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银木前妻 杭萧钢构再陷大单疑云 信批前科带来空前舆情压力

2017-06-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近日,杭萧钢构跨国26亿大单再陷疑云,此事让敏感的媒体直接联想到了7年前轰动一时的杭萧钢构300亿大单事件.在该事件中,杭萧钢构不仅多方面涉

近日,杭萧钢构跨国26亿大单再陷疑云,此事让敏感的媒体直接联想到了7年前轰动一时的杭萧钢构300亿大单事件。在该事件中,杭萧钢

构不仅多方面涉及信披违规,且曝出了内幕交易的丑闻。从那以后,300亿大单成了杭萧钢构的一大舆情原罪,让杭萧钢构在其他事件中也饱受质疑。此次杭萧钢构是否能够度过跨国大单引发的舆情危机,令人揪心。

据《证券日报》杨萌报道,继7年前发布了超300亿元大单合同公告后,7月24日,杭萧钢构再度发布了《特别重大合同》公告,此次涉及金额为26亿元。然而这一重大利好换来的却是股价下跌,据悉,同公告发布的当天,杭萧钢构股价便出现了0.53%的下跌;7月25日,公司股价再次下跌4.28%;在随后的交易日中,公司股价则是有涨有跌。7年前的暴涨行情这次并没有出现。

该报道称,有不愿具名的分析师表示:“自从上次超300亿元大单合同被证监会认定为‘披露的信息有误导性陈述’后,杭萧钢构发布签订重大合同公告时总让人带着几分质疑,而如果这次公告后,再出现暴涨的话,监管机构可能会介入进行调查。”

该报道还表示,在杭萧钢构本次合同公告中发现了几处疑点。

疑点一 签订合同公司身份无法核实

杭萧钢构此次杭萧钢构获得的是蒙古国乌兰巴托市蒙古包棚户区改造钢结构住宅重大合同,与杭萧钢构签订合同的是亚洲中心建设有限公司(中国香港)及BURD蒙古包棚户区改造有限公司(蒙古国)。

根据杭萧钢构在公告中的介绍,该公司注册资本为400万美元,主营业务为住宅、公建、市政建设等项目的地产开发。但经过该报记者调查,除一家抬头写明亚洲中心建设有限公司的网站外,并未发现任何公司相关信息。该网站也未刊登公司介绍、联系方式等信息。

根据杭萧钢构合同公告的介绍,亚洲中心建设有限公司应为国家联合资源控股有限公司的孙公司。然而国家联合资源方面对这一可能对其净利润产生重大影响的国际大单却未发布任何相关公告。如合同属实,那么国家联合资源就违反了香港联交所的相关信披规定。

报道称,杭萧钢构证券事务代表叶静芳对上述质疑回应如下:“对方公司情况,我们不便透露。我们对联交所的上市规则不清楚,有需要可以向国家联合资源方面求证。”而截至稿件发布,国家联合资源的电话一直未能接通。

此次杭萧钢构所公布的合同金额为26亿元,这一金额已经占据了蒙古国去年国内建设总值的近59%。对此,杭萧钢构方面回应称:“我们不了解蒙古国数据的统计口径;合同是分批并且跨年度执行的,可比性不强。”

该报道指出,即使以2015年的首批工程价款6.5亿元计算的话,这一金额也占到去年蒙古国国内建筑业生产总值的14.73%。有业内人士质疑,如此巨量的投资,蒙古方面能不能消化掉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杭萧钢构的回函中还表示:“关于蒙古国房产开发分析,具体可见‘特别重大合同公告五、合同履行的风险分析1’。此外,往年数据有多大参考价值,值得商榷。”而所谓的“特别重大合同公告五、合同履行的风险分析1”,其实就是一段关于蒙古国房地产开发形势一片大好的叙述。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世界经济环境普遍不好,如果不参考往年数据,将难以预测和确保完工后公司的利润,杭萧钢构方面的说法显得有些不负责任。

【舆情回溯】

详解300亿大单疑云 涉内幕交易信披违规被指罪重罚轻

跟据中国企业舆情研究院(微信号:cnyuqing)的观察,杭萧钢构此次跨国大单最大的疑点,依然是公司此前的诚信污点。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此前报道提及的300亿大单事件。

2007年2月15日,《上海证券报》何军报道,2月12日至2月14日,公司股票价格连续三个交易日内日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达到20%,出现异常波动。异动原因是公司正在洽谈一项涉及300亿元的境外建设项目。

2007年3月12日,《证券市场周刊》栗新宏报道,自2月12日市场传出该消息后,杭萧钢构连续3天涨停。2月15日,杭萧钢构发布公告证实了市场的传闻,同时也进行了相关风险提示。截至2月27日公司停牌,其股价在几天内的涨幅已高达77.2%。

据证券事务代表罗高峰介绍,该项目为是阿联酋政府的一个采购项目,但有关价格都没有谈定,而该国政府同时也向其他的钢结构企业进行询价。该报道对这一项目表示了质疑,报道称,杭萧钢构可能承接的钢结构工程涉及总金额将高达300亿元,远超过国内同行此前所承接的工程项目金额。

据悉,钢构行业一般的模式是先由工程方先垫款,然后按工程进度支付。而当时,杭萧钢构现金流并不高,且应收账款急剧增加,面对金额如此大的工程,以杭萧钢构的财务状况,似乎并没有能力垫款。

此外,据杭萧钢构内部透露出的消息,这一项目并非中东的阿联酋,而是非洲某国家投建的类似于经济适用户的项目。3月13日,杭萧钢构发布公告,确认了该项目为安哥拉兴建公房项目

接下来,对于300亿大单的质疑开始发酵。2007年3月14日,《东方早报》王恒利报道曝出两大疑云。其一,此次300亿大单的工程发包方中国国际基金公司(以下简称“中基公司”)被曝涉嫌在安哥拉揽下项目交给国内的施工队,却克扣和拖欠施工款。对此,杭萧钢构方面表示,公司将会留意相关信息,调查中基公司的资质。

其二,据证券分析人士透露,此次300亿大单,248亿元的产品销售合同主要是代为采购,收取的是手续费,利润是很低的,估计连1%都不到;至于95亿多元的施工合同,杭萧钢构将采用专业分包的方式完成,土建、水电等肯定要分包出去,自己只能承担钢结构的安装,估值在30多亿元,这相当于杭萧钢构正常情况下两年的业务量。

有分析师指出,在盈利尚不特别明朗的前提下,高达近100倍市盈率的股价,杭萧钢构已经开始透支了这一利好消息。

接下来的几天内,媒体对于中基公司的身份、安哥拉方面是否具有支付能力等问题均提出了质疑。而相关舆情也引发了监管部门的注意,2007年3月22日,《证券时报》报道,上海证券交易所及浙江省证监局均在密切关注该项交易的相关情况。而报道曝出的事件最新进展是,杭萧钢构至今仍没有向有关方面提供真实交易的相关原始合同。

2007年3月27日,浙商网苏靖报道,杭萧钢构当日首次召集国内各大媒体回应市场疑问。

据杭萧钢构方面介绍,由于来不及办理香港通行证,公司与中基公司决定2月4日在深圳进行第一轮谈判,并持续到8日,合同框架基本谈完。其间涉及重要环节,双方高层在香港谈。合同细节直至2月13日中午基本谈好。2月16日单银木亲自赶赴香港,在第二天年三十晚上7点多签下了合同。

不过,由于对方在这份合同签字的不是法人代表(根据我国法律,需要法人盖章以及法人或授权人的签字),春节期间,公司收到法人授权委托书原件,这份合同才正式“生效”。公司也在合同“生效”的第一时间,春节后向证监部门出示合同复印件,并进行信息披露。报道称,杭萧钢构列出的详细谈判日期似乎完美“澄清”了对其信息披露违规的可能性。

该报道称,杭萧钢构董事长单银木当天的回应内容是大单的“洽谈与签订均符合上市公司相关法律法规”,同时申明该项目已启动。报道认为,这一回应更像表态。

此前媒体的几个质疑点并没有在这场“说明”中说明,说明会也拒绝媒体提问,不过,根据“杭萧钢构”的说法,该公司很可能在信息披露上未出纰漏;而如果在公司高管身上未发现参与股价炒作行为,“杭萧钢构”很可能抓不到把柄,最后顺利脱身。但即便脱身,其300亿元大单的持续履行仍有待于更长时间的检验。

2007年4月27日,300亿大单的故事又有了新的进展。据新华网当日报道,证监会经调查认定上市公司杭萧钢构在安哥拉住宅工程合同信息披露方面违反了有关证券法规,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准确、不完整”。“有人在这起事件中涉嫌犯罪”,证监会已将有关证据及线索移交公安机关,请司法部门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中国证监会拟处罚杭萧钢构公司。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已经送出。

该报道还称,在杭萧钢构事件上,证监会首次打破了敏感问题没有取得调查结论时不公开发布调查情况的惯例,先后两次主动向新闻界通报相关情况。此举受到市场参与者和有关专家的广泛好评。

2007年12月21日,经丽水市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丽水市中级人民法院在莲都区法院一号审判庭开庭审理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原证券办副主任、证券事务代表罗高峰涉嫌泄露内幕信息,陈玉兴、王向东涉嫌内幕交易一案。

检方认为,罗高峰身为内幕信息知情人员,在涉及证券的发行、交易,对证券的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尚未公开前,故意泄露内幕信息给知情人员以外的人,造成他人利用内幕信息进行内幕交易,应当以泄露内幕信息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同时,陈玉兴、王向东非法获取内幕信息,并利用内幕信息进行股票交易,应当以内幕交易罪追究其刑事责任。而而三名被告人的辩护律师所坚持的最重要一点就是,2月12日下午3点之后,那份经过事先张扬、并于2月17日才正式签订的“300亿合同”,已经不属于内幕信息。(今日早报 作者:胡轶笛)

2008年1月4日,在《21世纪经济报道》的回顾性报道中梳理了杭萧钢构在信披违规方面的问题。

在未按照有关规定披露信息方面,2007年2月12日,在杭萧钢构尚未就安哥拉项目合同进行公开披露的情况下,公司董事长单银木在公司总结表彰大会上泄漏了有关境外工程项目的信。

而且,2007年1月至2月初,杭萧钢构与中基公司就安哥拉住宅建设项目举行了多次谈判,并于2月13日签署合同草案。但是直到2月15日,公司才正式刊登公告披露了安哥拉项目合同的洽谈事宜。

在信息披露的误导性陈述方面,2007年4月5日,公司董事潘金水先后接受媒体采访,公开发表"证监会调查的对象主要是二级市场的违规行为"、"公司在信息披露等方面,并不存在违规情况"等言论。上述陈述与事实不符,严重误导了投资者。

此外,杭萧钢构与中基公司签定的只是转包合同,这份合同能否履行存在着很大风险,合同本身有很多限制性条款,也有很多模糊条款,而且是分批执行的。但是,公司一开始并没有充分地揭示这份合同隐含的风险,直到引起监管部门关注时才开始提示风险。在提示风险方面,杭萧钢构做得也是不够的。

最终,杭萧钢构因信批方面的问题被罚款40万元,有观点认为这是典型的罪重罚轻,但也有观点表示,在信披违规罚款上限为60万元的前提下,这一处罚是适度的。

据2012年3月12日,《人民法院报》陈艳军的报道,在最高法当时公布的全国十大调解案中,杭萧钢构虚假陈述案被排在首位。杭萧钢构也因为此次信披违规,遭遇了投资者维权。

不过,根据2012年4月6日杭萧钢构发布的公告,公司制定了内幕信息知情人报备管理及外部信息使用人管理制度,也算是对此次事件有一定的反思与整改。

2012年12月6日,杭萧钢构再度出现了“内幕消息”危机,不过此次,杭萧钢构似乎确属躺枪。据中国网岚枫当日报道,SOHO中国午间在其官方微博上发布消息,“在刚刚结束的光华路SOHO2项目地上钢结构定标会上,浙江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中标。”

受此影响,杭萧钢构午后开盘迅速拉升,涨幅一度超过6%。有网友质疑,soho中国的行为或涉嫌违反证券法。根据金融界7日的报道,杭萧钢构紧急发布公告,称公司于12月6日收到中标通知书,公司以2850万元成功中标光华路SOHO2地上钢结构工程。

杭萧钢构定增9000万股被内部包圆 引利益输送质疑

2013年6月6日,杭萧钢构又被曝出了定增事件。据《每日经济新闻》贾丽娟当日报道,5月23日开始停牌的杭萧钢构于当日终于发布公告,拟定向增发9000万股。此次的定增对象为9名自然人,其中除实控人单银木和其子单际华外,其余7位均为公司、子公司高管及其关联人。

公司控股股东及实控人单银木认购7000万股之外,其子单际华也认购了750万股。据悉,单际华之前从未持有公司股份。报道认为现年53岁的单银木此时将其子置入公司股东名单,也许另有深意。

余7人中,郑红梅为公司董事张振勇之配偶,认购300万股;陆拥军为公司董事、副总裁、江西杭萧钢构董事长,认购300万股;寿林平为公司原财务总监,现任控股子公司万郡房地产副总经理,认购200万股;许荣根为公司营销管理中心总经理,认购150万股;刘安贵、刘亮俊、杨强跃均为子公司总经理,各认购100万股。

这次奇怪的定增引发了广泛质疑。6月9日,和讯网相关报道称钢构行业毛利率不断变低,回款周期又在拉长,竞争还十分激烈。同时宏观经济的下行,也让包括钢企、钢构等产业链上的企业全部受影响。杭萧钢构此时定增扩产是否必要引起了投资者的质疑。6月13日,人民网发布专题报道,质疑公司或许在故意推迟确认巨额收入,从而隐藏利润,待增发后将其释放,从而将利益输送给“亲友团”。

6月20日,杭萧钢构方面的回应声音首度见诸报端,据搜狐网当日报道,杭萧钢构方面对媒体解读了此次定增的意义,但对舆论的质疑却无正面回应。

6月24日,中国经济网艾文文报道称杭萧钢构此次定增暴露了企业的沉疴。除去因300亿大单事件带来的糟糕市场形象外,公司各项财务指标都在同行上市公司公司中表现最差,无论是经营收入、毛利率、管理费用、利润、存货周转率、债务规模、负债率等诸多指标都大幅落后于后来上市的公司。

股价长期在4元左右震荡,市值18亿元,成交低迷。这样的股价表现和市值水平在A股主板上市公司中绝无仅有,甚至低于某些ST公司的表现。上市十年以来,公司市值发展几近停滞,最为关键的是,作为首家国内建筑钢结构上市公司,杭萧钢构未能借力资本市场实现自身健康发展,引领行业突围,反而被后来的光正钢构、鸿路钢构、精工钢构等公司超越。

此外,该报道还对此次定增提出了更多质疑,包括:“按照此前公司公布的定增方案,杭萧钢构的高管们需要掏出3.447亿元的真金白银,这些钱从何而来?去年完成31亿元的销售收入竟然不赚钱?原因何在?是管理水平差导致亏损?还是有利益输送管道将公司利润转移到高管个人腰包?导致杭萧钢构10年发展缓慢的原因又是什么?”

6月28日晚间,杭萧钢构公告否认了媒体有关公司涉嫌利益输送、会计数据操控、行业疲软逆势扩张等的报道。公告称,公司采用对大股东和高管定向增发方式,按《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确定发行价格,主要是考虑此方式发行对象明确,融资不确定性较小,能够有效解决公司的资金需求,支持公司战略发展。

此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锁定期为36 个月,因锁定期较长,对于大股东和高管来说,是对公司目前发展的支持及未来发展信心的体现和表达,不存在利益输送问题。

此次回应之后,媒体上也出现了支持杭萧钢构的声音。7月1日,人民网刊发的一篇评论文章就指出,中国股市剧烈动荡之际,一批大股东及高管拿出真金白银,展开多种形式的增持活动,向广大中小股东传递信心。这样的股东,不仅无过,还应受到人们的尊敬。

据媒体报道,2014年1月3日,杭萧钢构此次定增方案获证监会审核通过。而根据《现代快报》报道,截至2014年4月9日稿件刊发,尚未看到关于利益输送的任何真凭实据。不过,对此次定增的质疑仍未平息,据4月22日网易相关报道,杭萧钢构因一份认购通知蹿红,参与认购的高管及关联人半月浮盈近1.63亿元。

该报道称大股东联手关联人,全部由自家人认购的情况,在资本市场并不多见。是机构投资者不愿意参与增发,还是杭萧钢构在年报中延缓收入确认,肥水不流外人田,又或者其他,市场对此猜测不一。

西方政治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定律——“塔西佗陷阱”,通俗地讲就是指当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杭萧钢构虽然不属于政治领域,但其境遇却很好地印证了这一定律。

由于300亿大单事件,杭萧钢构在定增事件中屡遭质疑,即便证监会已审核通过了定增方案,且并无任何涉嫌利益输送的证据曝出,但媒体依旧对其保持怀疑态度。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诚信对于一家企业到底有多么重要。

从舆情管理的角度上来看,杭萧钢构在600亿元大单事件之后,制定了相关制度已防止类似事件再度发生,这是值得称赞的一笔,从结果上来看,虽然此后仍有媒体用600亿大单事件当作质疑杭萧钢构的理由,但至少截至目前,杭萧钢构并未再曝出因自身原因引起的内幕信息事件,而此后杭萧钢构再度回应类似质疑时,也可以更加理直气壮。

不过,综合杭萧钢构的两大舆情危机,可以看出杭萧钢构的舆情管理依然是救火式的,即在出事后才紧急应对,而缺乏事前的积极预警以及相关的舆情应对预案。日后,杭萧钢构还应该更多地梳理相关企业的舆情危机,做到对行业内常见的疑点心中有数,尽力摆脱慌忙迎战的舆情管理状态。

另一方面,根据中国企业舆情研究院(微信号:cnyuqing)的观察,关于公司制定了内幕信息知情人报备管理及外部信息使用人管理制度一事,除了公司自身的公告外,并无媒体进行报道。

也许,杭萧钢构是出于避免再度引起公众对600亿事件关注的角度低调处理此事,但其副作用就是舆论对公司的负责纠错之举缺乏了解。当其他舆情危机再度来袭时,人们记住了600亿大单中公司的信披违规与内幕交易丑闻,却对公司为了纠正错误做出的努力一无所知。

《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中,“5月23日开始停牌的杭萧钢构于当日终于发布公告”的表述说明,公司在规范信批方面的改进似乎仍有所不足。而这对于杭萧钢构来说,是格外值得注意的。

跟据中国企业舆情研究院(微信号:cnyuqing)的观察,近一周内,百度新闻搜索共收录杭萧钢构相关报道106篇,其中关于此次杭萧钢构26亿大单疑云的报道共计被转发92次,占据绝大部分。此外,对杭萧钢构9000万股定增事件的质疑性报道近一周内仍有出现。

自媒体平台方面,新浪微博近一周内共收录杭萧钢构相关微博298条。部分网民转载了媒体关于26亿大单疑云的相关报道,部分网民将26亿大单列为个股利好。除此之外,无其他值得注意的舆情信息。

根据中国企业舆情研究院(微信号:cnyuqing)企业舆情评价体系测算得出结果,杭萧钢构近一周舆情指数为64分,对应橙色预警级别,属于较大舆情危机。其核心危机点仍是26亿大单疑云。由于此前曾出现过300亿大单事件,此次事件情节有极其相似,因此极易引发舆论的联想,而杭萧钢构在此次事件中遭受舆论质疑也是板上钉钉的事。

目前媒体曝出了对合作方亚洲中心建设身份的质疑以及蒙古国能否消化投资的质疑,而在相关回应中,杭萧钢构方面对于亚洲中心建设的情况选择了回避回应,对消化投资一事则表示过往数据参考价值值得商榷,这些回应均算不上得当,容易引发进一步的质疑。

可以肯定的是,媒体、监管层都将对杭萧钢构26亿大单疑云保持高度关注,能否度过此次危机,对于杭萧钢构的舆情管理能力仍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中国企业舆情研究院(微信号:cnyuqing)将密切关注事态后续发展。

杭萧钢构(600477),公司全称为浙江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法定代表人为单银木,董秘为陈瑞。

证监会、上交所官网近期未发现杭萧钢构相关负面信息。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中无杭萧钢构相关信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官方网站上近期未发现杭萧钢构的负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