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1000周年 王再兴:矗立千年的思想巅峰——纪念周敦颐诞辰1000周年

2017-07-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原标题:王再兴:矗立千年的思想巅峰--纪念周敦颐诞辰1000周年诞生于公元1017年端午节的周敦颐,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矗立了千年的一座巅峰.今年的端午节,是周子千年诞辰纪念日,中华文化涉及的世界各地都在纪念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周子的家乡永州道县当然不甘落后,正在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位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孔孟后一人".作为永州人,我们为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同乡而自豪,发奋学习研究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期待这位人类思想史上的巨擘,为更多人所熟识和景仰.一.理学鼻祖提起周敦颐,更多的人或许

原标题:王再兴:矗立千年的思想巅峰——纪念周敦颐诞辰1000周年

诞生于公元1017年端午节的周敦颐,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矗立了千年的一座巅峰。今年的端午节,是周子千年诞辰纪念日,中华文化涉及的世界各地都在纪念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周子的家乡永州道县当然不甘落后,正在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位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孔孟后一人”。作为永州人,我们为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同乡而自豪,发奋学习研究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期待这位人类思想史上的巨擘,为更多人所熟识和景仰。

一、理学鼻祖

提起周敦颐,更多的人或许首先想到的是他那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爱莲说》。但那仅仅是这位思想巨擘丰富思想宝库中的“一盘小菜”而已,真正的“佳肴大餐”尽管很多,且样样令世人垂涎,但笔者认为,这众多的“大菜”中,首当其要的应该是开创理学。

理学,亦称道学,为宋明时期的儒家哲学思想。宋代儒学在吸收道家、佛家等思想精髓后,形成了不同于传统儒学的哲学思想,他们多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故又称性命义理之学。理学的产生,是宋儒反思历代儒学、变革儒学之结果,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产物。

理学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本体论的高度论证了封建伦理纲常、封建统治是永恒不变的“天理”,被宋、元、明、清等历朝历代奉为官方哲学,成为中华文化思想的主流,它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特别提到的中华民族20多位古代思想家,其中就有周敦颐。

在理学的创立过程中,形成了“濂、洛、关、闽”四大流派。濂,即为当时道州府营道县(即今天的道县)的周敦颐;洛,即洛阳的程颢、程颐兄弟;关,即陕西关中的张载;闽,即讲学于福建的朱熹。这四大流派中,周子与二程有师生之谊,后来程朱的学术影响很大,所以又有程朱理学之说。

朱熹是程颐的四传弟子,也即周敦颐的五传弟子,他对周敦颐推崇有加,曾大力整理周敦颐的著述,多次公开表明自己的学术思想源于周敦颐,一生不遗余力宣传推介周敦颐的学术思想。

张载是二程的表叔,但对二程的学问称赞有加,且虚心向他们学习,融合借鉴了二程许多思想,是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但称不了祖师。清代著名学者黄百安在《濂溪学案》周敦颐小传后的一段按语充分说明周子的开山祖师地位。

他写道:“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故安定,徂徕卓乎有儒者之矩范,然仅可谓有开之必先。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

”文中的“元公”,即周敦颐,他把“圣学大昌”的原因,首先归功于“元公崛起”。且把周敦颐的功绩,定位于“破暗”,亦即使儒学冲破了“黑暗”,走向了光明,开辟了新天地即理学。文中同时认为二程嗣之,继承发展了周子学术思想。朱熹以及同时期的张栻也都称周子为“先觉”或“道学宗主”。尽管也有一些不同声音,但称周敦颐为理学之开山鼻祖,应该说是学界的主流观点。

二、湖湘文化源头

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湖南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在文化的变迁中,随着中原文化的南下,湖南成为以儒学文化为正统的省区,加上唐宋以前的本土楚文化,两种特色鲜明的文化在湖南这块土地上重新组合,导致了独特的区域文化——湖湘文化的形成。湖湘文化上承楚文化,融合中原文化,启于北宋,盛于近现代,至今还光芒四射,令世人慨叹!

湖湘文化之大本营岳麓书院,至今还悬挂着一幅赫赫有名的对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上联的意思是指湖湘文化来源于周敦颐的理学,下联是指湖湘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从楹联内容不难看出湖湘文化来源于周敦颐所创立的理学。

当然,仅从一幅对联来断定,似乎草率了一点。但我们可以从湖湘学派的发展脉络中理出端倪。前面说到过,宋代理学有四大流派,即周敦颐的濂学,二程的洛学,张载的关学,朱熹的闽学。

周敦颐故里系当时的湖南道州营道县(今永州道县),而且周子故里门前恰巧有一条小溪名叫濂溪,周子少小离家,出于“乡愁”命名自己的书斋为濂溪,后人因此而称周子为濂溪先生,濂学也因此而来。可以这么说,濂学正是正宗的以地命名的学问,也可以说是正宗的湖湘文化。

而且据永州学者张泽槐先生研究,集湖湘文化之大成的湖湘学派的创立与兴盛与胡安国、胡宏、张栻这三个人密不可分。

胡安国(1074-1138),字康保,谥号文定,宋建宁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后客居湘潭三十余载,在湘期间,他潜心学问,续撰《春秋传》并在衡山之麓办文定书院,以讲学撰述为主,除自家子侄胡寅、胡宏、胡宪等外,还吸收了众多湖湘士子前来求学,其中仅长沙人就有治《春秋》和《资治通鉴》的谭知礼,以孝友信义著称的黎明等,从而开始奠定了一个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理学派别——湖湘学派。

其子胡宏(1105-1155),世称五峰先生,悠游衡山之下20余年,“玩心神明,不舍昼夜;力行所知,亲切至列”(《知言序》),其成就卓著,终于成为南宋初期对振兴理学起到重大作用的关键人物。

《宋元学案》作者之一的全祖望评论说“绍兴诸儒所造,莫出五峰之上。

其所作《知言》,东莱以为过于《正蒙》,卒开湖湘学统。”(《宋元学案》卷42,《五峰学案》),这个评论无疑是公允的,充分肯定了胡宏的学术成就,也肯定了胡宏为湖湘学派的创始人。

张栻(1133-1180),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张栻是南宋中兴名相张浚之子,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县)人,他生于西蜀,长于南楚,是南宋著名理学家,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杰”。张栻的青少年基本上在永州度过,曾在岳麓书院主持教事,从学者达数千人,使岳麓书院闻名遐迩,并邀朱熹来长沙讲学,开展了历史上著名的“朱张会讲”,使岳麓书院盛极一时。

综上可知,湖湘学派由胡安国奠基,胡宏创立,在张栻时达到鼎盛,这三个都不是湖南人,当然他们的学问是在湖南这块土地形成的,应该说是正宗的湖湘文化创始人,但他们的学术源头是周敦颐的濂学,因为无论胡安国、胡宏还是张栻,他们都与濂学有着师承关系。

据《宋史》记载,胡安国的学术渊源出自两个方面,即其义理之学出于程颐,《春秋》之学出于孙复。而程颐为周敦颐的弟子。胡宏系胡安国之子,自幼从其父研习理学,又在杨时和侯师圣那里学习了二程理学。而张栻之学出于胡宏,自然三人的理学渊源都来自周敦颐,可见,“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并非文学夸张,而是客观公正地道出了湖湘文化的源头是周敦颐的濂学。

三、高深的哲学思想

周敦颐留下来的著述不多,这在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中属于例外,正如梁绍辉先生在《周敦颐传》中说:“周敦颐尽管名气甚大,却著述无多,流传下来的仅《太极图说》249字,《通书》2832字,其他诗文、书简、题记3143字,再加《太极图》标注24字,共6248字。”虽然数字或许有误差,但留下来的文字不多却是铁的事实。尽管文字量不大,但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却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1、“无极而太极”的哲学命题

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的命题,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命题,它建立起了宇宙生成论,为理学的诞生奠定了本体论基础,改写了旧儒学在本体论方面的不足,使儒学处于一个新的起跑线上。同时,这个命题的提出,又促进了诸多大儒对哲学本体论方面的研究。

特别是二程继承和发展了周敦颐的本体论思想,把“理”(又称“天理”)或“道”作为世界万物的本体。他们认为“理”是永恒存在、无所不包的,先有“理”,然后产生万物,而又统辖万物。

正因为如此,后人将他们的学说称为“理学”或“道学”。与此同时,这个命题中提出了“太极动而阳,静而阴”的思想,实现了哲学宇宙论与人生观的统一,为强化人的修养提供了理论依据,沟通了中国哲学宇宙观与人生观的长期隔阂,并使之相一致。

2、“太极生阴阳”的动静观

动与静是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作为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周敦颐认识到,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都是在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中实现的,为此,他提出了“太极生阴阳”的动静观。他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这就明确指出了太极是怎样产生阴阳的,明确了阴阳均由太极演化而成,演化的具体过程和形式就是太极自身的运动,包括相对的静止。阳是太极动产生的结果,动是太极自身的运动,阴是太极静的结果,静是太极自身的相对静止。

太极能动又能静,动静的主体是太极,是太极在动,太极在静;动极又静,静极复动。其所以能动能静,动极则静,静极复动,原因就在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中有动,所以才能动;动中有静,所以才能静。动以静为根,所以动极必静;静以动为根,所以静极复动。

这样的动静观较之以前的哲学家可以说更加具体更加明确,更加接近问题的本质,是周敦颐的重大理论贡献。

3、浓厚的唯物色彩

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论断,有着“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等诸多序列,这些序列,无一例外都是物质序列,是物质世界的生成发展序列,而不是精神序列。他说的“无极”,不是对某物的性状描写,不是精神的虚拟,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形式,是先于太极的物质存在形式,是先于太极的宇宙生成序列,是物质形态。

“无极”当然无形,但这种无极,是“无极”本身内涵所具有的特性,不是精神。“无极”先于“太极”,则是由“无极而太极”的先后次序体现的,“无极”在先,“太极”在后,“无极”生出“太极”,“太极”出于“无极”。这种对“太极”、“无极”的描写,带有强烈的唯物色彩或倾向。

4、处处可见的辩证法思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这段话今天看来,不难理会周敦颐强调的是动与静、静与动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他强调了动与静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不可分割,“互为其根。

”动以静为根,因此可以“动极而静”。静以动为根,所以能“静极复动”。至于由阴阳至五行的“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两性分工的“妙合而凝”,万物化生的“二气交感”,万物生生的“变化无穷”,都是各个序列自身运动的结果。

这些论述,说明在周敦颐的思想体系中,从无极至万物,各个序列,各个环节,各种发展,无一不是宇宙自身的运动与静止的交替变化,循环往复,自始至终饱含辩证法的思想。

5、“诚”为本原的伦理道德观

宇宙生成论与伦理道德观是构成周敦颐哲学思想的两大支柱。周子关于伦理道德的论述,集中在《太极图说》和《通书》中。他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程度的产物,道德规范是由“圣人”提出来的。他从宇宙生成过程中探求道德的本质,认为宇宙在自身生成和万物化生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本质的自然属性,宇宙才能成其为宇宙,万物才能成其为万物,人才能成其为人。

宇宙万物的这种本质属性就叫做“诚”,而人类道德正是这种“诚”的继承与发展。

因此周子说:“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有了这个“诚”,周子思想体系中的道德就有了自身的本原,他认为“诚”与“无极”是同等重要的范畴。如果说“无极”是周敦颐宇宙生成的基本思想,《太极图说》以“无极”立意。

那么“诚”则是周敦颐关于道德的基本思想,整部《通书》以“诚”立意,诚与道德是源与流的关系。周敦颐以“诚”为本原的道德规范,具体来说就是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而且最重要最基本的是仁、义、礼。

以“诚”为本原的道德观,阐发出周敦颐关于修养方面庞大而缜密的思想体系,如修养层次论、方法论、目的论等等。特别是重人品、重德性、重清廉的人生观、价值观至今还影响着炎黄子孙,那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千古名言,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粹。

四、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的关键人物

世界上四大古文明为什么只有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断,生生不息?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歌德巴赫猜想,无数中外学者为之奋斗终生,总想揭开谜底,给世人以启迪。可是至今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令人叹服。

笔者不才,当然不敢问鼎世界性难题。但无知者无畏,特别是近年来致力研究永州文化,有了点心得,觉得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断,是由于在关键时点上出现了两个关键人物。

所谓关键的时点,据笔者研究世界上其他三大古文明,大都是在其延续一千七八百年的时候出现的毁灭或中断。如古巴比伦文明发端于公元前三千五百年左右,至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就再无踪迹,共存续了一千六七百年。古埃及文明,出现于公元前四千年左右,毁灭于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存续了一千八九百年。

古印度文明,起源于公元前三千年左右,中断于公元前一千三百年左右,存续了一千七八百年左右。三大古文明都在延续一千七八百年左右的时候出现毁灭或中断。

而中华文明恰巧在延续一千七八百年这样的关键时点上,出现了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孔子,他出生于公元前551年,古代中华文明延续到此时期,也就是一千八九百年的光景,孔子将他之前的中华古代文明融会贯通,创立了儒学,使中华古代文明以儒学的形式得以传承。

到儒学创立一千六七百年的时候,按照前述三大文明的粗略统计,容易出现毁灭或中断的时候又出现了另一个关键人物:周敦颐。他生于公元1017年,离孔子1600年左右,他把前人创立的儒、释、道及诸子百家的学问有机地融合起来,创立了理学,使中华文化再一次以新儒学即理学的形式传承下来,从而使中华文明得以五千年绵延不断。

可见,周敦颐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乃“孔孟后一人”是无可非议的,他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断的关键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