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的朝圣路:张杨最新电影《冈仁波齐》北京启程

2018-11-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由著名导演张杨执导,历时一年深入藏区真实反映朝圣者生活的电影<冈仁波齐>将于6月20日在全国公映.<冈仁波齐>是一种"在路上"的极致状态,它展现的是生命在跨越地理距离和生死.成长距离中一个个真实瞬间.从6月10日起,这部跨越2500公里的电影将开启为期九天.历经北京.大连.西安.成都.重庆.广州.武汉.南京.上海九个城市的全国路演.在每个城市,导演张杨都将携手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进行跨界对谈,全面解读电影的台前幕后,与观众一起分享那些有关虔诚.信仰.和在路上的故事

由著名导演张杨执导,历时一年深入藏区真实反映朝圣者生活的电影《冈仁波齐》将于6月20日在全国公映。《冈仁波齐》是一种“在路上”的极致状态,它展现的是生命在跨越地理距离和生死、成长距离中一个个真实瞬间。从6月10日起,这部跨越2500公里的电影将开启为期九天、历经北京、大连、西安、成都、重庆、广州、武汉、南京、上海九个城市的全国路演。在每个城市,导演张杨都将携手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进行跨界对谈,全面解读电影的台前幕后,与观众一起分享那些有关虔诚、信仰、和在路上的故事。6月18日,《冈仁波齐》将抵达上海,举行全国首映礼,而围绕神山、电影、素人演员和幕后制作举办的主题艺术展也将于同一天在新天地开幕,以跨界、立体的方式呈现更多与冈仁波齐相关的故事。

路演开启:《冈仁波齐》邀你一起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今日影片在北京当代MOMA百老汇艺术中心举办了路演活动,同时片方发布了一支《冈仁波齐》幕后拍摄花絮,纪录片导演顺子(冯章顺)从他的角度忠实的记录了那一年行走在高原上的这支朝圣队伍和这队电影人的真实状态,记录了影片在三百多个日夜拍摄中的点点滴滴。“没有什么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确的,但至少若干年后,我们仍然可以从这部影片里看到一个民族,还这样生活着,或生活过……”神山圣湖并不是终点,这种生活方式还在继续,《冈仁波齐》仍然在“朝圣”的路上。

在影片放映之后的“张杨导演的26年朝圣路”沙龙活动中,导演张杨携手影评人史航、著名学者尹鸿出席,更有“神秘嘉宾”音乐人老狼惊喜现身,四人围绕电影《冈仁波齐》中信仰与朝圣的主题展开讨论,张杨还在现场分享了自己与西藏多年的不解之缘。

全新可能:《冈仁波齐》开启张杨全新的创作可能性

沙龙活动中,张杨在谈及《冈仁波齐》的创作缘由时表示,“其实我觉得这是一场缘分,26年的缘分。从1991年第一次去西藏,我就爱上这个地方了,后来大学毕业有一年的时间都在拍一些纪录片,主要在西藏和云南这些地方。后来这就变成了我一个非常重要的情结”。张杨也透露他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观众在看到这些朝圣者的时候,能与自身产生联系,想到自己个人的一些事情,产生共鸣。张杨为此努力,在创作的过程中尽量地“去戏剧化”,“整个电影真正有意思的是一次全新的创作过程,我们用一个非常自由的创作方法,就是不断的观察,这其实给了我一个非常好的实验的经验”。而这种记录感的东西,这种真实感的东西,很强烈地刺激着张杨。

“实际上这部电影对我来说,也开启了我一个新的创作可能性,下一步要拍的两个片子就准备采取《冈仁波齐》的方法,把时间放长,慢慢感受、体验、记录、再创作。”张杨也在现场坦言,这个过程非常难得,有着全新的意义,尤其是自己对于电影的认识有了新的收获。

张杨认为,一个电影有它自己的命运,该什么时候见到观众就会见到观众。见多少观众,张杨不太关心,因为一部电影早晚都会见到需要见到它的观众,只是看缘分。

影评人史航:《冈仁波齐》给了人最真实的联系感

以观点犀利备受关注的毒舌编剧史航表示,这是他第二遍观看《冈仁波齐》,每一遍都被影片深深打动,“这部电影没有任何套路,就是这么走着,我第一遍看时觉得特别担惊受怕,我一直担心是前面都是这样的(平静),如果突然忍不住抖个机灵怎么办,但到最后居然就这样完成了,这是特别深刻的记忆。” 史航甚至在现场一口气背出了影片中11个素人演员的名字,他说“尽管没有推特写镜头,却能够让人记住,是特别重要的一点。”

史航表示《冈仁波齐》的可贵正在于它的克制 “张杨以往的作品做了很多加法,但这部电影几乎就是没做减法,天然就减成这个样子。就像画画,有时候一丈宣纸让你画,需要你开始就想得这么简单”。当提到《冈仁波齐》上映档期前后有《异形:契约》和《变形金刚5》两部商业大片夹击时,史航真诚又不乏幽默地表示“我不能说这个电影未来的命运什么样,因为上映的档期前后夹着车,中间这帮步行的人命运我不知道。但我特别想用各种方式绞尽脑汁去宣传的。因为这个电影让我觉得有联系感,我也希望这种联系能在更多不知道这个影片的人中产生”。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当代都市人群信仰缺失的问题时,史航却用轻松的调侃做了回应:“我觉得就是高度问题,他们在很高的地方,他们有很高的高度,而我们在这个高度,就守着这个高度就可以了,逼着他们到我们这儿来打工,来‘北漂’,他们也有‘高原反应’,精神上的‘高原反应’,永远不用拿一种生活来衡量另外一种生活,我们只是隔岸眺望,互生欢喜就可以,所以你不要用咱们的世俗生活考验这里面任何人,一切是最好的安排”。

著名学者尹鸿:市场的成熟和观众的成熟是同步的,《冈仁波齐》会遇见自己的观众

当谈及《冈仁波齐》的市场前景和意义时,多年致力于影视文化传播研究,清华大学教授、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表示:“这个电影太特别了,它带给我的震撼是纪录片的真实性的震撼,但它的整个结构又是一个经过精心设计过的,这个精心设计过的结构给人带来纪录片的震撼是很不容易。这些朝圣者,他们不是演员,他们都只是演着自己,是用自己朝圣的信念在演戏”。同时,尹鸿还认为这部看似平淡的影片具有一种超出常规的高度戏剧性,“这来自于他们十几个人冲突,来自于观众对他们的关心,他们为什么,他们是什么,他们会遇到什么,他们会给你带来什么,我觉得对话的过程一直都在进行,这种戏剧性更多来自于灵魂的戏剧性。”

尹鸿称赞电影《冈仁波齐》就像一面镜子,能让观众全场保持着一种高度自省的状态,“在这个片子当中,朝圣者的灵魂追寻之路是无意识的,又是自然的。这种信念之路让我们觉得平时我们所有的权宜之计,所有的生存方式,在这种信仰面前显得非常渺小,这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同时,尹鸿对《冈仁波齐》的市场前景也充满期待,“这个朝圣之路一定会打动观众,观众一定会被朝圣之路上的人所感动,即使不会有《变形金刚》的票房,但是一定会有很好的市场反应和回报。我觉得市场的成熟和观众的成熟是同步的,市场慢慢变大,观众也会越来越成熟,观众选择电影的能力也会越来越高。所以我相信《冈仁波齐》一定会有相当一部分观众喜欢,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观众去电影院去看”。

著名音乐人老狼:希望在《冈仁波齐》里找到答案

著名音乐人老狼在现场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对藏区文化的了解并对《冈仁波齐》剧组在高海拔创作拍摄表示由衷钦佩,“我一直对张杨电影特别有兴趣,特别好奇这个影片会讲什么样的事。但是对于他们能在西藏拍摄一年电影,在海拔这么高,极其复杂的环境里,坚持一年的创作,我非常的钦佩。而我今天看完这个电影也是十分震撼的”。

老狼也谈起,他在西藏遇到过朝圣者,始终对那些朝圣者保持着很强的好奇心,“我一直特别难以理解信仰的力量,为什么能够让朝圣者义无反顾走上朝圣之路。可能这些朝圣者的内心对于生命和信仰,有着另外一种的体会。对于像我这样的城市人来说,我想可能要下很大的决心,所以这也是我来看这个电影的原因,想找到他们为什么这么做的一个答案”。

《冈仁波齐》:张杨“出走”西藏26年后的回归之作

提起导演张杨,观众会自然联想到中国内地第六代导演,《飞越老人院》《洗澡》《爱情麻辣烫》等叫好又叫座的电影;更资深一点的影迷会谈起《昨天》里的贾宏声,踩着自行车、像鸟儿一样张开双臂的经典镜头。

距离2012张杨上一部作品《飞越老人院》上映后,时间又过了五年,这五年,中国电影市场空前繁荣,银幕数开始呈几何级数疯长,“张杨”的名字却从大银幕上消失了,圈中疯传这个第六代导演中最有市场潜力的佼佼者隐遁大理,挡住无数投资者的热钱,闭门谢客……

那么,张杨去了哪?

熟悉张杨的人都知道,他有非常强烈的“西藏情结”。这源自26年前一场孤独而自由的长途旅行,整整三个月时间,少年张杨在西北、西藏漫无目的地游走,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彻底改变了这个学院派少年的心。“长途车一路颠簸,尘土飞扬中,我经常和自己对话:我的理想是什么?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这次旅行改变了我一生,它让我变野了,在城市中再也待不住了……”

从那时起,西藏成了他寻找人生和电影创作双重答案的地方。

此后二十年,张杨三番五次进藏,藏区的人和风景都令他深深着迷,尤其是藏族人的朝圣故事和他们对信仰的虔诚,在经历、观察、感受的叠加中,一颗关于“朝圣”的电影种子在他心间种下。“我并不排斥商业片,但这不是我做电影的初衷”,曾擅长平衡艺术与商业的张杨开始反思,“在艺术创作这条路上,和复制自己的成功相比,我更想冒险走得更远,希望在路上找到自己独特的电影语言和影像特质”。这一次,张杨把目光投向了他最钟爱的西藏。

“我想用苦行僧的方式,花一年时间跟着一组真实朝圣的队伍拍摄,朝夕相处,同吃同住,不预设剧情,就从他们本身的生活里挖掘故事和人物。它意味着我必须摒弃那些驾轻就熟的技巧,像第一次拍电影那样,用纯真的眼光去发现,用最笨的办法去寻找。”这是《冈仁波齐》简单而“笨拙”的初心,张杨希望他的电影能回归创作的本源,即故事与生命的真实联系。

2014年是藏历马年,冈仁波齐的本命年,无数人前往神山朝圣。电影《冈仁波齐》讲述了十一个藏族素人在马年出发去朝圣,在长达2500公里的一步一叩中抵达神山冈仁波齐的故事。张杨带着一支三十人的拍摄团队,在高原上历时一年,全程跟拍一队毫无表演经验的藏族素人演员,用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的方式,完成了这部“疯狂的”电影。

张杨将它定义为一部用纪录片手法拍摄的剧情片,追求的是“生活化”的真实表达。它的拍摄自由却不随意,整部影片没有程式化的剧本,全靠从演员们在路上的日常生活中即兴挖掘故事和人物,再转换成电影语言表达:吃饭、睡觉、磕头、念经……在一步一趋的重复中,11个平凡的生命历经生、死、成长、蜕变……

而拍摄《冈仁波齐》也让张杨完成了自己对电影的朝圣:“在通往好电影的路上,我也是信徒。柏拉图认为世间万物都存在于‘理想国’,完美只能努力接近,可能永远也无法到达。没有完美的电影,但能在艺术上给自己设定一座冈仁波齐,走在朝圣的路上去寻找自己心中的电影神山,已经足够幸福了!”

口碑不俗:艺术片的又一次破冰之旅?

电影《冈仁波齐》曾入围多伦多电影节,并获得第 7 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评委会特别表彰。2016年,《冈仁波齐》在西雅图电影节UP=TOWN影院放映时,观众足足给了五分钟的掌声。面对长时间持续的回应与认可,站在台上的张杨反而有些不知所措了,只好不断鞠躬。

事实上,《冈仁波齐》于2015年就已在多伦多电影节进行了全球首映,并入围了影展“当代世界电影”单元。其后,这部影片陆续在釜山国际电影节、荷兰鹿特丹、瑞典哥德堡、瑞士日内瓦、英国奇切斯特等多个海外国际电影节进行过展映,受到过诸多海外媒体的赞誉。《好莱坞报道》就曾发文力挺,表达这部影片对海外影迷的影响:“影片《冈仁波齐》描述生死,不卑不亢,无喜无悲的方式获得了广泛肯定。有影迷在看完片后说虔诚而淳朴的藏民,为朝圣而生,亦为朝圣而死,是一种对自然及信仰的绝对尊重与膜拜。电影里的朝圣之路是打消心中疑惑杂念的旅途,让很多海外影迷起了去西藏的念想,甚至有一些曾经去过的人也打算以行走的方式再去一次西藏,去拉萨、去冈仁波齐进行一次朝圣”。

在获得国外不俗口碑之后,《冈仁波齐》在中国的反馈无疑值得期待。文艺片最常被今天的中国观众误读,晦涩、枯燥、自嗨、难懂,似乎是它们共同的标签,而票房黯淡也是它们共同的命运。这部聚焦藏区独特信仰,承载着导演张杨对自我、电影、生活“回归意义”的影片是否能为文艺片市场破冰?我们期待着答案浮现。

这个时代究竟还需不需要文艺片?适不适合谈信仰?“笨拙”如张杨,他将自己的答案写进了《冈仁波齐》中,究竟是见天地,见众生,还是见自己,每个人或许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山在那里,我们都在朝圣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