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遇而安孟非 看孟非的随遇而安有感
他是个一位公众评价的很有气场的主持人, 他的字就好像在一个充满阳光的午后,他坐在我对面喝着咖啡或茶向我娓娓道来自己的故事,他像一个陌生又熟悉的朋友。 我不知道多少人会跟我一样有相似的感觉, 因我甚至可以感觉到每个字他会用什么语调、语气说出,这么立体的感觉我还是第一次, 原谅我的少见多怪。
刚刚看完孟非的《随遇而安》,一个简单而真实的书名,一些个人经历,一些所见所闻,没有说教,只是些自己想说的话、想记录的事,以一部诚实的书的形式展现在我面前。
读完后心里没有波涛汹涌的感动,也不至于被他的幽默感染到崇拜的感觉,只是特别有欲望写一篇读后感,告诉未来的自己曾在这本书中收获了不可名状的什么。 按我的理解,书分为了四个部分,先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自己在四川和南京的童年往事,而后讲了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印刷厂工作经历,接着是大篇幅的抒发他对新疆的情愫,最后是那几年【南京零距离】时采访的经历及到各个国家的感受。
大家都津津乐道孟非是个从印刷厂工人变成了主持人的传奇人物,可看完这书,你就会知道他不是一跃而成,一蹴而就。
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如同书名一样---随遇而安,在每一个地方踏踏实实的走着每一步,并在每一步留下了结实的脚印。
他的性格里有执拗、有坚持、永远忠于自己内心,绝不随波逐流,有多少人还能做到这些? 不知道是因为自己是新疆人确实见过那些广袤天地的原因还是他的字真的有魔法,他对新疆有特别的情愫,不仅仅因为那里有美丽的风景,还有最热情、朴实、最简单的人。
在他描述新疆人大口喝酒时我乐了,羊肉还没上桌,大家就已经喝趴了,一碗一碗的敬,那种情况是盛情难却的,你唯有更加放开的喝才是上上策,否则就算喝趴了,也会落个怂的印象。
反正最后结果都是喝趴,不如爽快点。去红旗拉普那儿采访的经历让他毕生难忘,荒凉的山脉震撼心灵、艰险的路途让他差点小命不保。他不愿再去新疆,怕曾震撼过他的地方发生了改变,这种感觉我明白,就像毕了业的人不敢回母校,因为再回去,心中的那份情愫多多少少都会被改变。
时过境迁的无奈让人来不及防备。 在以色列、德国、希腊的采访经历让读者立体的了解了那边的国家,一些小事却反映出那些国家的民主、自由和信仰。在德国出了点小的交通事故,所有经过的人都会摇下窗问你需不需要帮忙,路过的修理厂的工人竟然为帮忙与消防和警察吵了一架,不自觉的联想到中国的某些,有点心凉的感觉。
在德国的波恩有一栋大楼很特别,全透明(除了厕所),外面看的到里面,楼上看的到楼下,原是为了政府单位而建,为的是让纳税人看到政府工作人员都在干什么,后来因为把首都迁回柏林而把楼给了国家电台,看来德国的廉政透明甚至延伸到了建筑里。
希腊的漫不经心同样让我也很欣赏,奥运会即将开幕,好多工程还没完工,不过还好,拥有“最后一分钟”哲学的希腊最后也如期完成了工程,让全世界人民白捏了一把冷汗。
以色列这些年一直和巴勒斯坦闹的不愉快,虽战火不断,可民众一直很淡定。
耶路撒冷作为朝圣的圣地绝不是浪得虚名,只要踏上这片土地,敬畏、庄重感就会油然而生。我是个没有信仰的人,甚至去了庙就拜佛,去了教堂就祈祷。没有信仰的我估计去了那里会坚定信仰基督的心吧我想。 回过头来说说他的童年,孟非对重庆的热爱就像我以前对奎屯一样,只不过他对重庆的爱有增无减,而我对奎屯的爱因记忆的淡化而消减。
那里也有我最快乐的童年,对我照顾有加的外公外婆,以前的我对那里的每一片土地每一颗树每一个邻居都充满怀念,我在那里呆到6岁,后来回克拉玛依上学,再后来寒暑假回那里看望外公外婆,车都还在路上,可当我看到路边的白杨,一家标有奎屯汽修厂的小店就要兴奋到想尖叫,为的是又回到了这熟悉的地方。
直到外公去世,外婆搬到了乌鲁木齐。
尽管现在偶尔还会回去,可奎屯早已变得面目全非,也因在那里新填了不愉快的经历而陌生的可怕。 孟非的父母在他青春期时离异了,原因是两地分居,大众都会说父母离过异的小孩儿性格会有缺陷,他很不认同。
这点同我,我承认虽然当时会有些影响,可只要周围的大环境都OK,就没有什么大影响,否则人也太脆弱了,枉费来这世界走一遭。毕竟人的血液7年就换一次,也就是说现在的我之于20岁时的我,是我又不是我。
现在说来,时间是个挺奇怪的东西,它将我们想保存的记忆执拗的储存着,将我们想忘记的如我们所愿不复存在。在这条大河里,我一直不愿承认自己的渺小,总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的,如果允许,我也想有自己方式的自传,可能很平淡,不够精彩,但,是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也希望自己有随遇而安的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