的辨别概括
1. 木性人,面长瘦而露骨,上寛下窄。生气时,面偏青色而带杀气。肩背耸直,脚步高压有声,语音直而短齿音,气度轩昂。木处东方,有甲乙之分。甲木为阳,乙木为阴。分阴木阳木,形同而气质清浊随心性随时变化。
甲木阳木是木之本性,主仁慈正直担当。正直有主意有定见,敢作敢当,处事不谄谀。好生恶杀,公而无私,心口如一,遇事不盲从。不畏难,作事有始有终,能担能立常存悲天悯人之心,化俗救世之愿,舍己为人。古往今来,凡成大业者,皆具阳木之性。阳木的核心是一个“仁”字,它体现了天地的好生之德,具有生生不息之机。
乙木阴木性,主粗暴自是傲气。直往前说,出言撞人,好阴沉。因小失大,以私害公,以情悖理,情多偏见 ,执拗顽梗,高傲自大,不易接近。不服人,好抗上,气量窄小,不耐激触,不能舍己从人,不能接物以礼,难成事功。在家庭多亏孝道,平生遇事多难,常不如意,因之怒气填胸,愈形乖戾。
阴木好怒,怒的表现有:①受到压制,到忍无可忍的时候,竟气得浑身发抖;一旦爆发,便燃起怒火,后悔莫及。②人之所为,违背自己的意愿,便大发脾气。③见事不合理,出于气愤,打抱不平。④不满情感,发泄于外,有时火冒三丈,暴跳如雷,不考虑后果。总之怒的特点,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往往干出无法挽回的蠢事。
阴木内存,好怒伤肝,肝气不舒,胸肋疼痛,肚腹胀满,头迷眼花,两臂沉重,四肢麻木以及中风等,这便是受阴木之害。要想愈病,必须化阴木为阳木,生出仁德、爱人爱物之心。如果使用“问性法”,可多问“主意”。
总结:
木形歌:面长露骨色微青,背耸肩宽步履平。试听语言直而短,偶观筋项识真形。
木形病:怒性主杀,头晕眼花。耳聋齿痛,两臂沉麻。四肢无力,疯痫时发。胸膈不舒,瘫痪交加。胃酸肋胀,瞳仁翳炸(瘰病症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