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浮礼乐 马一浮论儒家礼乐教大义

2017-11-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摘要]马一浮一生将发明自性视作为学宗旨,以阐明儒家六艺之教统摄一切学术.他所说六艺者,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他认为,六艺之教,莫急于礼,礼主于义,以敬为本,礼以导行,循理践形,制度文为,皆在于礼;礼乐之源,本于孝弟,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以道和,法界一性.马一浮论儒家礼乐教之大义既明,近代以来"礼教吃人"等对于儒学的偏见自会不攻自破.[关键词]马一浮;礼教;乐教;孝弟;敬中图分类号:B25

【摘要】马一浮一生将发明自性视作为学宗旨,以阐明儒家六艺之教统摄一切学术。他所说六艺者,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他认为,六艺之教,莫急于礼,礼主于义,以敬为本,礼以导行,循理践形,制度文为,皆在于礼;礼乐之源,本于孝弟,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以道和,法界一性。马一浮论儒家礼乐教之大义既明,近代以来“礼教吃人”等对于儒学的偏见自会不攻自破。

【关键词】马一浮;礼教;乐教;孝弟;敬

中图分类号:B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4)06-0119-05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 规划项目、教育部重点课题“高校宗教学教育研究”(DFA10023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虎群,山东临清人,哲学博士,(北京102249)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20世纪的中国学人中,被誉为一代儒宗的马一浮,一生漠视近代以来以西方哲学的概念框架、问题意识来整理、阐释中国传统学问的学术主流,在写作方式、讲学方式以至生活方式上无一不保持着传统学者治学为人的风貌。他自匿陋巷,但乐而忘忧,始终以六艺之学统摄一切学术,以发明自性为为学宗旨。马一浮论述儒家礼乐教大义的思想,意蕴深厚,对于理解和传承中国哲学的精髓以及破解近代以来对于儒学的诸多偏见都极其重要。

马一浮认为,古时学者,非在多闻,学道而已;而六艺之文,即是道之所寓。六艺所载之道,和顺积中则为仁义礼智之德,英华发外即是诗书礼乐之教。而六艺之教,莫急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一、六艺之教,莫急于礼;礼主于义,以敬为本

马一浮泰和出山讲学,即提“六艺该摄一切学术”之旨以教学人;他所说的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六艺之教,即六经所蕴含之义理。他认为: “天地一日不毁,此心一日不亡,六艺之道亦一日不绝。人类如欲拔出黑暗而趋光明之途,舍此无由也。”①六经义理揭示的就是人人天性具有之性德,古圣先贤只不过先得我心之同然,学于六艺之文,即是要发明自性,堂堂正正地做个人,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马一浮认为,六艺之教,莫先于诗,莫急于礼。诗教本仁,以感为体,诱人兴起,志于性德;而礼教主义,以敬为本,原于孝弟,导人之情。人无诗教,往往会不知痛痒,陷于不仁;人乏礼教,则易致手足无措,万事堕坏。他认为,礼者,履也,在心为德,在行为礼,礼乐之教,即是蹈德履仁: “君子以仁存心,以义制事。

诗主于仁,感而后兴;礼主于义,以敬为本。”② 即是说,礼的内核就是义: “义为礼之质,所存是义,行出来便是礼。又礼与义本是性德,就其断制言之,则谓之义; 就其节文言之, 则谓之礼。

”③他经常引用《论语》中孔子一段话: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他为之解说道:“此谓君子之制事,本于义而成于信,而行之则为礼逊…… ‘义以为质’,亦犹‘仁以为体’,皆性德之符也。

”④儒学主流一般认为,仁义礼智,皆非外铄,我固有之;其中,义主断制,但人往往生活中会中心无主,成为外境的奴隶;故孔孟教人居仁由义,所谓“君子于其仕也,行其义也”,即是仁义之德藏诸内,随时随地做应该做的,而不迎合世俗。

马一浮这里实是接续这一理路,所谓“本于义而制事”,即是行为举止不随俗起倒,一以义理为主;所谓“行出来便是礼”,是说礼固然要表露于外,但实自内心真诚流出,本于大“义”,节文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