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梁陈述 中国奥运老人何振梁去世 北京申奥陈述打动人心

2017-09-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国资深的体育工作者.有"奥运老人"之称的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因病医治无效,于昨日下午在京去世,享年85岁.何振梁去世的消息引发体育界的广泛关注,众多知名人士纷纷发文哀悼,前国家体操队运动员.宁波姑娘桑兰昨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在自己担任体育节目主持人期间,没采访过何老非常遗憾,而何老在她受伤期间的关心让她非常感动.综合新华社电何振梁曾两次参与北京申奥工作何振梁自上世纪50年代起开始投身体育工作,参与了新中国体育对外交往的多次重大事件.何振梁两次参与北京申办奥运会,在1993

中国资深的体育工作者、有“奥运老人”之称的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因病医治无效,于昨日下午在京去世,享年85岁。何振梁去世的消息引发体育界的广泛关注,众多知名人士纷纷发文哀悼,前国家体操队运动员、宁波姑娘桑兰昨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在自己担任体育节目主持人期间,没采访过何老非常遗憾,而何老在她受伤期间的关心让她非常感动。综合新华社电

何振梁曾两次参与北京申奥工作

何振梁自上世纪50年代起开始投身体育工作,参与了新中国体育对外交往的多次重大事件。

何振梁两次参与北京申办奥运会,在1993年和2001年两次担任申奥中方陈述人,为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任国际奥委会委员杨扬昨天说,何老对中国的奥林匹克事业和世界的奥林匹克事业都有着巨大贡献,她很佩服何老的工作能力和对奥林匹克的热情。

杨扬得知何老去世的消息感到很痛心,“好像不敢相信”。她说:“何老对中国的奥林匹克事业和世界的奥林匹克事业都有着巨大贡献。1979年中国恢复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之后,得到世界的认可,无论从他工作的角度和个人魅力的角度都尽了最大的努力。

尤其在(中国体育的)国际地位方面,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能够得到国际奥委会的迅速认可,我想在一定程度上是与他的个人魅力有关。他的工作能力和对奥林匹克的热情,我是非常佩服的。”

在南京青奥会的申办中,杨扬曾经和何振梁有过合作,这段经历让她很难忘。“那时(作为国际奥委会委员)我刚入门,他每周要透析,还坚持着去拜访了很多委员,走访了很多国家,这就是他对奥林匹克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态度。”

北京首次申奥失败,何老大哭一场

曾两次见证、参与了北京申奥的著名主持人杨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己1993年与何老结识,昨天谈及北京第一次申奥失败,杨澜记忆犹新。

1993年的那天晚上可以说是让很多人有挫败感的一晚吧,很多人都以为北京会赢,最终两票之差落败于悉尼。我记得在回国的飞机上,何老非常憔悴。在后来接受我采访的时候他说那天晚上他把自己锁在洗手间里痛哭了一场,他觉得这么多人付出了这么多努力,最后仅仅是两票之差失之交臂,他又自责又难过,关起门来痛哭一场,所以在回国飞机上他非常憔悴。

他坚持从头等舱走到后面经济舱来(代表团的专机),跟代表团每一个工作人员握手,跟大家道歉,这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杨澜回忆说。

杨澜的奥运情缘并没有因此而中断,2001年她接到了北京奥组委的邀请,参与北京第二次申奥整个文化项目的演讲、文书的准备和内容筹备。她说,这是她人生中非常难忘的经历。

“在莫斯科陈述前,何老拉着我们几个团员的手说‘我们是一个团队的,我们一定能成功。’他的话给我们一个很大的鼓励。”杨澜回忆道,“他是中方代表团的主持人。我们的演讲稿事先经过字斟句酌的修改、排练,所有的人都是非常的平等,工作气氛非常专业,那感觉就是要拼了。”2001年北京最终赢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杨澜直言,两次共事的经历、之后的采访、见面都让她对他有着非常深的敬佩。

■同步阅读

何振梁北京申奥陈述

387字打动人心

何振梁曾两次参加北京申办奥运会,是北京申奥由失败到成功的标志性人物。

2001年7月13日,何振梁先生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全会上为北京申奥所作的最后陈述已经为很多人当作范文一遍又一遍拜读,短短的387字,足以打动人心。

以下是何振梁2008北京奥运申办陈述演讲稿:

主席先生、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无论你们今天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将载入史册。

但是只有一种决定可以创造历史。你们今天这个决定可以通过体育促进世界和中国友好相拥在一起,从而造福于全人类。

将近50年前,我第一次参加了奥林匹克运动会,那是在赫尔辛基。从那时起我就深深地爱上了奥运精神。和祖国的许多同胞一样,我认为奥林匹克价值理念具有普遍意义,奥林匹克圣火照亮着人类前进的道路。

在我的生涯中,我一直梦想着将奥运会带来中国,让我的男女同胞在我的祖国体验奥林匹克理想永恒的魅力。

选择北京,你们将在奥林匹克历史上第一次将奥运会带到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的国家,让十亿人民有机会用他们的创造力和奉献精神为奥林匹克运动服务。

你们所传达的信息也许将意味着一个全球团结新时代的开始。

如果你们把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荣誉授予北京,亲爱的同事们,我可以向你们保证,7年之后,北京将让你们为今天的决定而自豪。

谢谢!

2001年7月

■人物资料

何振梁,1929年12月29日出生于江苏无锡,祖籍浙江上虞。曾任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奥委会文化和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主席,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顾问、执委。

何振梁是新中国体育走向世界的见证人,是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巨大贡献者,中国首次申奥成功的决定性人物,曾被外国体育刊物评为全世界最有影响的十大体育领导人之一,他为中国体育所作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桑兰:没采访到何老,很遗憾

何振梁生前曾出过两本书,一本是由《人民日报》资深记者梁丽娟帮其撰写的《何振梁——五环之路》;另一本则是他亲笔完成的《何振梁申奥日记》。前一本书,以回忆录的形式,集中展示了何振梁的个人成长和他的体育外交经历,后一本记录了他与北京两次申奥的个人经历。前国家体操队运动员、宁波姑娘桑兰曾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期间,仔细研读过这两本书。

昨晚,在接到本报记者电话前,桑兰已经得知何老去世的消息,她向本报记者透露,自己最大的遗憾就是在星空卫视主持《桑兰2008》节目时,未能采访到何老,“当时邀请过何老,但最终没能实现。节目采访了那么多的奥运人物,没有采访到何老是最大的遗憾。”

桑兰说,在所有体育人当中,何老和萨马兰奇一样都是自己最尊敬的人,“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我读了大量有关于何老的书,坦白说,这对我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和认可。”桑兰表示,“在我受伤的日子里,何老也一直通过中国体操协会关心着我,我是知道的,但没机会和他当面说一声‘谢谢’。”

已经初为人母的桑兰目前已经完全适应了角色转换,接下来如何传承和延续何振梁老先生奥林匹克精神,让更多人将奥林匹克精神作为人生启迪,是桑兰努力的方向。桑兰说:“何老的一生是完美的一生,我会向何老学习把体育的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继续发扬下去。”记者 邹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