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最佳电影《八月》《再见瓦城》较量

2018-12-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这个周末,金马奖落幕. 马思纯.周冬雨携手封后,我们被两姐妹清纯不做作的激动刷屏了. 注意周冬雨的小动作... 除了演员,还有一部不做作的电

这个周末,金马奖落幕。

马思纯、周冬雨携手封后,我们被两姐妹清纯不做作的激动刷屏了。

注意周冬雨的小动作...

除了演员,还有一部不做作的电影,本届金马最大赢家——

这是导演张大磊的处女作,却揽下最佳影片最佳新演员两个奖。

这部不出名的“小电影”到底好在哪?

Sir今天就请来好基友,@钱德勒给你们说说。

不久前,他在北京一次试映中看过《八月》,看后他最大的感受就两个字——

沉醉

53届台湾金马奖,稍微夸张一点说,在华语电影史上是有划时代意义的。

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四个大奖,全部被来自大陆的电影人斩获,空前的文化包容性。

最佳女主周冬雨、马思纯;最佳男主范伟;最佳导演冯小刚

金马奖不落俗套的突破,不能让所有电影人满意,但这种勇气,恰恰是一个电影奖挺直腰杆的底气。

最大黑马,当属《八月》打败《我不是潘金莲》《再见瓦城》等热门影片,拿下最佳影片。

据评委主席许鞍华透露:

最佳影片的评选过程中,第一次投票的结果大概是各自3票或者4票,没有一部有绝对优势。

最后是《八月》《再见瓦城》的较量。

《再见瓦城》最后空手而归,可惜

而评委最终选择前者,是觉得电影的情感和故事虽然发生在内地,但超越地域,大家特意看了第二遍,越发觉得《八月》经看。

相当长的时间里,很多华语电影,特别是文艺片,都背负着沉重的意义,这种意义很大程度带有广义的政治性

讲特定的社会阶段、社会现象、社会体制如何影响人的行为、生活状态。

例如之前的《驴得水》

批判、反思的创作态度无可厚非。

BUT,主题先行也让个别影片自行戴上无形的脚镣、政治性,削弱了艺术性。

简单说,这些电影看起来就是冲着奖项去的。

扯着脖子,用直白、清晰的情感呐喊去宣示存在感。

《八月》好就好在没有立场

故事发生在1994年,主人公小雷即将升初的暑假。

小雷父亲所在的电影制片厂正处在体制改革阶段,很多职工都面临着下岗的困境。

一个无法回避的时代背景。

影片用白描的手法把小雷和他的父母引入到观众的视线——

一家人吃着饭,电视里放着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这是1988年在内地播出的热门系列电视剧,被称为“农村三部曲”或者“女人命运三部曲”)。

父亲说,剧中的枣花看着烦人,一脸苦相,成天哭哭啼啼。

母亲说,性格决定命运,然后就说起夏天要多吃苦。

,轻描淡写中,成为影片的情感基调。

《八月》展示的是淡淡的苦涩。

导演通过大量琐碎的细节,把苦味传递给观众,就像片尾母亲种植的昙花味道,是润物细无声的渗透。

片中有一幕,母亲在家里抱怨拖把的棍子坏了,(上班的)父亲没空修,而(下岗的)舅舅一出场,就是用手拧拖把,做家务。

拖把,是一种有生活气息的自然衔接。

之后,舅舅因为困难,要卖厂里分下来的毛线抵工资,母亲私下塞钱,姐弟俩推搡。

小雷作为小孩就好办事了,他夺过钱塞给舅舅。

这是对苦涩的“中国式抵抗”。

生活是苦涩的,很多中国人都能感同身受。

所以,当下岗的消息四处传播时,职工们还是要下棋、搞夏季运动会,孩子们还去混录像厅、打桌球。

电视机里明明还放着领导关于下岗动员的讲话,录像厅里放着《亡命天涯》的介绍,刚介绍完,广播就又放了一段鼓励下岗工人从头再来的动员号召。

似乎一切都没有变化。

但家里客厅门上贴着崔健的《一无所有》海报,父亲看了两遍罗伯特·德尼罗主演的电影《出租车司机》,又隐隐泄露出对于未知命运的不安全感。

这些躲在暗处的细节,如果不去刻意捕捉,很容易被忽略。

恰恰也在这些纤毫毕现的脉动中,一个民族的性格慢慢显影。

除了极个别声嘶力竭的特殊年代,在更长的时间线里,中国人的生活不就是重复、轮回,无意义。

这种无意义,不就是生活最大的意义?

导演的个人态度,尽可能隐藏在故事后面。

一个青年导演的处女作,总会不自觉地通过作品展现自己的兴趣、情怀,这种创作动机很正常,上进。

但表达一旦过于强烈,反过来也可能伤害到影片本身。

张大磊导演表现出超越他年龄的老道与耐心。

他抓住了表达的重点,把细节都收拾得干净利落。

他花心思最多的,就在黑白影像

《八月》的影像风格很突出,在大多数场景中,画面的景深都卡得很紧,除了需要突出的人物外,其他部分都是虚焦,即使在展现家庭生活的内景,家具、灯等等也都是模糊的。

白天空旷的场景,小溪旁,田地里,全都过度曝光,画面白得刺眼。

这样的效果营造出一种虚无感。

像造梦。

这既符合小雷的主观视角,也提示了创作者与真实时代保持距离的谨慎态度。

甚至连电影所处的地理位置,如果不去细心观察,都很难确定。

故事似乎可以发生在中国内地的任何城市。

你完全看不出导演对于时代背景有任何明确观点,就像英文片名一样——

The Summer is Gone.

一个夏天会过去,一个时代也会过去,他所能做的,就是用影像留住个人的一些记忆。

个别时候,导演也会忍不住直抒胸臆,比如小雷爱不释手的双截棍,代表生理和心理的成长。

有一次他偷窥对面楼里换衣服的少女,自己背后裤衩里插着双截棍;

还有他骑自行车去读重点中学三中,双截棍终于放下来,放在床上,造型就是一个“八”字。

努力克制,收敛,但有时候又暴露心曲——

这种矛盾在《八月》里的感觉就像正在成长的少年,一些坚持,一些放弃,一些懵懂,然后突然有一些就明白了。

看《八月》,你会有侯孝贤电影那种云卷云舒的通透,《八月》的小孩视角,又像杨德昌《一一》的顿悟,而有一场小雷和父亲在暗房看胶片的戏,又像《天堂电影院》般醇厚。

《八月》

《天堂电影院》

它从作者的个人经验出发,营造出一种密不透风的时代通感,这种围绕、渗透的诗意,值得每一个走过那段历史的人,再转身回望。

当然,《八月》还是存在一些缺憾,视角有时候出现凌乱,小雷的视角会突然让渡给观众,影响了整体性……

但总体来说,作为一部处女作品,能够得到以许鞍华领导的金马评审团的青睐,被认为突破了地域限制,越看越喜欢——

就因为这部影片就像一个谦逊、低调的年轻人,在恰当的时候,恰当地表达自己。

对评委这样,我相信对观众也是这样。

据悉,《八月》最大的出品方是爱奇艺影业,这是爱奇艺出品的第一部文艺片,能够有资本关注文艺片领域,对于今天喧闹又声调十有八九雷同的中国电影,无疑是好事。

现在,很多人因为《八月》得奖,产生了强烈的期待,期待它的上映,也期待更多有想法,认真的年轻人能进入创作领域,重建中国电影的价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