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仲艺术馆旅游 “王学仲书画艺术展”在关山月美术馆开幕

2017-11-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国当代学者型艺术大家,他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以大量具有当代文人气度的书画艺术作品,成为这一时期现代文人书画创作群体的导师和先行者.八十年代王学仲先生作为第一个受聘为日本筑波大学艺术系教授的中国艺术家,教授东方的书法绘画和东方的艺术理论,对中日艺术界的交流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王学仲先生作为黾学学派的创始人,该学派于诗词.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门类各得其要领,独领时代国学艺术之风骚.◎深圳特区报记者 梁婷 实习生 谢昊去年10月8日,学者型艺术家王学仲病逝,人们对他的怀念一

我国当代学者型艺术大家,他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以大量具有当代文人气度的书画艺术作品,成为这一时期现代文人书画创作群体的导师和先行者。八十年代王学仲先生作为第一个受聘为日本筑波大学艺术系教授的中国艺术家,教授东方的书法绘画和东方的艺术理论,对中日艺术界的交流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王学仲先生作为黾学学派的创始人,该学派于诗词、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门类各得其要领,独领时代国学艺术之风骚。

◎深圳特区报记者 梁婷 实习生 谢昊

去年10月8日,学者型艺术家王学仲病逝,人们对他的怀念一直未停止。对于大多数不了解他的人来说,他只是一个学术的符号,被供在成就的神龛上;但在他的亲友看来,王学仲却是鲜活的,是位和蔼而认真的老头,有自己的才情与秉性……8月5日,“王学仲书画艺术展”在关山月美术馆开幕,记者趁此机会采访了王学仲的多位亲友,从他们口中还原大家所不知道的王学仲。

本次展览由中国书协、天津市文联、深圳市文联、滕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关山月美术馆、天津市美协、天津市书协、深圳市美协、福田区公共文化体育发展中心等单位承办,福田区美协协办。展期将至本月17日。

他曾是深圳的“过冬候鸟”

很多人不知道,深圳对这位学术巨擘而言有着特殊意义。他数十次踏上深圳这块热土,曾在梧桐山、红树林等地写生,留下大量文人画体式的佳作。

王学仲内侄子、深圳画家张闯告诉记者,早在1992年4月,王学仲就在深圳博物馆办过展览,当时是因为要去澳门讲学,路过深圳,就在这里办了画展和画集首发式。后来张闯来到深圳,王学仲及其夫人——也就是张闯的二姑,便成了特区的常客。“深圳的秋冬季节是他们最喜欢的日子,因为那个时候天津已经很冷了。”

张闯回忆,王学仲在深圳最喜欢走进大自然,他的足迹遍布南头半岛和大鹏半岛。每次出行,他必然会带着一个速写本。“他来深圳,除了看大山大海外,最多的还是呆在屋子里,画了很多画。”

在王学仲的深圳弟子诸彪看来,老师对深圳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他还曾在翠竹路附近买过一间小房,每次来深圳,他都说“变化真大”。“当年的三洲田,也就是现在的东部华侨城一带,非常漂亮,有很自然的村落,有水库,有稻田茶山。先生当年连声赞叹‘真好,在靠近市区的地方,没想到深圳还有这样一块未开垦的好去处,要保留下来。人为景观谁都可造哪都可造,而自然景观难得,独一无二!’可惜,这样的自然景色现在已经不在了。”

诸彪还回忆,当年除了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滕州王学仲艺术馆、江苏徐州王学仲艺术展览馆、曲阜王学仲画馆之外,曾经有人提出在深圳也建立一处王学仲艺术展厅,王学仲欣然应允,并把字都题好了,可惜最后因为种种原因计划搁浅,这也成为王学仲与深圳情缘中的一个遗憾。

他对后辈舐犊情深

在河北长大的张闯是在少年时代知道自己有一位“会画画的姑父”的。当时他的父亲去天津看望他们,拿回来好些王学仲去内蒙古采风的水墨动物画,这些画变成了张闯临摹的样本。后来张闯去天津上大学,就住在姑姑、姑父家,为了让张闯休息好,王学仲还跑到研究所去住。

在张闯的印象中,王学仲“很文雅”,遇到问题不会抱怨,全靠自己思考解决;也从来不说教,而是用自己的行为做出榜样。他生活简单,对吃喝没什么要求,一辈子喜欢山东口味,说话也不改滕州乡音。

而他对后辈的热心,让张闯每每回忆起来都感触颇深。大学毕业两年后,1992年张闯南下深圳。最初几年,他事业上受到重创,把画画搁置了很久。王学仲看到了,为张闯在扇面上题了一首文徵明的诗:“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莫笑书生太迂腐,一年功夫是文词。”张闯幡然醒悟:他是在给我做引导,越是在不利于创作的地方,越沉下心来,往往能寻得一番新境地。

2005年前后, 张闯《少年梦》画册出版,拿给姑父看。当时王学仲虽然大病初愈,但看起作品来却毫不马虎,末了还跟张闯说:“你去找詹建俊,让他给你提意见,他在我们班造诣最深。”并且马上写了一封信,让张闯带去。詹老见信如见其人,激动地说:“当时在班上,夜泊(王学仲笔名)年纪最大,而我个子最高……”

并非因为张闯是亲属,王学仲才对他高看一眼,其实他对后辈的关爱,在学术界已是有口皆碑。诸彪至今仍清晰记得与恩师最后两次交流:“那天我带师母出去办事回到张闯家,天已经黑了,屋里也黑灯瞎火,老师就坐在门右边的椅子上等我们。我问‘王老师,怎么不开灯?’老师回答‘站不起来了’,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那天下午老师还是写了两张字,一张给张闯,一张给我,并对我说:‘这恐怕是我最后一张给你的字了。’”

另一件事是在2010年,深圳市文联主办诸彪个人画展前夕,诸彪带了近十张画前往拜见王学仲。“那个时候先生因中风只能坐轮椅,并且已经不能说话和表达了,因此很可惜不能亲耳听到他的教诲。尽管如此,我还是一张一张地将画展开给先生看,从他的表情看出他还是挺高兴的。”

他的画名与书名一样高

王学仲的另一位学生,现任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的唐云来谈起恩师,也是饱含感激之情。他回忆道:“先生的一生,是做学问的一生,为人师表的一生,也是为艺术为社会做贡献的一生。他把他毕生的创作和收藏,全部无偿捐给了国家。

每次我国出现地震、水灾,他总是带头捐款。在他去世之后,根据他的遗愿,天津大学成立了王学仲人文教育基金会。先生为这个基金会奉献了他两百万元的积蓄。”唐云来曾与王学仲共事多年,他印象最深的是王学仲的治学精神:“他每次外出都会在身上带一个小本子,不仅仅是用来写生,还要写字、赋诗。可以说先生研究学问一分一秒都不放过。”

王学仲是一个大学者,精于画,长于书,工于诗,善于文,但现在很多人说到他就只称其“书法大师”,这是偏颇的。“其实老师本业是绘画。”诸彪告诉记者,他1942年考入北京京华美术学院国画系学习,新中国成立后由北平国立艺专墨画科转入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老师为徐悲鸿、李可染,毕业分配到天津大学任美术教授。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还被借调到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专职从事美术创作。“紧接八十年代的书法热开始,老师被推上中国书协副主席位置上忙着,几乎为中国书法事业奉献了其后半生,但这期间王学仲仍有不少绘画作品面世参展。

”早在1993年,王学仲就对他说过“真想有更多的时间画点画,从书协退下来就要好好画了”,直到九十年代的中期,王学仲终于遂愿。

本次展览,绘画作品的数量是书法作品的两倍,是主办方有意为之的,是为了让观众领略他绘画的深厚功力。

王学仲大概是最会总结经验的艺术家,他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总结出“二言”、“四感”、“四我”等理念,寥寥数字凝练了丰富内涵。张闯告诉记者,很多艺术家可能会将自己的某个擅长的方面做总结,比如形式,但王学仲的学说却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四我’中,‘扬我国风’,说的是要有大气象,‘励我民魂’,指画家要有悲悯的情怀,‘求我时尚’,就是追求绘画的当代性,‘写我怀抱’,就是抒发个性,不要假大空。这是非常完备的思想,可以真正指导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