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卫电影 北京电影学院王红卫教师谈导演考试
——导演系副主任王红卫谈2010年本科招生考试
2010年,导演系电影导演专业报名人数达到1102多人,除了两名是面向内蒙定向招收的考生外,最终录取的名额只有10人。录取比例达到110:1,竞争非常激烈。为了让考生更准确地了解导演系的招生要求,我们专门访问了导演系副主任王红卫老师。
问:请您先介绍一下导演系本科招生考试的大概情况。
实现。也就是说,我们是在挑人,不是在挑机器。人,是最含糊的,也是最明确的。含糊在于很难把一个人靠一张纸说清楚。明确在于只要考官通过这些环节能够逐渐熟悉和了解了这个人,那么他是否适合电影导演这个行业就不是一个很难的事情。
在绝大多情况下,考官是能准确判定哪些学生适合,哪些学生是不适合的。因为大部分作为考官的教师都是有多年一线创作经验的导演。而作为一个电影导演,他最经常面对的就是“人”,他要讲有关于人的故事,要研究关于人的一切,他要处理作品中的人物和面对合作团队中的各种人,这些都是体现一个电影导演创作和操作能力的重要标识。
他们在对于人的考察和判断上,是有相当丰富的经验的。
而更重要的是这些考官同时又都是有着多年专业教学经验的老师,在这个行业中同样又拥有很多行之有效的考察方式。他在挑选学生时,一个十八九岁的高中生在进入这个行业后20多岁会怎么样,在30多岁又怎么样,在成为一个导演后,他的优点和缺点在入学前所对应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每个考官对此都是有经验的。因此,我们有信心,能够将考生中优秀的适合做电影导演的人才挑选出来。
初试和复试是淘汰缺乏基础的考生
问:请您介绍一下初试的具体情况。
王红卫:初试是笔试,是一个有100个单项选择题的文艺和社会常识的试卷。这主要是从以文艺为主的知识面考察出发,进行初步的选择。这样的考察方式既为了公平,也是为了效率。
这是个纯客观的卷子,有标准答案,而且从今年开始,实行的是机器判卷。有明确的分数线来划分,再加上学校的纪检系统的监督,可以保障其实现公平。效率是因为报考导演系的人数这几年都突破了一千人,为减少一些考生的等待时间,要以最快的时间把试卷判完。这样就能让初试没有通过的考生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其它选择。
初试试卷的知识面非常广,不能以任何范围去界定。试题也不是问题和答案一对一的方式,这是为了和高考作个区分。对于某一道题目,看起来可能完全摸不着头脑,但如果冷静下来想一想,就会发现,找到正确答案的途径并不是唯一的。
即使不能马上确认正确答案,也可能通过其它方法选择出来。而且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要通过其它知识积累才能得出正确答案的。100个题的背后,可能相对应的不止是100个知识点,经常是几百个知识点。
比如说一个作家和作品之间对应的题目,背后涉及到的可能是超出文学范围内的,也可以完全用其它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文学题背后可能是历史知识、音乐题背后可能是地理知识……所以初试考察的是更广泛的知识积累以及考生的智力、推理能力、反应能力等。
我们在设计试卷的时候,是相对地将难度提升,但把过初试门槛的分数线降低。近年来初试的分数线最高的时候是50多分,也有40多分的时候。我们认为这种初步的选择不宜靠比较简单的题目和比较高的分数线来进行,那样比拼只是谁的错误少,这就类似于应试考试的考察方式。
我们更倾向于只要有基本合格的知识储备,就可以进入复试。这从外表上看来很难,但是根据以往经验,当我们把按照上述想法来划定分数线的时候,一般都会有超过一半的考生能通过。
问:请您介绍一下复试的具体情况。
王红卫:复试是第一次面对面地去考察学生,这在艺术类院校考试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要招收的是将来要进行实际操作和创作的学生,而不是进行书斋式的学习和工作的考生,所以面对面的考察非常重要。复试中的朗诵和集体情境小品这两个环节表面上看起来会有点像表演系的考试,但实际上背后要考察的点和表演系是不尽相同的。
散文等,也包括小说、杂文,甚至新闻报道、游记等等都可以。我们考察的重点不是朗诵技巧和方式,而是从多侧面考察考生对选择材料、处理材料的理由和方式,以及考生在公众前的处理自我和呈现自我的能力。
集体情境小品有考察表演的成分,但这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考察考生去构思适合这个情境的某一个人物及事件,以及用恰当的行为和动作表现他们的能力。至于考生表演得是否到位和熟练都是次要的。
当然,如果在朗诵和集体情境小品的考察中,如果考生能具有很有好的表演能力,那也是一个导演应该具备的。因为将来在导演系的学习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课程就是表演。这是作为剧情片的导演非常重要的技巧和素养。通过这两个环节也能对学生进行一个基础性的考察。
而复试中的面试是对考生情况简单的了解。因为初试和复试的定位就是初步的筛选,把我们认为相对比较缺乏基础的考生筛选下去。而三试、四试才是一个选拔类的考试。
三试和四试是选拔最适合的考生
问:请您再介绍一下三试的具体情况。
王红卫:在近几年的招生中,导演系的三试基本有三个环节,命题故事构思、影视片段分析和问题讨论。命题故事构思在以前曾采用过笔试形式,也曾采用过口试形式。在2008年的本科招生考试中,我们摸索出一个方式可以把这两者的优势体现出来。
以前的笔试是让考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做笔头答卷,因为学生的准备和写作的时间过长,而笔答这种形式又和他们熟悉的作文很相近,所以他们的试卷中存在着大量的与其他作品的雷同的现象。
也有大量的中间卷,就是缺乏独特的构思、但从硬性标准看,也不能算是很差的作品,这样就造成筛选的困难。以前的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当场给题,让考生在5分钟内构思。这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种方式合适一些急智型的学生,能很迅速地去想出一个故事。但一些慢热型的考生,在考场的紧张环境下,会有一些慌乱,就有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完整的构思。
所以我们现在采取的形式是:在每一组考试之前,给这一组考生30分钟左右的时间,去进行比较充分的构思,然后用口述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就避免了笔试过分专注于文字的表达方式,而又同时进一步考察学生的清晰简练的表达能力。
考察影视片段分析时,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会选择一个很短的影视作品,可能是广告,可能是MV,也可能是电影短片,或是一个电影片断。以这个片段的特点为前提,考官提出问题,由考生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分析。这是考察学生对视听作品的敏感度、理解力、乃至想象和创造能力。这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是基础。如果考生的这些能力达不到一个水准的话,进行相关的专业学习是比较困难的。
三试中的问题讨论环节比复试的口试要深入,我们会准备各种不同形式的题目、不同形式的问法来考察学生,有些可能是对考生构思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考察,也有一些可能是对考生的背景经历、知识结构、对生活的发现和观察能力的考察,表达的欲望和审美趣味乃至初步的电影理念,总之想尽办法看到考生更全面和更深入的东西。
多元,与时俱进。
问:请您最后介绍一下四试的具体情况。
王红卫:从2007年招收电影导演专业方向开始我们设置了四试,今年也同样沿用。今年的四试分为影片分析的笔试和再一轮口试。其中影片分析主要是进一步来考察经过三试筛选后的考生对电影的全面理解和把握能力,也考察考生的创作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四试的口试部分则是为了更认真仔细的确认我们之前的选择。如果考官认为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进一步确认和考察的,在四试的时候就会加强这一部分的考察。比如说,三试后剩下来几十个学生进入四试,这几十个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教育背景考官都已经有比较清晰地判断了,但对于考生的创作能力还有些看不准的地方,那在四试时就加强对考生创作能力的考察。
如果对考生的创作能力考察也相对清楚了,但考官又会觉得属于考生自身非常有特色的部分还没有看得很清楚,或者一些考生还没有充分地表现出来,那我们就要设计一些环节,给这些考生多一些空间,把这些有个人特色的东西表现出来,每年的情况都会略有不同。
通过四试,对考生有一个更全面更清晰地认识后,再最后决定专业考试的名次和未来录取的大致方向。最后在高考成绩达到我院规定的分数线后,以专业考试成绩的次序择优录取。
最后,王红卫老师寄语广大报考导演系的考生:考生要理性地考虑喜欢电影和选择导演这个职业之间并不是一回事。因为导演系选择的是适合做电影导演这一行的人才,如果只是纯粹喜欢是不够的。
导演这个职业会面对的很多具体状况,考生还不一定能了解。但在选拔过程中,导演系则是非常明确地去针对导演这个职业要求去选择考生的。如果考生在理性思考后,觉得自己有这个自信和能力的话,就凭着自己的积累来考试就可以,不需要刻意去准备。
一个考生是无法判断老师是怎么想的,也无法知道老师的标准是什么。考生只需打开自己,很真诚地去把自己所想说的说出来,所能够做的做出来就可以了。如果考生确实是适合的人选,导演系是绝对不会错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