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志的老婆 陈鸿志的“谜光”:一种超验的视像

2017-05-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趋势和由信息技术引动的图像化浪潮为世界范围内的视觉艺术提供了空前丰富的资源,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这种新的文化情境中,如何在全球和本土这两种文化维度之间找到自己的学术立足点,谋求和探寻新的艺术思维与创作的方法论,是中国当代艺术家所面临的愈见急迫的学术课题.作为艺术家个体,许多人不愿意背负过分沉重的文化诉求,但当代文化生态的整体态势,又是每个艺术家个体无可逃遁的现实,因此,考察一个艺术家的所思所为,不能不辨析其与当代文化情境的关系.许多年来,陈鸿志与当代艺术中心漩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趋势和由信息技术引动的图像化浪潮为世界范围内的视觉艺术提供了空前丰富的资源,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这种新的文化情境中,如何在全球和本土这两种文化维度之间找到自己的学术立足点,谋求和探寻新的艺术思维与创作的方法论,是中国当代艺术家所面临的愈见急迫的学术课题。

作为艺术家个体,许多人不愿意背负过分沉重的文化诉求,但当代文化生态的整体态势,又是每个艺术家个体无可逃遁的现实,因此,考察一个艺术家的所思所为,不能不辨析其与当代文化情境的关系。

许多年来,陈鸿志与当代艺术中心漩涡的关系是既近且远、若即若离的。所谓"近",是他一直对当代艺术的发展态势投入关注,正如许多从学院出身的艺术家,都有着急切改变原有艺术观念特别是创作手法的迫切心理。作为当代艺术"北漂"一族的成员,这种选择本身就透露出他试图使自己融入艺术当代圈的意愿。

另一方面,他又一直对当代艺术保持审慎的距离,尤其不愿意在思想观念上成为潮流的追逐者和时尚风格的附庸,而是一直保持着自己几分孤傲的心性,由此,他更多地执守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工作方式之中,执守着一种相对纯粹的追求。

他这些年的作品,在形态上涵盖绘画、雕塑、影像等形式,在不同的媒介材料上做过各种实验,但总起来看,他在表现方式的尝试上和不同材料的接触越来越集中,在不同材料媒介的实验中形成了逐渐清晰的指向。

就像光在各种介质中传播时由于受到介质的相互作用,其传播的路径会发生偏折,产生反射与折射的效果,从而形成一种趋向,并且拥有自身的结构。

陈鸿志这些年来的艺术实验也正如这种现象,形态多样的作品汇成了以"谜光"为题的展览,构筑成一种光的"谜境",证明在他的感觉与媒介、思想与物质材料不断交汇碰撞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思维之光",这种"光"具有一种愈发强烈的穿透力,超越物质媒介的框定,洞开了一方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

在陈鸿志这些年的作品中,大致可以看到他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他运用有机玻璃进行绘画创作的一批自然风景。在这批风景主题的作品中,他描绘了大量的树木和蔓草,笔法潇洒,色泽葱郁。在这类作品中有两个语言特点,第一是四面围合的有机玻璃画面突破了架上绘画的视野,透过有机玻璃相互叠影,形成一种蔓延的景观,使画面的容量获得扩展。

第二,他将这种"柱状"的风景形成排列,跌宕起伏,构筑成一种种风景的空间,使画出来的风景与周遭的自然风景形成一种对话。

可以说,在这些作品中,他把绘画拓展成为公共艺术,把"自语型"的风景主题扩展为"对话型"的风景主题,在自然的景观中置入了一种艺术的景观,从而折射出自我意识勃发的心理,这种作品形态是他自我心理之光的洋溢与扩展。

第二个阶段,以《黑教堂》系列为代表,他进入到一种文化性的叙述当中。这一系列的作品体现出一种打通现实世界和自然世界、打通时间界限的综合叙事,人物与动物的生活空间,自然世界、现实生活与神话传说完全杂糅在一起,犹如一组巨大的图像寓言,淋漓尽致地书写了生命的狂欢,也通过不可理喻的逻辑关系构筑成梦幻般的景观。

他画的酣畅淋漓,神采飞扬,将曲线和动感交织成迷乱的视像,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之为巴洛克艺术的一种当代版本,反映了陈鸿志尽情倾诉的创作状态。

陈鸿志运用这种复杂的"光"语言,究竟想要叙述何种意义?我认为,不能简单地将其破解为在宗教心理上有着对"光"这种观念的皈依,但他的作品又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一种历史观念乃至于信仰意识。在西方的历史文化中,对于"光"的感受和阐释实际上联系着宗教的信仰,光的显现是创物的神迹,也导致了一种种超越物质的艺术形态。

在陈鸿志那些券拱形的画面和装置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哥特式教堂内部的形态,那种透过有机玻璃的迷幻光斑,犹如教堂的彩色玻璃镶嵌画,渲染着一种超越现世的遐想,也生发成一种朝向超验世界的心理寄托。

以《黑教堂》为例,这些被悬挂起来的有机玻璃油画构建起一个类似于建筑的物质和精神空间,如同悬浮的教堂,画面中的形象自下而上,层层发展,仿佛是生灵万物的漩涡,形成一种强烈的向上升腾的趋势,将人的视线引向顶端。

实际上,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总是在一种无名的冲动中寻找心理突围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具体的语言宣泄,通过放大、重复语言元素使自己的情感和观念得到投射,这种"语言的移情"几乎是当代艺术不断寻求突破与创造的必然过程。

但是,任何语言又是现实文化的自然折射,在艺术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艺术家所感受的通常不是具体的文化现实,而是笼统和整体的一种文化感受。中国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现实生活情境的巨大变迁,不断发酵和膨胀的现实景观往往使艺术家个体感到自我的渺小,也生成一种文化心理上的防御机制,意欲用艺术语言的抒发实现内心的突围,实现自我心理与文化现实之间的平衡。

这种现象既体现了中国文化现实对艺术创作心理所产生的冲击与压迫,也反映了文化现实所给予的一种巨大能量。

陈鸿志不仅感受到这种能量对他的支持,也在这种境遇中逐步明确了自己的表达方式,由此更加确定地抓住了"谜光"这个语言,将现实感受和历史文化连接起来,将个人体验与文化寓言结合起来。在他近年的《谜光之神话》系列中,他更加集中地把握了这种语言,并使之更加明确。

在《谜光之神话》系列中,可以看到他在形式语言上经历了一种自我蜕变。从形式上看,他运用渲染、叠影的绘画技巧更加纯粹,画面的色泽也由五彩斑斓变得朴素单纯,仿佛拂去了表象的迷丛,进入一个更加玄奥的世界,在那里,仍然有许多来自现实感受的景象,但更如一个超现实的世界,其中包含的人物是社会的群像,有着一种种来自现实的状态,他们或在讨论、或在围观、或在沉思、或在评价,但是每个个体间的关系又都是疏离的,这种画面结构让人想起从博斯到勃鲁盖尔笔下的人物关系,也让人联想到菲谢尔的绘画到杰夫·沃的摄影作品,当然,也有达利笔下的梦境和埃舍尔画中的矛盾空间……但是,我们更可以看到陈鸿志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感受,他把一种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表达出来,用光线构筑成一个迷幻的舞台,把所有的社会角色从具体的现实关联中抽离出来,成为一种戏剧性的显现。

他在作品中提出问题,也让作品中的角色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种剥离了谜底和悬置了答案的造像手法,形成了视觉的陌生化效果。"陌生化"不是"陌生"本身,而是一种似曾相见而又恍如梦境、似有所悟而又不可理喻的景观。

这种不断深化的创作过程对陈鸿志来说也是一个艺术成熟和精进的过程。他在把握自我与把握语言媒介之间达到了一种平衡,也在自我心理与外部世界的对话之间建立起一种桥梁。他之所以能够越来越娴熟地掌握媒介的特性,施展自如的技巧,这和他良好的造型感受力和表现力有关。

他在绘画上一向追求表现性的语言,他也在造型上特别注重形象的质感。他曾经创作过一系列小型雕塑,将生活的细节表现十分充分;在他的跨媒体作品中,他很好地把造型的语言和材料的性能结合在一起,例如他在作品中能够很好地将"光"与"气韵"结合起来,在虚与实、显与隐的关系上形成生动的交互关系,甚至在影像中形成水墨语言的韵律。

在某种程度上,他作品中语言上的综合特点体现了一种当代的意识,作为光媒介的作品,突出了光与影的视觉效果,通过细微的变化来表达精神末梢的感受,在媒介的实验中突出手绘的精妙,这种能力,使他的作品在工艺性和制作性方面留存了精神性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