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文艺大家谈】人大代表许江:让传统“活化”在年轻一代的心里
昨天,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委员、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和文艺之声驻会记者王菲热烈地讨论起了中国游客“爆买”日本马桶圈的事儿,从而打开了讨论“中华之美”的话匣子。
中国的消费者没有要求,因为没有这个习惯,中国人用马桶才多少年的事情,不像日本,更不像欧洲。欧洲用抽水马桶的历史要比日本长,他们为什么没有用这种产品,这是因为生活习惯不一样。那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品质要求,我们为什么要跑到国外去买人家的东西呢?
许江说:“一个好东西,大家都懂得使用,但这后面是一个生活习惯的养成。比方说,到德国人家里去上厕所,厕所马桶上会写一行字:请男士坐下来使用。中国人有这样的习惯吗?没有。但德国人都是这样的,男士必须养成坐下来使用的习惯。那么这个马桶盖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而且冬天还需要保暖,并且要有良好的清洁习惯,才能满足冲洗要求……这些都是要在生活习惯当中慢慢养成的,并不是中国原创,中国人只是会消费。所以说,我们面对顾客的需求,要用良好的设计引导它的使用,引导他的生活,这样的设计才是成功的设计。当然,重要的事情并不是简单的,今天看到马桶盖好,大家就都去生产马桶盖,结果供大于求,又出现了库存。”
所以一个“马桶盖”的故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现象,其中有很多联动的东西。
首先设计的问题。一个好的设计,是一个好的生活方式的体现,“马桶盖”是一个好的、健康的、清洁的如厕方式的体现。人们需要,就要有好的设计;一个好的设计,就要有好的生活方式。我们设计地好,走在前头,也能引领大家保证这种生活方式的有效进行。人们对更好生活方式的向往,又会引导大家买这个东西,生产者把握机会,也可能会出现集中生产的情况,无序的结果就会导致恶性循环。供给侧讲得就是要消减这样的循环,而我们今天对“马桶盖”的宣传,只会助长这个恶性循环,因此,现在不是讲中国人到外面去买的问题,而是该讲中国人如何能够走在生活的前头去设计好这个东西,去引导设计和引导生产。
为什么我要讲到生活方式呢?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是比较西化的,我们的楼房、家居包括厨房和沙发等等是西化的。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祖先有良好的生活方式,为什么到了今天会越来越少了呢?举个例子,中国人的锅不是平底的,而是圆底的。为什么中国的烹调举世闻名,就是因为圆底锅配上底下活生生的火苗,才可能烹调出美味佳肴来。而现在我们用得都是电炉,均匀的分配火苗,这一定程度上就让烹调失去很多优势。
如今中国的小朋友可能不知道什么是烟囱,这就说明一个问题,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中一些很好的东西,在我们这一轮的所谓的现代化进程中消失了。所以我们有责任,让我们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的乡土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来,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活化”。 让传统“活化”在年轻一代的心里,这个工作很很难,但又很重要;让中华民族用优秀的东西活化过来,重新回归世界,这是我们的责任。
怎么让中国的东西留在今天,如何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和东方的传统美、自然美呢?打个比方,西湖很美、很绿,但德国、美国的朋友不尽然这样以为。因为在他们的国家里有比这里更美更清、更绿的地方,甚至没有这么密集的房屋和密集的人口。然而,西湖的特色在于这一片河山的历史,有曾经的岳飞、于谦、张长水,曾经的白居易,苏东坡……他们的诗篇,他们的绘画,他们的业绩呈现的是一个人文的西湖。如果不知道这个历史,它就不值得如此高的推崇,但结合人文来说,它却是一个了不起的湖山。这个湖山当中还蕴含着中国人关于一个城市的理想,“城以盛名”就是说这个城市可以把老百姓装起来,也能让老百姓在这里昌盛起来。
如何做到这一点,城市要有山有水。西湖是中国城市的一个典范,所以G20要在这里开,因为它“最中国”,它能够代表中国传统城市的古风、自然风。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试想在一个雾蒙蒙的清晨,你可以感受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浓”。还可以在冬天里寻找断桥的残雪,夏天到曲院风荷去感受夏日荷花的娴静,春天到书堤欣赏满堤的桃花和柳绿;秋天,在平湖秋月看一轮圆月从湖面升起。在这里可以与百年以前的名人相会,可以更好的和自然四季相会,只有把握住了这个点,才可能更好的游览西湖。所以人文很重要,人文蕴含在我们的创新里头,人文蕴含在我们的和谐里头,人文蕴含在我们的绿色里头,人文蕴含在我们的开放里头,人文蕴含在我们的贡献里头。
很多人担心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已经开始慢慢的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更不知道怎么样回去和古人的思想进行交流,但我并不担心。
我相信今天年轻的一代其实有这个自觉。当然年轻人充满了激情,但他在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后,一定会善于独立思考的,一定会从自己过往生活当中思考和甄别很多东西,这一点我相信一定能够做到。
我是一个60岁的人,所以我有这些思考,我在30岁的时候可能还不如现在这一代人呢。所以美术学院非常强调匠人精神,正如总理谈到的工匠精神,美术学院培养的不仅仅是工匠,还是哲将——像工匠一样劳作,像哲人一样思考的人。 开发那些藏在生命里、身体中的创造的天性。有一个很好的心灵,有一个反思的本领,有一个批判的精神,这些东西靠得是读书。正所谓“读书养心”,这样才能慢慢像哲人一样思考。如果能够做到这两点啊,我们的新一代人既能够独立思考,又能够充分把握正能量,与社会同步。
不能抽象地评价出土文物美与不美,我们应该意识到它在远古时代条件下,制造这样的东西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毕竟什么样的人才能用什么样的器具,这更像是一种“礼制”,一种仪式。所以当我们看待这些东西时,要怀着一种敬意,有了敬,就有美,这很重要。
我们经常把“漂亮”和“美”混为一谈,“漂亮”可能是外在的,但美是更为内在更为恒定的一种表达,甚至是一种精神表达。
所以当我们谈论这些青铜器之美时,一定要了解他是怎么产生的,对它背后隐含的东西产生敬意,这种美才能永驻心田。
我90年代曾到一个华侨家里做客,他指着他书架上的两个青铜器说;“这是我的祖国,我带着他走。”
现在博物馆的作用实际上就是让市民们,年轻人们对祖国产生尊崇之心,有归属感,而不是的简单美与不美。 我们真正尊崇的是内在的东西,从心里头被这种伟大的创造感染。
所以无论是古文物还是繁体字,无论是祈祷丰收还是祭祀先人,这些都在你的心里创造了一个美好,把当时当刻的美好,变成我们心里永远的美好,这叫“礼”;去追踪它,更广泛地寻找刻骨铭心的东西,这叫礼;把心灵的美好变成日常 的美好,这叫“礼”。
本期节目编辑:小钊 宋歌
记者:王菲
《两会文艺大家谈》播出时间:两会期间,周一到周五 12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