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平毛笔 “毛笔大师”李小平将携“唐代缠纸笔”来厦参展
提起李小平,书画界的人士都十分熟悉。一支刻有“小平作”的毛笔,不仅是书画爱好者泼墨挥毫的工具,更是许多人打心底里喜爱、认可的艺术伙伴。这源于李小平对于毛笔制作的执著。
作为“华夏笔都”文港的代表性制笔人之一,李小平已经获得中国文房四宝协会颁发的 “毛笔大师”称号。这并没有增加他的娇气,反而在交谈、对答中,一字一句闲静、认真,观点富有深度,令人对毛笔的理解茅塞顿开,散发着令人佩服的“匠人精神”。
本次博览会,李小平受邀携自有品牌“淳安堂”来厦。他不仅将现场与爱笔之人互动,还将带他精研的作品“仿正仓院唐代缠纸笔”十七枝展出,为您讲述中华毛笔的古往今来。
“工料精良”制好笔
研究毛笔需还原古代书写场景
记者:您觉得“一支好毛笔”有哪些定义?
李小平:对于书写者而言,更关心如何定义毛笔的好坏。明代屠隆明确提出了毛笔四德,所谓“尖、齐、圆、健”,大多数理解为毛笔体貌标准,实际“四德”应在书写状态中体现更为合宜,当然这需要有一定的书写积累和认识,好毛笔的定义是因人而异的。我的定义比较简单,“工料精良”即可,对毛笔制作的态度更为要紧。
记者:您在毛笔历史的研究中投入了极大的精力,您认为此对于毛笔制作有何用处?
李小平:做毛笔时间久了,在迷茫时,回头去了解前辈是怎么个生存法。扎进故纸堆里,慢慢理清了毛笔制作工艺的沿革脉络,对毛笔行业有了新的认识,翻书有益呀。历来毛笔因循书法的发展而作出相应的调整,所以毛笔材料、形制、长短、粗细、结构等从古至今有较大变化。回归传统毛笔研究还原古代书写场景,有助于专业研究者更准确认识书法本源,对书法新的解读从而变得轻松。
记者:对于文港近年制笔业发展,您如何评价?
李小平:江西文港毛笔行业近二三十年的成绩有目共睹,除了外部环境因素,我觉得行业内部的变化更值得称道。改革开放以来,文港镇涌现出一批行业精英,品牌意识强烈,既有国内首个私立“毛笔博物馆”,也有行业传承培训,既有“文港美术馆”平台的建立,还有行业书法班,整个行业凝聚力很高,这些都是文港毛笔行业突出的优势。当然也有不完善的地方,我辈还当努力。
“牵挂”厦门花生汤
失传近五百年毛笔将登鹭
记者:您多次来厦门,还有很多好友在厦,您对厦门的印象如何?对厦门书画艺术氛围有何看法?
李小平:对厦门印象一直很好,夫人九二年在厦门的毛笔厂学习过,曾与我描述厦门空休所小巷里花生汤的香甜,遗憾没尝过。直到建立淳安堂品牌后才有机会拜访笔友,喝了火辣的金门高粱,看了厦大的美景,听过了易中天老师的段子。对于这样一个风光旖旎并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城市,喜欢是自然的事。
记者:什么吸引您决定参加我们这个展会?这次来厦门,淳安堂届时有何亮点可以预先剧透一番?
李小平:对于本届展会招商,给人第一印象是真诚和专业,本届展会的招商人员不同于其他展会,有专业书法人士参与,较细致的与行业人员交流显得没有距离感,加上媒体强大的优势以及城市固有的魅力,所以大家都比较积极参展。
这次,我会带“仿正仓院唐代缠纸笔”十七枝参会。这是我历经五六年时间,复制出的 “唐代缠纸笔”,它在国内失传了近五百年。其在物理结构上与现代笔有极大不同,能轻松完成唐代写经体风格,并且保证了连续书写性,由此可以理解古人日书万字并非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