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小提琴家俞丽拿
在线收听 听众朋友,欢迎收听龙的传人,今天的节目由和主持,我是。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著名小提琴家俞丽拿。欢迎收听详细内容。 听众朋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音乐,如泣如诉的旋律不知倾倒过多少中外观众,而这支曲子的首演者、著名小提琴家俞丽拿更是人们家喻户晓的音乐大师。 今年是俞丽拿小提琴演奏与教学45周年,上海音乐学院为此组织了一系列的演出交流活动。 45年前,18岁的俞丽拿站在舞台上第一次拉完《梁祝》,台下的掌声经久不息。从此,俞丽拿这个名字便与《梁祝》相伴,《梁祝》成了她的音乐之魂。 俞丽拿认为《梁祝》的成功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梁祝”的爱情故事凄美动人,协奏曲更吸收了中国传统戏剧的素材及音乐元素,旋律婉转动听,加上采用西洋乐器小提琴加以演绎,使得它45年来久演不衰。俞丽拿表示,一曲《梁祝》让中国人接受了小提琴这种西洋乐器,也让西方高雅音乐界接受了中国文化。
俞丽拿惋惜地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像《梁祝》这样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原创协奏曲目却一直没有再出现过。”她说,这十几年来她先是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以艺术家名字命名的“俞丽拿小提琴艺术基金”,又推出中国小提琴原创作品汇展等活动,以期推动中国本土的协奏曲创作。 俞丽拿表示,音乐需要交流,而对于弘扬音乐艺术,自己有着一种使命感,她说,他的目标就是扩大中国的音乐人口,培养更多具有世界知名度的音乐人材。在此,俞丽拿提到了自己的学生,王之炅等,在这些获过国际大奖的小提琴演奏新星的身上,都有着“梁祝”的影子。 1990年,俞丽拿在台北演出《梁祝》获轰动,成为第一位访问台湾的大陆艺术家。几十年来,俞丽拿独特的小提琴旋律响遍了神州大地,也回荡在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等数10个国家的著名音乐大厅,成为联结全球华人的心声。 对此俞丽拿表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梁祝》用一种民族性与国际性融合的方式唤起了全球华人内心深处共同的情感,让大家一同“为中国文化喝彩”。
听众朋友,您正在收听的是龙的传人,在了解了俞丽拿女士之后,我们为您介绍小提琴家柴亮。 近年来,不少在海外取得极大成功的中国音乐家陆续回到祖国大陆,2003年夏从美国纽约回到母校中央音乐学院任教37岁的柴亮,便是较早的“海归”音乐家之一。 柴亮在世界小提琴演奏舞台上有着大师的风度。他是海外最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之一,与许多著名乐团合作过。回国前,他任教于世界上最富盛名的音乐教育殿堂--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并且多年担任人称“现代小提琴教母”的多罗茜·迪蕾的助教,还在纽约大学教授小提琴。 谈到为什么扔下了在美国奋斗12年得来的赫赫声名和物质基础,柴亮用“大势所趋”来解释,他说“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实在是太‘红火'了!” 回国来他也没有什么不习惯的。有时候,上午刚刚打完球,穿着棉T恤衫、运动鞋的柴亮,会在中午时分,开着从美国带回来的宝马,听着美国女歌手诺拉·琼斯的民谣,去京西住宅几公里外一条不太宽的马路上吃午饭:他最喜欢的是马兰拉面。他还告诉记者,他的故乡沈阳音乐人才辈出,不但“盛产”古典音乐家,流行歌手更多。
现在,作为中央音乐学院特聘教授,柴亮一共有12个学生,从音乐学院附中的中学生到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生,他每周上课两个半天。 柴亮曾经在音乐学院附中和本部接受过8年教育,师从过林耀基等名师。他曾说:如果说中央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教育是世界第二,那么没有哪个学校敢称第一。他说,“我回来之后,还有一些世界级的音乐人才回到学校,我敢说:我们所有人都为能够回母校任教而自豪。” 柴亮出生于音乐之家,父母亲都是沈阳音乐学院的教授。柴亮具有得天独厚的音乐天赋和家庭濡染。他不讳言自己在音乐方面一直走的都是一条坦途,他的成就从来不是“苦”出来的、被老师家长逼出来的。“好像我从小和老师、家长的关系就是很平等的。”他充满温馨和怀念地讲起已故的迪蕾大师常常让他最后一个上辅导课,结束后还要一起喝咖啡。现在,柴亮和学生们也很平等,他说“我主要对他们进行正面教育,科学地给他们设定近期的、远期的目标,让他们看到达标的可能性以及自己的距离,然后再去努力。”柴亮认为,这个听起来有点西化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他很喜欢当老师,认为能够改变一些孩子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