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毓山刘国础 雕塑大师叶毓山因病去世 不朽作品永铸全国桃李芬芳仰视榜样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大雅堂”门口,熙来攘往的游客总会被一尊相貌清瘦、面露忧思的杜甫像吸引。如今,“杜甫”尚在,“杜甫”的创作者却走了。 记者1月7日从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焦兴涛处获悉,四川美院原院长、著名雕塑家叶毓山因病医治无效,于当日上午9时50分逝世,享年82岁。
这尊杜甫像,正是叶毓山的代表作之一。
他1935年生于四川德阳,先后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生班。1956年在《美术》首次发表作品《体操》后,叶毓山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其作品广泛分布于北京、上海、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湖南、安徽、江苏、新疆、吉林、黑龙江等全国各地,尤以革命历史、古代诗人题材最为知名。
叶毓山曾荣获全国城市雕塑最佳作品奖、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第六届全国美展铜牌奖等殊荣,2015年6月被中国雕塑学会授予“中国雕塑终身成就奖”。
□本报记者 余如波 他的作品,流淌着红色的血脉 2016年10月30日,《丰碑永铸 浩气长存——叶毓山红军长征主题雕塑作品集》在四川美术馆首发,收录了9组具有代表性的长征主题作品。
“长征代表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和坚韧的信心,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是一个奇迹。
作为一名艺术家,我有必要把长征的辉煌用雕塑表现出来,供人们怀念和学习。”在叶毓山140余件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中,就有大量作品涉及长征。四川境内,凉山州冕宁县的彝海结盟纪念碑,甘孜州泸定县的飞夺泸定桥群雕、飞夺泸定桥纪念碑,阿坝州松潘县的红军长征纪念碑等,均出自叶毓山之手。
作品集里,还有一件在贵州遵义创作的《女红军卫生员》。
叶毓山在首发式上透露,作品人物原型其实是一名男战士,后来他不幸牺牲,老百姓为了感谢他,将遗体偷偷埋葬起来。“我把男战士换成了女红军,这样代表性更大,遵义方面对这个改动非常喜欢。
” 叶毓山的“红色”巨作中,《歌乐山烈士群雕》同样享有盛誉。作品位于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采用中国传统石窟艺术的“中心塔柱式”结构,将烈士们“宁死不屈”“前赴后继”等崇高精神风范表现得既伟岸又质朴,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艺术评论家林木说,叶毓山的雕塑以写实主义为基调,注重以大块面结构反映精神风貌,有一种整体浑朴的团块感、山岩感、岩石感。
“他在生动再现历史的同时,深刻地挖掘创造历史的人的伟大、人性的伟大。” 他的情怀,饱含着浪漫的基因 改革开放以来,叶毓山致力于城市公共雕塑创作,不少作品表现手法“开风气之先”,引发舆论广泛关注与讨论。
重庆长江大桥桥头的雕塑《春》《夏》《秋》《冬》,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上世纪70年代末,重庆市政府发布消息,要在新建的重庆长江大桥南北两端各设一组雕塑。
四川美院投稿的近百套方案中,叶毓山的设计打破常规,用人体来展现春、夏、秋、冬四季,极具艺术表现力。根据原创意图,“春”是一个拿着花的少女,“夏”是一个在水中搏击的男青年,“秋”是一个扛着麦穗的妇女,“冬”是一个健壮的中年男子。
这组作品最初被设计成裸体,而当时公共场所的裸体雕塑还比较少见。
照片刊登后,引起争议。叶毓山进行修改,给人物增加了薄衣和飘带,使其保留原有的线条美。作品从设计到完成花了5年时间,1984年被安置在重庆长江大桥上。 叶毓山艺术创作中的浪漫情怀,还表现在对古代诗人题材的偏爱。
早在1984年,其代表作《杜甫》便荣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牌奖。2011年初,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决定建造“大雅堂”,陈列历史上有代表性的12位诗人的塑像,其中屈原、李白、苏轼等8尊塑像均由叶毓山承担。
他采用不同材质、不同姿势表现8位诗人,艺术手法趋于大写意。屈原像高达3米多,采用巨型乌木制作。叶毓山依其自然形态雕成屈原卧像,以表现这位忧患沉沙的伟大诗人。
李白和苏轼像采用汉白玉,前者塑成“举杯邀明月”姿态,潇洒大度;后者呈卧状,如乘舟“大江东去”。 追忆“老院长” 晚辈视他为“恩师”和“榜样” 叶毓山还是一位优秀的艺术教育家。
从1956年开始,叶毓山在四川美院任职37年,其中担任院长达10年之久。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美院培养出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仅1977级一个年级就涌现出高小华、张晓刚、程丛林、何多苓、罗中立、周春芽、杨千等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坚力量。
追忆“老院长”,这些晚辈都将叶毓山视为“恩师”和“榜样”。 杨千说:“他的开放态度和支持力度,现在想起来也很难得。
当时,任何学生都可以把创作草图交给学校,获批准的就发材料费。罗中立的《父亲》、周春芽的《藏族新一代》、王川的《再见吧,小路》、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我的《手》等作品都得到了支持。
” “1985年毕业创作看稿会上,叶老对我的大型版画《胜利者》肯定有加,鼓励我说‘源于生活的作品,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四川省美协副主席马光剑说。 追随叶毓山近20年的赵向培回忆,1997年,不到20岁的他跟随亲人在云南大理打工。当时,叶毓山正在当地创作一件作品,其他工友反复雕刻了几块石头,叶毓山都不满意,赵向培就毛遂自荐上前一试。
没想到,叶毓山对赵向培非常满意,当即决定收他为徒。跟随叶毓山学习几年后,他逐渐参与作品创作,到全国各地打造雕塑作品。“老师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容不得半点马虎,容不得出任何差错。”赵向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