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可:演技比颜值更重要
演员,影星都有很多,可是真正能称之为艺术家的却很少。艺术家,顾名思义,不仅需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娴熟的创作技巧,还能够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取得一定的成就。才华横溢的苏可就是这样的人。
说起苏可,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一代枭雄》里的沙里宾。在苏可的演绎下,这位傲娇的典狱长阴郁霸气,又不失血性,迷倒了万千少女。对于每一个角色,苏可会去用心揣摩角色的设定并思考如何展现出来,着重于去探索角色的内心世界。因此他 演出的人物,是立体的,有血有肉的,富有生命力的。苏可演戏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多的是灵魂上的碰撞与交流。
剧中的沙里宾,少年从军,满腔热血一心报国。身为黄埔军校学霸的他被保送德国慕尼黑军事学校,学成归国后担任德式机械团团长一职。当时的国情下,德方有军事技术却缺乏资源,与中国恰好形成互补的利益关系。老蒋请来德方专家希望训练出一个机械化作战部队,不料形势突变,淞沪会战突然爆发,东北失陷,西安内忧外乱,这只并没有完全向训练出来的部队只能奔赴沙场。历时三个月,这场抗日战争时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宣布告终,中日双方均损失惨重。沙里宾在经历过 “人间炼狱”般的战争后侥幸存活,却被发配流放去做了典狱长,这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军人来说,是痛苦的,是耻辱的。
出场时的他,迈着缓慢又坚定的步子,眸子里透着锐利和冷漠。经历过生死的他,有着超脱年龄的沉着稳重。他是一个军人,是一个沉着冷漠,黑白分明,刚正不阿,战斗素质极高的军人。这样一个满怀赤子之心的铁血男儿,却壮志难酬,无法征战沙场,杀敌报国。身为典狱长,处于这样一个灰色地带,他也是冷酷无情黑白分明,对于不受命令违反纪律的人严惩不贷,罚的他心服口服。那种举手投足间的干练冷静,眼神中流露出的犀利了然,都在丰满着沙里宾的人物形象。苏可将沙里宾的坚定刚毅诠释得淋漓尽致,引得观众拍手叫好,这个角色,被他演活了,也被他演火了。
苏可出生于北京的一个军人家庭,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留校任教至今。发现他具有表演潜力的伯乐,是中国第三代电影导演的代表人物谢铁骊,周迅就是在谢导的挖掘下开始拍电影的。苏可出演电影版《红楼梦》出道,岁月沉淀出的不仅仅是他精湛的演技,还有他深厚的品德。
集专业表演老师与演员身份于一身的苏可,非常痛心表演行业在浮躁的氛围里逐渐失去灵魂,他曾说,现在业内选用演员的标准仿佛更倾向于颜值的高低,而忽略了演员自身的功底和内涵: “我觉得表演的魅力就是要你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多面的、丰满的这么一个人物形象,这是最重要的表演魅力所在。如果失去了这个,失去了连贯性、典型性、真实性,那作为演员的这种表演魅力就会丧失了,这是一个不好的现象。”
《最后诊断》中,苏可饰演的是男一号沈知鱼。这位留洋归来的医学博士刚一到岗,便完成数例高难度神外手术,神外主任兼院长叶南山因此对这个年轻人格外器重,叶南山之女叶如琴也对他芳心暗许。但人红是非多,这也引起了神经外科另一副主任马培德的疯狂嫉妒。
剧中的沈知鱼形象高大英俊,气质知性高贵,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精湛的医学技术。是一个率真骄傲,富有激情,前途无量,执着地追求真理的年轻人。苏可将这一形象表现的出神入化,他把沈知鱼身上那股 “劲儿”表现的特别到位。其实苏可在生活中是一个内敛的人,与剧中沈知鱼的洒脱大相径庭,甚至沈知鱼前期的恃才傲物都被他展现的活灵活现。在拍戏的时候,苏可每天都要去感受沈知鱼的内心世界,从人生的高峰到低谷,承受着痛苦的打击,再到失忆后宛若新生儿的单纯,都是观众能够切实感受到的。据悉,因为该剧涉及到大量的医学术语,苏可每天拍戏回来要背很久的台词,还要琢磨第二天的戏应该怎么样去拍,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的确,汗水得到了应有的回报,观众对沈知鱼这一角色赞赏有加,称苏可的表演让人耳目一新,这就是好演员的魅力。
把每一个角色塑造成 “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这是苏可认定的演员的基本素养,而他也是如此践行的。在电视剧《大汉口》中,苏可主演大哥陆修文,这是一个混迹于帮派又加入国民党但心怀家人的亦正亦邪的人物。为了演好这个角色,苏可读了三遍剧本,深入分析角色的多面性,并根据“陆修文”的成长经历特意设定了一些小动作:从小扛大包让他养成了活动肩膀的习惯,抽搐鼻子是为了显得更男人一些。他将自己套入到角色中去,来分析角色的行为和内容,从而思考该用怎样的神态和语调来展现最饱满的角色形象。
拍摄《大汉口》是在夏天,既要忍受蚊虫叮咬,又要在炙热的天气里穿上厚厚的军装,可尽管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苏可还是跟整个剧组进行着积极的艺术创作。《大汉口》播出后,苏可饰演的陆修文备受好评,许多人问他是如何能演得这么好的?苏可的答案发人深省: “好,谈不上,只是自己尽心尽力了。”在苏可眼中,演技好,并不仅仅是一种赞赏,更多的是对自己职业素养的一种肯定。在这背后的刻苦和辛酸,更是敬业精神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