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修力没评上院士 李爱珍:当选美国院士不能作为评中国院士理由

2018-03-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对话李爱珍     这不是我当选中国院士的理由     晨报:您获得这一称号有什么感想?     李爱珍:"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美国国家科学院对院士要求是,"在其学术领域里终生做出卓越的.持续性的贡献",我觉得压力非常大.虽然我屡次落选,但我认为不能用我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来作为引证自己应该当选中科院院士的理由.    晨报:您能介绍一下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过程吗?     李爱珍:美国国家科学院不接受任何个人申请,我自己也是在院士增选投票

    对话李爱珍     这不是我当选中国院士的理由     晨报:您获得这一称号有什么感想?     李爱珍:“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美国国家科学院对院士要求是,“在其学术领域里终生做出卓越的、持续性的贡献”,我觉得压力非常大。虽然我屡次落选,但我认为不能用我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来作为引证自己应该当选中科院院士的理由。

    晨报:您能介绍一下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过程吗?     李爱珍:美国国家科学院不接受任何个人申请,我自己也是在院士增选投票结束后,通过电子邮件知道这个消息的,是谁推荐的我,谁投了我的票我丝毫不知道,这时候我才上网去查,得知他们的增选过程,任何个人和课题组都不能影响结果,我知道的就只有这些。

    晨报:外籍院士有特殊的待遇吗?     李爱珍:一点也没有,任何待遇、津贴都是“零”,只有一个荣誉称号。

    国内落选     4次被荐 4次落选     李爱珍在国内竞选院士的历程可谓坎坷。

她先后参加1999年、2001年、2005年的科学院增选和2003年的工程院增选,屡次不中。     按照中科院的有关规定,65岁以上的人没有资格作为单位的推荐人,65岁以上只能由院士来推荐,而且需要6个以上的院士。

    在连续3次院士增选中,有王占国、吴德馨、秦国刚、干福熹、阙端麟、邹世昌、郭景坤7位院士每一次都推荐李爱珍增选。

而屡次落选让李爱珍倍感愧疚,“谁都希望自己推荐的人货真价实,能当上院士。”     虽然科研人员不一定很看重“院士”这一称号,但从客观上讲,导师带学生、申请课题经费、分房津贴等等都与“院士”紧密联系在一起。

然而尽管李爱珍增选多年仍未当选,身边还是聚集着一大群科研人员愿意跟她干。

    两重感受     感恩和愧疚     晨报:这么多次增选都落选了,您委屈吗?     李爱珍:我曾3次参选科学院院士,为什么未当选我也没有太关心。

另外,我在2003年曾参选工程院院士,那是单位做工作鼓励我参加的,我觉得自己不应该去占人家工程人员的名额。

    晨报:您对落选有什么想法?     李爱珍:我想通过贵报向社会表达我的两重感受:一是,我今天能够当上外籍院士,如果没有国家给我那么多平台、项目研究经费、科研环境等支持,就不会有我李爱珍的今天,对国家的恩情我是不能忘本的呢?第二个感受,我非常感谢推荐我的院士,我想他们的压力肯定非常大。

总让他们失望,我感到非常愧疚,他们年纪也不小了,每一次都要为我写推荐信、审查推荐材料等,每年增选院士时,我都不敢面对这些院士。     晨报:您觉得我国的院士制度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吗?     李爱珍:任何一件事都有主流和它应该完善的地方,院士制度也是一样,它的主流、大方向是对的,但是有些地方需要不断完善,中科院也已经注意到了这些问题,最近出台了《院士道德规范》,不过从出台到彻底地执行也应该允许有一个过程。

    面对名利年初一还泡实验室其实,李爱珍六年前就退休了,但她仍然坚持在科研第一线工作,她和退休前一样,每天都要去实验室,经常是晚上八九点别的实验室人都走光了,她的实验室还亮着灯。

在李爱珍50年的科研生涯中,几乎没有假期的概念。有一次同事大年初一给她打电话拜年,家里没人,打到实验室才找到她。

    我不希望做新闻人物     晨报:您为什么这么“拼命”?     李爱珍:我经常对学生讲:“任何人都会从地球上消亡,也很快会被人们忘记,但是‘中国’这两个字会永远在地球上存在下去,与国家的需要相比,自己的得失实在微不足道,国家给我们的,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     晨报:最近社会各界非常关注您的事情,您怎么看?     李爱珍:我不希望成为新闻人物,我是个低调的人,我所关注的只是我的科研能否取得进展,我对美国国家科学院或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福利和权利毫无兴趣。

我是在一线工作的科技人员,但我也只是千千万万的科技工作者中的普通一兵,我跟以前的我是同一个人。我的年龄大了,我的工作时间不多了,体力也在下降,能够做研究的时间很宝贵。

我很想在空闲时写本书,把自己的事情记录下来,传给年轻的后代。     新闻链接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0多名是诺奖得主     美国国家科学院是一个学术界熟悉的名字,它拥有2025个本土院士,外籍院士387个,在这些院士当中,有200多人是诺贝尔奖得主,中国内地一共有11位外籍院士,在世的仅有7人,香港地区有两位,台湾地区有3位。

    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每年增选一次,共分6个学部31个学科,每年最多增选院士数目的是:本土院士72人,外籍院士18人。

    附: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国内地科学家名录(共11人)     华罗庚: 1982年入选(已故)     夏 鼐: 1984年入选(已故)     谈家桢: 1985年入选     冯德培: 1986年入选(已故)     周光召: 1987年入选     贾兰坡: 1994年入选(已故)     陈竺(现中科院副院长): 2003年入选     白春礼(现中科院常务副院长): 2006年入选     袁隆平: 2006年入选     张启发: 2007年入选     李爱珍: 2007年入选 (撰文 记者 王大鹏 本版图片由李爱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