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洁教授《做成一个人——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
鲁洁《做成一个人——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
“道德教育要把人引向何方”,这一根本指向性的问题,无论是在道德教育的理论还是实践中,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不同的人学观和德育观在这个问题上作出了不同的回答。引导和促使人去做成一个“人”,是生活论德育观所作出的回答。
一、人曾经有过的追寻
人曾经将自己与神相攀附,把自己看做“神人”,是一种能够与神相通的、并最终能够成为神的特异存在。“成为一个神”曾经是人的追求,也是道德、道德教育的指向。“人的特征正是其超人、神人的性质。人不仅知道神,同时这种意识——宗教意识——又是他的本质特征,因此,完全可以把人定义为一个与神有着有意识内在联系的生物”。
①西方从古希腊时代开始,这种“神人观”就已现端倪。在柏拉图的理念王国里,那最高等级的理念被他直接称之为“神”,只有“哲学王”才能达到对它的真正把握,因为“哲学王”是摆脱尘世束缚的人,只有他才有资格与理念“居住在一起”,也就意味着“哲学王”是与理念一样纯粹、一样神圣的存在,是达到真正觉悟的、与“神”同在的“通体透明”的非凡存在,很显然,这样的人就是“神人”,就是“圣贤”,是人生最高境界的体现者。
②
中国虽然不曾经历过宗教完全统治的时期,但也同样存在这种“神人”的人学观。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成为正统的意识形态,虽然没有西方宗教那种对于彼岸世界的追寻,也没有对于上帝的绝对献身,但儒家却在引导人们走向神圣性的超越。
这种神圣性表现为对于“人欲”的绝对克制与消弭,将“灭人欲”神圣化为“天理”、“天德”——“人心莫不有知,惟蔽于人欲,则忘天德也”(程颐)。儒家所推崇的“圣人”就是一种能与天地合德,与大道同行的人,凌驾于一般人之上的非凡之人。
基于“神人观”的道德教育,是一种“神化”的教育,换句话说,也即是教育要将人提升为“神”。在对于人的理解上它所持的信念是:人是可以达到神的境界,拥有完全的神性的。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要帮助人去听从自己最高层的本性——神性之召唤,努力摆脱自然性,跳出自己作为人的生活经验,脱去“人”的帽子,也就是在“神人”中去除掉“人”的因素,实现完全的神性而“修成正果”,化成一个“神”。
教育既以教人“成神”、“成圣”为其根本的取向,也就必然要人去否定和背离身在其中的、现实的世俗生活。
它教导人把这种生活看做是没有价值的、乃至是堕落的,把现实生活经验、生活欲求视为不洁的、乃至是邪恶的。这种“神化”教育在历史上曾经是道德教育存在的普遍形式。直至今日,我们还不敢说已经完全摆脱了种种神化教育的影响。
在历史的涌动中,人开始从向神攀登的天梯上跌落,跌进了他的作为物质存在的血肉之躯。这时的人又开始把自己归属于自然,将自己比附为“物”。人的自我认识实现了从出世的“神化”境界转向入世的“物化”状态。这种转变在思想根源上,缘自于统一自然观的建立。这种自然观,一方面把上帝、神灵等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