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子长害死刘志丹 陕北苏区创建人之:刘志丹、谢子长
刘志丹,乳名来生,学名景桂,字子丹。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月四日生于陕西保安县(今志丹县)金汤镇。祖父刘士杰,清同治拔贡,性刚正,曾参加当地农民起义,辛亥革命后,带头剪去辫子。
父亲刘培基,先在金汤镇教书,后从商,曾任地方民团文职副官。志丹6岁随母离开金汤镇迁回楼子沟祖父身边,学文务农,度过童年和少年。15岁赴保安县府所在地永宁山县立高小插班就读一年半。
民国11年(1922),刘志丹考入榆林中学,与在此任教的共产党员魏野畴、李子洲接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树立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思想。被学生自治会推选为主席,后又成为旅京陕西学生进步组织“共进社”的骨干。
先后发动学生组织社会科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时事研究会、剧社、画社,开办军民夜校,发动“非基督教运动”和旨在反对封建军阀井岳秀的学潮。民国13年(1924)秋,在榆林中学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民国14年(1925)春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七月,被选为代表,到三原出席陕西省学生代表会议和共进社第二届代表会议,介绍了榆林中学学生运动的经验,引起强烈反响,成为名噪陕西的学生界领袖。
民国14年(1925)秋,刘志丹受党组织派遣,入广州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次年秋毕业后,带病参加了东路军的北伐,沿途坚持政治宣传,随军直下江西吉安。不久,冯玉祥在绥远省五原誓师讨伐吴佩孚,急需共产党人援助。
刘志丹奉命前往冯玉祥联军总部,被任命为组织科长,不久又被任命为少将特使,赴宁夏收编了马鸿逵部队,将马部改编为国民联军第四路军,刘志丹被任命为党代表兼政治处长。民国16年(1927)七月,冯玉祥以“集训”为名,解除了国民联军所有政工人员的武装,刘志丹等23名共产党员被押禁于开封,随后押往武汉。
途中,刘志丹乘乱逃出,徒步到武汉找到党组织,被派往安徽阜阳协助魏野畴发动兵变。他到阜阳时,起义已失败。
民国17年(1928)春,刘志丹到陕西,被中共陕西省委派往国民党新编第三旅许权中部发动起义。五月初,与唐澍、谢子长等发动并领导了“渭华起义”,将起义军编为“西北工农革命军”,成立军事委员会,刘志丹任军委主席。
六月底,起义军因敌众我寡,孤立无援而失败。七月,被中共陕西省委派回陕北,担任陕北特委军委书记,继续开展“兵运”活动。民国18年(1929)七月,刘志丹被选为中共陕西省委候补委员。是年秋,与谢子长派人收编了杨庚武、高志清部的部分武装,改造并掌握了保安县民团。
民国19年(1930)春,刘志丹与谢子长亲往宁夏苏雨生的骑兵第四师挂名建军,谢子长任第十一旅旅长,刘志丹任第九旅十六团中校副团长。
他们利用公开身份在苏部安插了大批党团员和进步青年,培养了一批军事干部。夏季,苏雨生南下投靠杨虎城,刘志丹又到庆阳谭世麟民团活动,争得一个团的编制,谢子长任团长,刘志丹任第六营营长,驻三道川。不久,因张廷芝、周维琦叛变,军运失败,刘、谢回到陕北。
九月,刘志丹在保安县与王子宜、曹力如等策划,集合各地分散回来的军事人员和保安县民团10余人,打着陇东民团第六营的旗号,于十月一日开到合水县太白镇,以借粮草为名,在“联欢”间,收缴了驻在这里的谭世麟部二十四营的枪械马匹,正式建立起一支革命游击队。
起义成功后,为缩小目标,刘志丹拨给赵连璧(赵二娃)、同守孝部分人员、枪枝,让其分头在太白、南梁一带活动,自己领60余人开往保安、安塞边界开展游击活动。
民国20年(1931)初,军阀高双城前来“围剿”,刘志丹率游击队转移于合水固城川,与赵、同会合,并收编当地小股民团,将游击队100余人整编为4个连,刘志丹任总指挥,在固城川与宁县盘克塬活动。
不久,在盘克张皮塬遭陈珪璋部伏击,队伍被打散。刘志丹带部分人马转移于陕西宜君县小石崖,在罗连城民团栖身。随即又派人与驻陕西邠县的苏雨生谈判联合,将游击队编为苏旅“补充团”,驻栒邑县职田镇。
不久,因在一次筹粮中,一名土豪抗粮自杀,刘志丹被苏雨生借故诱捕,游击队一部分突围,一部分被缴械。刘志丹被关押20多天后,经党组织营救出狱,之后又按省委计划,去平凉投陇东地方军陈珪璋部,被任命为十一旅旅长,驻防宁县早胜镇,乘机收编了李培霄的饥民武装。
八月,由于军阀内部矛盾,刘志丹被高广仁扣押,后在一次大雨中连夜逃离险境,进入子午岭,收集残部400余人,在合水平定川倒水湾进行整编,重振队伍。
十月下旬,晋西游击队与南梁游击队会合,仍用陈珪璋十一旅番号,谢子长任旅长,刘志丹任副旅长。部队驻庆阳县新堡整训。刘志丹提出了坚持在桥山山脉中段开展游击战争和改造部队的正确主张。十二月底。部队脱离陈珪璋部南下。
民国21年(1932)元月初,在本县柴桥子村正式宣布改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志丹任副总指挥、党委委员,兼第二支队队长。“三嘉塬事件”后的二月初,刘志丹去陕西省委汇报工作。四月下旬回到陕甘边区,任陕甘游击队第三支队队长。
五月上旬恢复陕甘游击队总指挥部,刘志丹任指挥。他指挥游击队以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战术,在鄜县、洛川、中部、宜君一带转战半月,消灭敌人1400多名,缴枪1200余枝,打破了敌人的“围剿”。这时王明“左”倾路线干扰越来越严重。刘志丹与谢子长、阎红彦等密切配合,抵制错误路线,战胜困难和险情,打开了陕甘边游击战争局面,站稳了脚跟。
十二月,根据党中央决定,陕甘工农红军游击队在马栏附近的转角镇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团,刘志丹等受杜衡排挤,未任职务。后在根据地缩小,屡战屡败的情况下才委以参谋长职务。民国22年(1933)五月,杜衡不顾刘志丹反对,提出南下渭华的逃跑主义主张,结果致使红二十六军在蓝田县张家坪一仗惨遭失败,杜衡逃跑,刘志丹等人被围困山中,历经艰险,于十月初才返回照金革命根据地。
这时,正遇敌人开始“围剿”,刘志丹被陕甘边区特委任命为红军临时总指挥部参谋长。
他指挥红军乘敌不备,歼灭合水守敌一个连和县保安队,连败庆阳谭世麟和陇东驻军杨子恒部赵文治团。之后,又及时建议红军临时总指挥部在合水县包家寨子召开会议,提出建立以南梁为中心的巩固的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张。
根据他的建议,会议划分了以安定、南梁、照金为中心的三路游击区,组建了总指挥部,恢复红二十六军并成立红四十二师,组建红三团,改四团为骑兵团,会后在莲花寺整编。
刘志丹任四十二师参谋长,亲自领导创建南梁根据地的斗争,组建了庆阳、合水、保安、安塞游击队。十二月,正式成立了二路游击指挥部。民国23年(1934)一月,王泰吉被捕遇害,刘志丹继任红四十二师师长。
二月,成立了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恢复了陕甘边区特委领导机构,成立革命军事委员会,刘志丹任军委主席。刘志丹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反动派的疯狂报复。从二月到四月,庆阳军阀谭世麟调兵“围剿”南梁,并派人到保安县抄刘志丹的家,杀死志丹族弟、妹夫,烧毁房屋,并挖其祖坟,焚骨扬灰,逼其父母、妻女逃往山林之中。
刘志丹将身家性命置之度外,率红军主力转战陕甘边界,八战八捷之后,于四月二日在合水西华池全歼王子义团600余人,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围剿”。
接着,又指挥红军粉碎了敌人在五至七月间发动的再次“围剿”。七月后,刘志丹参与领导筹建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和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工作。十月,他又指挥红军粉碎了敌人又一次“围剿”,使边区苏维埃政府于十一月顺利成立。
之后,又协助和指导政府贯彻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的各项议案,分配土地,发行货币,建立集市贸易,实行粮食征购,开办牧场,建立学校,为边区建设竭尽心力。
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到年底,陕甘边根据地以东华池苏区的荔园堡、白马川、二将川、东华池、豹子川、平定川等地为中心,四周发展到18个县的部分地区,纵横6万多平方公里,红军四十二师发展到5个团1000余人,各地游击队发展到1500余人。
民国24年(1935)一月,刘志丹亲率红四十二师第二团赴陕北安定苏区,与谢子长就统一陕甘边苏区和陕北苏区党政军领导问题商定意见。二月,刘志丹参加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在周家土佥举行的联席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和军委前敌总指挥,正式完成了两地区党政军的统一领导。二月二十一日,谢子长病逝,刘志丹担起了领导陕甘人民,指挥陕甘红军的重任。
民国24年(1935)三月,蒋介石飞抵太原、西安,联合陕甘宁晋4省军阀,动用5个师26个团4万余人的兵力,采取堡垒战术,开始对陕甘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其部署是北面为陕西军阀井岳秀部八十六师5个团,东面为晋军七十一师二○六旅,南面为敌四十二师两个团,西面为马鸿宾三十五师7个团,分区“围剿”。
此时,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主力不足4千人,游击队仅3千多人,情势严重。刘志丹根据周家土佥会议精神,亲自拟定《动员令》。
他抓住各派军阀之间的矛盾,作出了“首先消灭深入陕北根据地但对陕北人地生疏,又与陕北军阀井岳秀互有戎备的高桂滋部,尔后向南、向西发展,将陕甘边与陕北联成一片”的决定,并具体部署兵力。
反“围剿”开始后,红二十七军主动东进,首先在安定地区连败敌军,掩护了主力部队的集结。四月二十二日,红二十六军第三团和义勇军在横山寺儿畔首战告捷,歼灭井岳秀一个精锐连。五月一日,两支红军在赤源县白庙岔会师,举行了3万人的联欢祝捷大会。
刘志丹在会上发表讲话,勉励两支红军齐心协力,在党的领导下,用枪杆子打出新局面。会后,刘志丹率部转移至魏家岔、蜜蜂峪一带隐蔽。五月七日至九日,在吴家寨和马家坪两战皆捷,消灭敌八十四师两个营又一个连,毙敌近百人,生俘千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和物资,迫使高桂滋部撤出安定县城和延川县永坪镇。
十月,解放安定。西北工委召开王家湾子会议,刘志丹作了军事形势和作战任务的报告。
会议决定主力红军挥师南下转入外线,在运动中歼敌,争取打通陕甘边与陕北根据地的联系。三十日,刘志丹指挥部队以声东击西,诱敌出城之计,一举解放延川县城,使附近的甘谷驿民团自动投诚,延川守敌弃城而逃。
六月中旬又攻击安塞县城,歼敌200人,解放安塞全境。下旬,刘志丹乘胜挥师北上,攻克靖边县城,吓退保安守敌。接着,乘敌撤退之际,又东至清涧,采用诱敌深入战术,在老君庙高家塌歼高部1个营,击溃两个营,打伤团长艾捷三。
至此,蒋介石亲自部署的第二次“围剿”被彻底粉碎,红军解放了6座县城,使陕北、陕甘边联成了一片,在20多个县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游击区扩大到30余县,主力红军发展到5000人左右,游击队扩大到4000多人。
八月间,蒋介石亲任“西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纠集陕甘宁晋绥5省军阀,增调东北军及嫡系三十七军毛炳文部共10万余人,对西北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以阻止中央红军北上。刘志丹制定了集中主力红军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趁敌部署尚未就绪之机,主动出击,先发制人。
八月下旬,在东线的绥德、吴堡一带首先打垮刚渡河的阎锡山两个旅,迫其退回山西。接着集中兵力进攻北线之敌。其时,徐海东、程子华等率红二十五军转战到达陕北。
九月中旬,红二十五军、二十六军、二十七军会师延川县永坪镇。十七日,鄂豫陕省委和西北工委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陕甘晋省委,改组西北军委,并将二十五军、二十六军、二十七军合编为十五军团。
刘志丹被任命为副军团长兼参谋长。西北代表团书记朱理治无端指责刘志丹是“右倾机会主义”,刘志丹为顾全大局,未作表白申辩,一如既往工作,与军团其他领导人协同指挥了崂山战役,消灭东北军1个师,击毙师长何立中,俘敌3700人,拔除了瓦窑堡周围原来安定县境内敌人的全部据点。
正值反“围剿”斗争的紧要关头,王明“左倾”路线执行者开始了所谓“反对右倾取消主义的斗争”和“肃反运动”,原二十六军营以上干部和西北军委机关、陕甘边区县以上干部全部被捕。民国24年(1935)十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释放了刘志丹等。
为了适应西北革命形势的发展,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驻西北办事处,刘志丹先后任办事处副主任、瓦窑堡警备司令、红二十八军军长、红军北路军总指挥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