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总统吴登盛出家 缅甸前总统出家后是个啥级别的和尚
缅甸前总统出家后是个啥级别的和尚
曹诚平
刚刚卸任的缅甸前总统吴登盛于3月30日卸任后第五天,于4月4日晨8时在曼德勒彬乌伦达曼巴迪善寺庙祝发空门。据与前总统接近的人士在社交网站透露,吴登盛从4月4日早上开始成为一名僧侣,法名依丹迪达玛。(据4月6日凤凰网报道)
笔者看了这新闻,觉得吴登盛前总统有点大理国段王爷的味道。
不过呢,与段王爷最后终生出家不同,吴登盛可能仅穿着五天袈裟,之后将在宗教界从事佛法事务。看清楚了,五天,是五天。 但即使是五天,支持吴登盛的群众对此也是表示欢迎滴。
笔者研究了一下缅甸的佛教传统,缅甸其实和大多数东南亚国家一样,是个宗教意识很浓的国家,全国僧侣有十几万,僧咖非常受尊敬。在缅甸,男孩子一般都要做剃度,使佛教事业后继有人,被认为是一件积德的事情。
对孩子来说,从此可以“成人”,受到社会的尊重,是一件荣耀的事。孩子剃度以后,一般在寺庙里当一周、两周、一个月或几个月小沙弥后可以还俗,有的从此皈依佛门,成为佛家弟子,当然也可以终身出家。在缅甸,出家手续十分简便。因此,在缅甸有出家容易,还俗也容易的说法。
笔者到过东南亚一些国家,对这种佛教传统有一点了解,因此对吴登盛剃度出家这事儿,倒是见惯不怪。笔者感兴趣的是,像吴登盛这样当过总统的人,出家之后,是个什么级别的和尚?
外国的寺庙里,和尚有没有级别,牛叔不清楚,但据说中国的一些寺庙里,很多和尚是有级别的,前些年不是流传过厅级和尚、处级和尚、科级和尚的说法么?
级别这东西在中国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为了争个级别,往往斗得你死我活,即使在佛门净地,也不例外。笔者小的时候,最喜欢看武打电影,电影情节千篇一律,但看得津津有味:副方丈为了当方丈,就采取卑鄙手段干掉了方丈。其他和尚看不过,就联合起来对付这个坏方丈,但不是对手,于是就有一个和尚到处拜师,勤学苦练,最后回到寺院,干掉了这个坏方丈。
全世界的男人,都向往两件事:醉卧美人膝,醒握天下权。对权力的追求,可谓孜孜不倦,至死不渝,而中国人对此尤甚。
据说有一个局长退休回到家后,和大多数中国的退休官员一样,患上了“官位迷恋综合症”,每日茶饭不思,愁眉不展,辗转难眠。儿子灵机一动,在局长卧室挂上“局长办公室”牌子,在儿子卧室挂上“主任办公室”牌子,在女儿卧室挂上“秘书办公室”牌子,在客厅挂上“会议室”牌子.
.....而且还发动全家积极创造“文件”,起草了一份《关于购买洗衣机的报告》给局长批示。正躺在床上唉声叹气的局长一看“报告”,两眼立即放光,看完后习惯性地拿起笔批示:此意见甚好,请夫人审批后,拨付专款解决,但一切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切实杜绝跑冒滴漏和采购中的不廉洁现象。
最后,郑重签上自己大名。自此,局长三天两头收到关于买菜买米买油买盐的请示报告,局长一一认真批示,精神状态大有好转,吃嘛嘛香。
在中国,一个局长退休之后,尚且躺在权力的粪坑里不能自拔,笔者不知道,一个当过总统的人,是否能做到进退自如?吴登盛剃度出家,在寺庙里是否还会享受相当级别的待遇?据笔者对东南亚佛教传统的了解,应该是不会的,吴登盛在这里,应该就只是普通一和尚。
一个人,从权力高位,回归到平头百姓,从大富大贵,跌落到一文不名,心里一下子有些不适,这是肯定的。如果趁我们还在高位时,还是大富时,就不时让自己的心灵回归到原点,我们就不会在权力和富贵中迷失自己。
生活就是一场修行,给你磨砺,让你变得坚强;给你离别,才会感知聚的喜悦;给你苦,才知道什么是甜;经历失去,才懂得拥有时珍惜;经历失意,才学会从容的选择;给你缺憾,才能领略完美的涵义。
你对世界简单,世界就对你简单。在纷纷扰扰的世界里,心灵不被困扰﹔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我驾欲而不是欲驾我;在惊涛拍岸的日子里,任它潮起潮落,坦然面对;只有到这个时候,我们的心灵,才能回归宁静,宠辱不惊。
因此,笔者揣测,吴登盛剃度出家,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心灵回归原点,而绝不会去争个什么和尚级别,倘若这样,也就失去了剃度出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