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飚之子耿志远简历 耿飚之子忆父从戎经历:重创日军 收复张家口
中新网9月4日电 香港文汇报4日刊文称,曾任中国国防部部长的耿飚是中国著名抗战将领、外交家,抗战期间,他任八路军129师385旅副旅长、参谋长,驻陕甘宁边区保护百姓免受侵害。1945年他奔赴前线,从日军手中收复河北张家口。而他的儿子、中缅友好协会会长耿志远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生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塞外重镇。
耿志远出生在1946年的张家口,那时正是耿飚率部收复张家口的关键时刻。而该报记者访问耿志远时,正值耿飚诞辰106周年,也恰恰是察省首府张家口沦陷78周年,也正是耿飚等人从日军手中收复张家口70周年之际。多种巧合下,访问变得别具意义。
耿志远回忆说,1945年8月20日,本已投降的日军拒绝向晋察冀军区交接张家口,父亲决定“敌人不投降,就叫他灭亡!”当日便下达总攻命令。部队从东、南两面攻入城内,占领了日本领事馆,突破清水河铁桥防线。
“日军扔下他们的妻儿和大批军需,狼狈逃窜。我军立即控制全城,派出早已安排好的干部接管各部门的事务。这一仗共歼灭日伪军两千余人,缴获步枪一万多支,轻重机枪20多挺,山炮五门,弹药库和物资库70多座。”耿飚在回忆录中记录下这次令人骄傲的战果。如今整整70年过去,位于张家口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一层仍原样保留着耿飚的办公室。
忆战时军民关系 “耿飚之问”犹在耳
全面抗战爆发后,耿飚任八路军129师385旅副旅长兼参谋长,担任保卫陕甘宁的任务。耿飚所在的甘肃省陇东防区--庆阳、合水、镇原、宁县和栒邑,一方面是保卫西北的北门锁钥,另一方面又是坚持华北抗战的重要后方,堪称扼制华北与西北的战略支点。
“父亲在385旅驻扎庆阳时,军民关系非常融洽”,耿志远回忆起一段小事。一次,庆阳上空飞来敌机,八路军组织群众向防空洞撤离。这时,耿飚得知一位胡老汉还在自家房里。“父亲马上跑去胡老汉家,拉住他的双臂就要背他起来。老汉推开父亲说,‘我知道八路军是好人,但我老了,没用了,不用管我了。你们快走吧,你们可是重要的人啊!’父亲闻此告诉老人,‘我们之所以重要就是不能让你有危险!’说罢就背起老汉,一口气把他送进防空洞”。
这些小事令人联想起著名的“耿飚之问”。1991年,已经退下来的耿飚,重返半世纪前战斗过的陕甘宁边区陇东。耿志远回忆说,耿飚召集了省地县的干部,讲了当年385旅的一件往事。抗战时期,有一位连级军官,干了一件严重违反群众利益的事,耿飚决定按军纪枪毙他。
“老百姓知道了,也来了一大群人,为这个违纪的军官求情。父亲坚持,纪律是必须坚决执行的,于是老百姓都跪下了,哭着说共产党都是好人,就饶了他,让他戴罪立功吧!父亲反复说明八路军的军纪,可老百姓一个也不起来,最后,父亲只得流泪接受了群众的要求。”
工作严谨认真 对子女不徇私情
谈到家里事,耿志远更讲起了父母亲之间传奇的爱情故事。他说,母亲赵兰香,1923年出生在甘肃省陇东庆阳县,也就是耿飚385旅的驻地,“当时的庆阳,思想保守,尤其对于女性的婚嫁,嫁给外乡人属于‘大逆不道’”。时年18岁的赵兰香在红军女战士的影响下,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在陇东抗日根据地与耿飚结为伉俪,情定终身。
在耿志远眼中,父亲耿飚一向工作严谨认真,从不徇私情。耿飚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时,单位急需人才。耿志远是刚刚毕业的清华高材生,想调往外事委工作,不曾想被父亲一口回绝。然而,他向父亲推荐的两名清华同学,却毫不费力地调过去了。
“父亲后来告诉我,两位清华的同学,经面试,有真才实学,工作能力也很强,所以才同意调进。至于你,不同意调的原因并不是你没有能力,而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父子俩在一个单位不适合,影响不好。”
不久之后,耿志远靠朋友的帮助到一家大公司当了一名职员,“这原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偏偏有一封‘揭发我靠父亲的势力调动工作’的信送到了纪检部门。信中说,父亲为我的工作调动搞了‘特权’。上面很快派人对此事进行调查。最终事实证明,在我工作调动上,父亲别说插手,他连知也不知道”。
初涉外事工作 “耿猛子” 震慑美军
耿志远告诉记者,1944年9月,当时有个美军观察组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去考察,父亲率部护送。耿志远说,这次成功的护送工作,展现出耿飚非凡的外交能力,更令他在新中国成立后马上转型为成功的外交家。
讲到护送美国观察组时的趣事,耿志远回忆说:“接近黄河时,开始出现日军飞机。对我军来说,行军路上遇到空袭,只要指挥员一声令下,几分钟内就会疏散隐蔽完毕。然而这些美国人一听见飞机声就乱了套,先是大喊‘在那边’,然后就把他们的大衣、行囊扔得遍地都是。几分钟的骚乱,常常得花一个小时才能收拢队伍,令八路军十分担忧:这种纪律怎么能突破封锁线?”耿飚也十分窝火,正巧德穆克前来问到“将军阁下”“什么‘将军阁下’,别叫了!”“耿猛子”来了脾气,把美国人震慑住了,并开始称耿飚为“领导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