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周梅森:一般的反腐剧跟《人民》不能比

2019-03-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人民的名义>集合众多戏骨联袂演绎. 搜狐娱乐讯(姜佳敏/文)4月24日的晚上,<人民的名义>[观剧]编剧周梅森在追完该剧最新播出的两集后,接受了搜狐娱乐的电话采访.电话接通后,周梅森一开口便激动地问搜狐娱乐:"你看了今天这两集吗?又创了历史记录,(实时)收视率破7了."周梅森和同事们组建了一个聊天群,在这个群里,他们每天都会监控当天<人民的名义>的收视率数据. 据CSM35城和CMS52城数据显示,当晚<人民的名义>播出到第45集时(2

《人民的名义》集合众多戏骨联袂演绎。

搜狐娱乐讯(姜佳敏/文)4月24日的晚上,《人民的名义》【观剧】编剧周梅森在追完该剧最新播出的两集后,接受了搜狐娱乐的电话采访。电话接通后,周梅森一开口便激动地问搜狐娱乐:“你看了今天这两集吗?又创了历史记录,(实时)收视率破7了。”周梅森和同事们组建了一个聊天群,在这个群里,他们每天都会监控当天《人民的名义》的收视率数据。

据CSM35城和CMS52城数据显示,当晚《人民的名义》播出到第45集时(21点29分),实时收视峰值破7,这个数字无疑创造了近十年国内电视剧史的最高纪录,《人民的名义》已然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新晋剧王。

周梅森早在该剧播出前就看过全剧,但如今还是每天追剧。他坦言:“有些剧不耐看,看着想快进,但这部剧不同,它很有嚼头,再看仍有新鲜感。”周梅森是偏爱自己的这部作品的,他觉得《人民的名义》跟一般的反腐剧,甚至跟他以往写过的反腐剧都不一样。从最开始创作时,周梅森就没想过要把《人民的名义》写成纯粹的反腐剧,而是要把它写成一部反映目前中国社会生态的作品,如同一部当代的《清明上河图》。在这部剧中,观众不仅能看到官场中的李达康和高育良,也能看到平民百姓郑西坡和郑胜利。它呈现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反映出了周梅森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中国社会的一种思索。

因此,在周梅森看来,《人民的名义》是很难被超越的。他告诉搜狐娱乐,《人民的名义》火了之后,网上很多人都在嚷嚷:“某某反腐大剧也要出来了,将要超过《人民的名义》。”对于这样的口号,周梅森毫不遮掩地表达了他的不屑之感:“我真希望能看到这个情景,但我毫不客气地讲,他们做不到。《人民的名义》不仅仅是一部反腐剧,他们的剧跟我这部剧不具有可比性,不客气地讲,他们也比不起。”

编剧周梅森(资料图)

搜狐娱乐:《人民的名义》能够成功,你觉得都有哪些原因?

周梅森:第一,我们长达十几年来没有出现过这种面对社会真实现象的作品了,很多反映当今社会的作品都是假大空。还有一些作品远离生活、远离人民,穿越去了,手撕鬼子去了,宫廷内斗去了。长期以来,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太少了,几近绝迹,社会对这类题材的作品有一种饥渴症。在这部剧中,我们能够面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种种现实,这种现实有时候看起来很残酷,但是我们终于可以面对它了,我们的观众就会觉得这个剧很真诚。

第二,十八大召开以来,反腐是整个社会乃至全世界关心的焦点性问题。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部作品把它拍了出来,这也是文艺跟不上时代造成的一种遗憾。这部作品带着反腐的精神腾空出世,肯定会引起关注。

第三,我个人认为,这部剧里的编剧、导演和演员十分卓越,创造了中国当代电视剧的一个非常难得的优秀品质。首先,剧本是绝对的原创,我是本着“不能重复别人、不能重复自己”的原则来写的。另外,导演李路为了拍这部剧,两年来每天睡两三个小时。这部剧里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也带来了最高水准的表演。所以,这部剧怎么可能不好看?

搜狐娱乐:但听说这部剧开拍之前,有些投资方因为没有信心,都撤资了,你和李路导演差点要把股票和房子抵押了。

周梅森:当时是这么个情况。最初有50多家投资方撤资,后来剧本已经全出来了,要开拍,还差两千万。我和李路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李路在南京有个两三千万的别墅,他把房子抵押了,可以抵押出一千五六百万。我当时手里有150万股的一只股票,只不过当时这个股票停盘了,我和券商讲好了,把股票押给券商进行贷款,可以借到一千五百万。最后是一家叫做“正和顺”的影视公司入股了,钱到位了,我们自己就没投这个钱。最后给我们投钱的都是几个小公司。

但是我想,我也很感谢这些不投资的大鳄们。为什么这么讲呢?我现在想想,正因为没让他们控股,我们才能做出一部这么优秀的好戏。如果碰到要抢时间赶速度的,碰到不认同我们创作理念的,碰到胆小怕事的,要把剧本中的台词改掉,那么人家有钱,人家说了算,那我和李路可惨了,这部戏是以什么模样跟观众见面就不好说了。这部小投资商构成的投资环境,给予了我们很大的艺术创作空间。这些小投资商一个个都很好,从来不过问、不干涉我们的创作活动,从来不说钱花多了,花少了,真是很优秀。我要向这些小投资商表示深深的敬意。

演员吴刚饰演李达康

搜狐娱乐:达康书记因为这部剧火了,你在创作时,是怎么看待李达康这个官员的?他是个好官吗?

周梅森:李达康当然是一个好官了。我们改革开放几十年取得的成就,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是有一大批像李达康这样的干部干出来的。但是,这类干部的缺陷也非常明显,就是习惯权力不受监督,而且本能地反感权力不受监督,这个问题不解决,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情。我写李达康这个人物也是带着一份谨慎和警觉,我并不是全面地、无保留地赞赏他,我就是想在他身上体现,权力如何监督这类干部。

搜狐娱乐:有些观众认为,像李达康这种一心为民、对钱权色都无欲无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仿佛不存在,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周梅森:这种官员确实存在。我举一个例子,广东最早改革时有一个官员叫梁湘,他当时是深圳市市委书记。这位老同志大刀阔斧地搞改革,最后到他晚年的时候,我们作协的领导去看他,家徒四壁,很贫困,这种人不是没有。我再举一个例子,我老家的一位市委书记李仰珍也是这样的,他去世的时候我也到他家去看了,没有比一般的老百姓家状况更好。所以,观众不能认为,没有既清廉,又做事的干部。改革的时代中,这样的干部是存在的。就算在封建王朝,也有像海瑞、包拯这样的清官。我们怎么会怀疑在现实生活中,竟然没有几个好干部呢?我认为这是一种偏见。

搜狐娱乐:这部剧的一大反派就是高育良。他好像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一方面他很痛恨祁同伟的卑劣行径,一方面又与祁同伟同流合污,你是怎么看待他这个角色的?

周梅森:这就是所谓的两面人格,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在现实生活中的反腐案件中,这种有两面人格的人不是一个孤例,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像他这种人,在温柔的陷阱里越陷越深,使他被迫跟祁同伟,赵立春同流合污。他这个角色非常典型,我们有很多高级领导干部就是这样一步步跌入了腐败的深渊。我想这是一个个教训,当你发现了,后悔了,已经来不及了。

搜狐娱乐:那你是怎么评价赵立春的?虽然他是贪官,但你在剧中也很多次写到他是改革开放的功臣。

周梅森:当年他在汉东省的时候,也是做过贡献的。电视剧里唯一一个他的镜头就是九十年代,他到山区视察,聘用李达康上任,做了不少贡献。所以在这部戏里,没有绝对的坏人和绝对的好人,我们客观地写出了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这个戏不是过去老套路的主旋律作品,不是黑白分明的人设安排,我们开始做这部戏的时候有要求,不论好人、坏人、腐败的、没腐败的,都把他当作人来写,当人来演,让他充满人的气息,而不是脸谱化。

搜狐娱乐:有观众认为,在这部剧里,阶级固化的思维很明显,比如反贪局的陆亦可的妈妈也是法官,陈海的父亲也是检察长。

周梅森:这纯属臆想。你看看我的身份,我是一个工人家庭出身的作家,十五岁起就开始在煤矿挖煤了,我到现在为止的最高学历是高中毕业,我一直跟中国最底层的群体保持着最密切的联系。我难道会在人设问题上这么倾向上层阶级、有背景的家庭吗?完全不可能的。

有时候作品出来了以后,(观众)让你这个作者没法写了。有句话说:作品活了,作者死了。你问我是怎么写的,但可能观众不会理解。大家知道了我的背景,知道我也跟祁同伟一样,那么大家又会有想法。所以对于这部作品,现在各种说法都有,我想这也是一个好现象。对一个艺术作品的创作者来说,他就是希望有多种解释,有各种可能性的,我觉得不是坏事,让大家评论去吧。

搜狐娱乐:有些观众认为,跟高育良、祁同伟这些反派相比,作为正面角色的陆亦可、林华华显得太过单纯,如果没有侯亮平,她们完全斗不过反派,你当时这么设计是为什么?

周梅森:她们代表了年轻的,阳光的力量。我认为在整部戏里,假设没有这些亮的色彩,这个作品就太沉重太阴暗了。

搜狐娱乐:这部剧虽然是正剧,但很多情节观众们都觉得很搞笑,比如李达康说自己背锅、李达康吐槽祁同伟哭坟等等,您当时创作时的本意也是想用这些段子来活跃一下剧情吗?

周梅森:不是,我实际上就写了一个政治生态剧,这些都是构成这个政治生态的一部分。

搜狐娱乐:那年轻的观众把这些当作搞笑的段子来看,你是什么想法?

周梅森:很好啊,年轻的观众以他们的形式接受了这部剧,这非常令我欣慰。

搜狐娱乐:因为这部剧,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丁义珍式”窗口,有网友说这叫电视剧治国,你最初有想到会出现这种现象吗?

周梅森:没想过。一部文艺作品不具备解决具体社会问题的功能,“丁义珍式”窗口的问题应该由当地主管部门来解决。但是,如果这个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影响世道人心,影响舆论,让祸害老百姓的这种窗口感到压力,我觉得也不是坏事。我强调的是,文艺作品没有解决这些事情的功能,所以不要寄希望于文艺作品来解决这些问题。

搜狐娱乐:你之后还会在继续创作反腐题材的作品吗?

周梅森:现在正在筹划《人民的名义》的电影。我还要创作,但如果下部作品没有新的想法,新的角度,新的思索,我不会轻易提笔,也不会轻易地写第二部,我要做的东西一定是要对得起广大热爱我的作品的读者和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