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荣的妻子 王尚荣:最高统帅部的作战参谋
在抗战相持阶段,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中央决定120师主力开赴冀中。贺龙命令715团留下一个营坚持大青山游击战争,其余全部由王尚荣带领东调冀中。
临行前,李井泉对王尚荣提出:从大青山根据地的巩固发展着眼,715团是否可以多留下一些干部?王尚荣随即同政委朱辉照等商议,决定将一批骁勇善战的指挥员,留在大青山。对王尚荣的顾全大局,早已是有口皆碑:他得知延安的生活非常艰苦,因此在大青山根据地转战期间,每缴获战利品、征集到款项,总要将其大部分送往延安。
1938年末,王尚荣到冀中向师长贺龙报到时,恰逢120师新建两个独立旅建制,贺龙任命王尚荣为独一旅副旅长。这个旅的主要兵源,是有抗日救国热忱的开明绅士高士一召集的,高虽任旅长,但他并不精于用兵之道,所以王尚荣是作战的实际指挥者。
刚刚就任的王尚荣,正赶上日军对冀中根据地的第五次“围攻”,他率领这支新军在战火中淬炼。反围剿作战持续了半个月,王尚荣与日军交手29仗,歼敌近千人。紧接着,王尚荣又带领独一旅,参加了围歼日军27师团第三联队吉田大队的战斗,使这个800余士兵均获过勋章的“王牌大队”,仅余40人乘风沙黑夜脱逃。
1939年下半年,王尚荣率独一旅到晋察冀边区陈庄,与716团配合,在陈庄一带设伏,全歼日军少将水源旅团长以下1500余人,创造了山地歼灭战的范例。连续打了好几场漂亮的歼灭战,指战员们对副旅长王尚荣善于把握战机,临阵处事果断的指挥艺术更加钦佩。不久,部队中就传出了“王大帅”的称谓。政委朱辉照听到了,凑趣说:“这个绰号嘛,王尚荣在大青山就有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呵。”
也就是在喜庆陈庄胜利的那段日子里,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一大队的学员们,在大队长苏振华的带领下,来到晋西北根据地。在这支队伍中,还有一个女兵排,排长是位窈窕白净、热情奔放的姑娘,她的名字叫黄克。
起先,王尚荣并没有注意到这个女排长。可不久,他感到他的老上级、老同学、老战友们,总在他面前谈论那女兵排排长如何如何,敏于戎机的王尚荣,在这方面还不太开窍,直到他们直截了当鼓动他向那女排长“进攻”,娶她做妻子时,他才明白他们的用意。
惯于神速用兵的王尚荣,在恋爱婚姻的行动上,却显得扭捏迟疑。可最终经不住贺龙、罗瑞卿、苏振华等人的撺掇,他终于决定把婚姻之事提上日程,先和女排长见见面。上级和战友们,帮他安排了一次对抗大学员大队的检阅。
王尚荣为“检阅”专门找了件半新的军装,把缴获日军的马靴擦了擦。可他在队前走了两个来回,也没看清黄克的面孔,于是抬腿开始第三次检阅。警卫员不知其中奥秘,悄声提醒副旅长:“您已经检阅两次啦!”“两次怎么啦?我还没看清呢。”王尚荣嘟囔道。
得知王尚荣动心了,苏振华找到了黄克,聊了没几句,就谈到王尚荣。“咱们独一旅的王尚荣副旅长,长征的时候就是后卫师的师长,英勇善战。他读过几年书,还算个小知识分子哪!称得上是文武双全。”
苏振华见黄克静静地听着,以为她对王尚荣有好感,进一步说:“你看他一米八的个头,英俊威武,浓眉大眼……怎么样,你满意吧?”“满意什么?”黄克莫名其妙。“选择这样的人做丈夫还不满意?”“选择丈夫?”“是啊。”“我不干!”
人家不干怎么办,王尚荣踌躇了。战友们说得拿出作战的勇气和毅力,穷追不舍。结果王尚荣一连写了四封情书,可黄克都给撕了。其实对王尚荣这样的英勇善战的指挥员,黄克从心里是钦佩的,可钦佩不是爱情,他们相互还不了解,更何况她到延安是为了抗日,为了寻找救国之路的……她刚19岁,刚入党两个月,现在还不是谈婚姻的时候。
黄克出生在辽宁省的凤城县,“九一八”事变后,这里出过一个著名的抗日英雄苗可秀。抗战期间第一部以抗战为题材的话剧《凤凰城》,就是描写这位英雄的。黄克的父亲,是这位抗日军人的同乡,也在苗战事失利期间流亡北平。她在北平国立中山中学读书时,就积极参与抗日宣传。“七七”事变后,她像许多热血青年一样,离家奔赴延安。
最热心撮合此事的抗大教育长罗瑞卿,见黄克固执地拒绝王尚荣,便扮演了冷面“红娘”的角色。他为了让黄克更多地了解王尚荣,分配她到120师工作。黄克犟劲上来了:“工作我去,要是为了要我结婚,我就不去,哪怕离开部队干地方!”
“去120师,是贺龙师长亲自点头的事,”罗瑞卿绷起了脸:“你是党员,是军人,要有组织纪律性嘛!”就这样,黄克到了120师,后分配在独一旅政治部。1939年底,她和王尚荣结了婚,主婚人是120师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
1942年,独一旅奉调西渡黄河,担负起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重任。在徐向前兼任司令员的绥德警备区,王尚荣任副司令员之职。在直至抗战胜利的三年间,他率领部队在400里黄河防线上,与敌军作战数十次,使日军西渡黄河的企图,一次次破灭。
解放战争期间,王尚荣在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的麾下,坚持在陕北打“蘑菇战”,在歼灭进攻陕北的胡宗南集团的作战中,屡建战功。在成为围点打援杰出范例的瓦子街战役、令毛泽东极其欣慰的扶战役中,王尚荣和他率领的部队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此后,王尚荣随第一野战军挺进西北。当他挥军进入青海省城西宁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苏联军事顾问连连说:哈拉硕,哈拉硕/
周恩来要刘伯承选将到总参谋部,刘伯承说:我推荐个学习尖子,
可以胜任作战部的工作
为了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人民军队,中央军委在新中国刚刚问世之际,即决定在南京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最高军事学府——军事学院,由德高望重的二野司令员刘伯承出任院长。毛泽东非常重视这个高级军事学府的创办,亲自为之题词致贺:“努力学习,保卫国防。”
1951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正式开学的时候,已是青海省军区副司令的王尚荣,接到组织通知,卸任赴军事学院学习。身经百战的高级将领,突然要成为一名普通的学员,这在有些人,是会生出难以排遣的落差感的。然而,曾经几度进过军校深造的王尚荣,已经深深体味出:作为一个高品位的军事家,系统理论的丰富和战争的磨砺,都是缺一不可的。
王尚荣怀着“知不尽者天下事,读不尽者天下书,参不尽者天下理”的求学渴望,跨进了军事学院的大门。他被编入高级速成系。由于整个学院正处于初创时期,教官也不齐备,王尚荣一人而具两重身份,既是普通学员,又被任命为该系的副主任。当时的系主任,是刘伯承麾下的原二野5兵团司令员、时在贵州省军区司令员任上的杨勇。
由于既是学员又是教官,王尚荣一面要认真听课,汲取知识,一面还参加教材的编写工作。根据刘伯承院长总结我军作战经验,编写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战例的提议,王尚荣积极投入并协助杨勇组织战例的编写工作。他独立完成了“瓦子街歼灭战”战例的撰写,还和其他学员一起,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编写战例教材80余篇,为教授现代军事科学知识,掌握诸兵种协同作战提供了许多生动的实战范例,充实和拓展了学院的教学内容。
除了紧张繁忙的课堂学习之外,野外的大规模作战指挥实习,也给王尚荣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次,在江苏省句容至丹阳之间进行“军进攻战斗”演习。杨勇为红军军长,王尚荣为红军参谋长。当红军第一梯队突破蓝军第一道防线,红军第二梯队加入战斗,准备向纵深推进时,蓝军增援的一个加强团赶到,试图阻遏红军的推进。
面对变化的战场态势,红军的苏联顾问主张凭借强大火力给予立足未稳之“敌”急袭,然后第二梯队加入战斗,坦克引导步兵,宽正面、高速度、大纵深推进。但杨勇和王尚荣认为,运用我军一些成功的战术更有效。决定由红军第一梯队正面突击,第二梯队从侧翼迂回,将蓝军加强团分割歼灭,然后再向纵深发展。
经王尚荣具体布置实施,作战意图迅速有效得到实现。在场的苏联顾问也发现中国指挥员的战术运用更有效合理,连称“哈拉硕,哈拉硕”。院长刘伯承也对此给予了好评,同时开始关注王尚荣这个在作战指挥上既富天资又治学勤勉的学员。
在校期间还有一件令王尚荣难忘的事,就是1951年的国庆节,他作为广场游行受检阅部队的一员,到北京接受毛泽东主席的检阅。仪表堂堂、身材魁梧的王尚荣,和海军副司令员周希汉、空军副司令员王秉璋三人,分别代表海、陆、空三军,高擎三面军旗,走在受检阅的部队方阵的最前面。
1952年初,刘伯承到北京,向中央汇报军事学院一期毕业生学习情况。听取汇报的政务院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对刘伯承说:“是否能从这批学员中,选几个高材生到总参谋部作战部工作?”
刘伯承思忖了一下,回答说:“高级速成系有个学员王尚荣。他既年轻,又有作战经验,在这期学习的各项科目中成绩优良,是个学习尖子。我看他可以胜任总参作战部的工作。”
周恩来见老成持重的刘伯承如此直截了当,便决定采纳他的推荐。他随后通知主管部队人事的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发出调王尚荣任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