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批"手撕鬼子" "裤裆藏雷":念歪了经
人民网-人民日报12月2日报道 “创新贵在独辟蹊径、不拘一格,但一味标新立异、追求怪诞,不可能成为上品,而很可能流于下品。”
古人说,“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堪称文艺的基因,更可谓文艺的生命。一批批文艺工作者心怀文艺理想,潜心笃志、勇于攀登,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为公众构建了独特的集体记忆。观察那些文学大家、艺术大家,他们身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聚焦于作品、专注于创新。
艺术创新中的每一步,其实都是在叩问内心。要想抵达“望尽天涯路”的高远意境,怎能不经受一番“独上高楼”的心灵苦旅?回溯艺术发展史,那些在人类文明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精品力作,无一不浸润着创作者的匠心。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始写出震古烁今的文学巨著《红楼梦》;福楼拜“一页就写了五天”,才留下享誉寰球的经典小说《包法利夫人》。倘若过于看重“投入产出比”“作品变现力”,一味讲求市场逻辑而不尊重艺术规律,只会助长急躁情绪、消解创作能力,终将与文艺的真谛渐行渐远。
前不久,一部热播古装剧的原著小说被曝出涉嫌抄袭200余部网络小说作品,尽管侵权责任还有待法律最终认定,但文艺作品原创乏力已是不容忽视的现实。近年来,随着文艺市场快速发展,有的人在创作方面搞“众包”“众筹”,将个体创作变为流水作业;有的人奉行“拿来主义”,杂取他人作品而合成一个;更有甚者,模仿抄袭、媚俗低级、歪曲史实,淡漠了责任意识与社会担当。急功近利、粗制滥造,不仅令文学艺术蒙尘,也对社会精神生活造成了损害。
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都是近年来我国文艺创作领域不容忽视的客观现象。说到底,这也是创新能力不足的一种表征。另一方面,从“手撕鬼子”的荒谬到“裤裆藏雷”的闹剧,一些文艺作品之所以被网友吐槽,关键就在于围绕创新“念歪了经”。没有高质量的创新,就没有高品质的作品,更难言高水准的审美。唯有以匠心守护文艺创新,自觉抵制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用专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踏实的努力创作出更多高质量、高品位的作品,才能克服浮躁这个顽疾,拿出无愧于时代的好作品。
鲁迅先生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改造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塑造良好的公共精神生活,离不开文艺佳作。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吮吸着社会变革带来的丰富养分,葆有匠心、静水深流,我们才能不断筑就文艺创新的高峰,为当代中国书写别具一格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