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中华》:以文风展家风
作者:国伟(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
从去年年底开始,文化类节目开始显现出大热之势,期间推出的每档节目都无一例外地保持着十足的话题热度,且口碑一再攀升,在折射大众审美需求新走向的同时,更是给人以文化类节目集体复兴的感觉。可实际上,如果对文化类节目有所关注就不难发现,荧屏上从来都不缺少这一节目类型,其雏形甚至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的《子午书简》《开卷八分钟》,至于为何没能像今天这样引发全民讨论,多半还是由于节目在形式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所致。
《诗书中华》剧照 资料图片
关于形式陈旧、难于突破的问题,一直都是文化类节目亟待解决的困局之一。从最早的《子午书简》开始,文化类节目就缺乏形式上的新鲜感,再加上节目往往被安排在接近午夜的非黄金时段播出,自然乏人问津。即便后来改为引入嘉宾的谈话模式,很快又因为选择范围狭窄陷入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想要邀请那些“自带流量”的明星级嘉宾,唯一的办法就是放宽选择条件,渐渐演化成为打着以文化传播为名的访谈类节目。比模式的套路化更让人无所适从的,是文化类节目还常常会以一种极为主观化的视角,向观众强行灌输某种带有结论性的观点。一旦用自以为是代替本该具有普遍意义的旁观者视角,就容易把节目做成“传道授业”的听课形态,引起观众的逆反情绪。这也难怪,此类节目无论是在电视上还是网上,都越来越少了。
2017年4月在东方卫视播出的文化节目《诗书中华》以文风展家风,令人耳目一新。古诗文比赛以家庭家风展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之美。节目试图通过“诗入寻常百姓家”的立意,开启大众“文化需求”的路径,构建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连接。
《诗书中华》打破了既往文化类节目展现个人才华的形式,节目以家庭为单位携手作战代替个人单枪匹马,而家庭组合的关系又具有多样化,父女、父子、兄妹、堂兄弟、表姐妹。他们之中有80岁的老人,也有5岁的突尼斯女孩,还有学生、老师、网络店主、退休员工、私营企业主、公司总裁……《诗书中华》在对42组家庭的呈现上也彰显节目“诗入寻常百姓家”的核心思想。
节目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上更具开放性,题目考察范围从以往的古诗词扩展到古诗文,诗文不分家是中国文史之学的传统,诗文兼重,诗文互动,节目以“古诗文”为考察范围,在同类节目中属于首创。如何用电视语言传播古文,如何平衡诗词与古文的比例,《诗书中华》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视角和方向上作出了大胆的尝试。在文化含量加大的同时,节目以“君子之争”的比赛形式,更加扩大大众的文化参与度。在题目呈现上深入浅出,不管是“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君”是指何人,还是“草色遥看近却无”中“近却无”的原因是什么,节目有意选择经典名句为题,以唤起观众的记忆和兴趣。
点评嘉宾、著名学者钱文忠说,“每个人都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英雄”。节目环节中双方家庭在比赛前互相赠诗、高手过招彼此惺惺相惜。在首期节目中,初中生李芸芸与突尼斯小兄妹对战时,爸爸们退到一旁“让我们小孩子一起比吧”,这样的细节经常出现,也凸显出节目重在文化的参与感的特质。
在节目中,人们可以看到家庭组合都仪表堂堂,彬彬有礼;回答题目娓娓道来,有商有量。体弱多病的儿子左东煜与年逾古稀的父亲左占盛,两人一直牵着手,父亲给儿子不时投去鼓励的目光;47岁的儿子吴建民陪伴80岁的老父参加节目,父亲举手投足非常有范儿,儿子耐心做着配角……家庭成员个体的性格亦被鲜明地展示出来。而极其难得的是,这种呈现是还原现场真实,一切都是真实的情感表现。
诗书既是目的也是路径,所应抵达的正是世上真情的表达传播,而“人”更是重中之重。人的养成,诵读诗书固然不可少,诗书传承所成就的家风的涵育,却更为重要。古诗文能熏陶和培养一个人的气质,它更能养成品性修养、生活情趣,它让人看到生活的美好在哪里,让人内心得到力量和成长。在压力很大的当下社会,古诗文帮助人们克服对生命的焦虑、不安、琐碎。
《诗书中华》展示了古诗文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日常表达、情感交流、构建精神世界,实现了“清流”的真正意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融入生活是必然之路。《诗书中华》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外延和内涵上都做了积极的尝试,对于行业内来说也具有指引意义。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31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