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瑞金周云杰 小行业里大机会 奥瑞金吸金4500万美元
"我们就是个站在客户背后的产业",奥瑞金制罐(ORG Canmaking)董事总经理魏琼很清楚他们的"不为人所知"。这家始建于1994年的制罐企业,在中国金属包装行业中位列第二,其客户包括红牛、王老吉、雀巢等。2007年年底,奥瑞金宣布完成首轮私募融资,募集资金4500万美元。
此次融资引进了包括美国雷曼兄弟亚洲商业公司、台湾中华开发投资股份公司、加华伟业资本等财务投资人,以及作为战略投资人的法国Impress公司,加拿大WIT Alliance Technology Limited。其中,雷曼兄弟为领投人,也是唯一进入董事会的投资代表。
"我们真正启动私募融资,是在2007年的8月。"全程负责此次融资的魏琼告诉记者,到募集结束总共用了不到4个月的时间。上市目的地将会是国内A股。
"苛刻"的融资人
从外人看来,奥瑞金制罐简直就是个"傲慢的待嫁姑娘",对准新郎颇多要求。"无论投资人有多少家,我们都只签一份协议;投资后我们也只接受一名董事进入董事会,其他人只能作为观察员。"只有答应了这个条件,才能进入奥瑞金制罐进一步考察的视线中。
在2007年8月正式开始融资后,奥瑞金制罐前后见过五六家投资人,"都是比较大、比较有影响力的。"奥瑞金制罐方面的考虑是,如果对方对公司没有促进作用,没有什么名气,或者和公司想不到一起,"不管出的倍数多高,都不做考虑"。
在奥瑞金看来,身为国际投行的雷曼兄弟之所以最后被"相中",除了因其公司品牌和声誉之外,更在于相对于股权投资而言,国际大行相对比较耐心,"不会为了退出而极力要求奥瑞金制罐尽早上市"。
即使答应了这样的"苛刻要求",财务投资人和战略投资人将按照同样的估值参数进行投资。而Impress公司的加入,也将给奥瑞金制罐带来"欧洲的生产、设计理念,以及强大的研发能力"。
在私募之前,奥瑞金的股份集中在创始人关玉香、总裁周云杰等四位高管手中,此轮股权出让,已经是其极限。10多年的经营经验使得管理层意识到,出让太多的股份"会让决策过程有太多声音",影响决策的效率。
四家私募投资人共同接受的一个现实是,只能在奥瑞金的董事会中占有一个席位,其他的几家机构只能位列外围咨询团。
"但我们会尊重每一位投资人,与他们保持积极的沟通。"魏琼表示。
重启上市梦
很多人猜想,奥瑞金制罐的"突然"私募,是由于下游快消市场的快速膨胀,对其产能带来的极大压力。本报从其他渠道了解的情况也印证了这一猜想,与市场需求相比,奥瑞金的产能严重不足。
"快速扩张的压力,确实是引入私募基金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考虑。"奥瑞金制罐负责财务的董事总经理魏琼对记者表示,"奥瑞金从银行获得贷款没有任何问题。"
事实上,目前奥瑞金制罐所有的生产线的融资租赁都是由外资银行给予支持的,"利息并不高",而且对方给的还是外汇融资,这意味着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奥瑞金制罐的融资成本还在降低。即使是在订单很少、借贷无门的1997年以前,奥瑞金的账面负债率也只有50%左右。
1994年,关玉香女士在退休之后,以近60岁的高龄创业,在海南文昌建立第一家奥瑞金的工厂,接着与韩国合资,引入第一条生产线,此后14年,奥瑞金历经几个关键发展阶段,目前其各类生产线已达到45条。
"我们的根本考虑,是想实现从游击队到正规军的转变。"魏琼说。奥瑞金制罐的创始人关玉香以及总裁周云杰都认为,随着奥瑞金的快速发展,"需要改变原有的一些做法了。"
事实上,早在2001年、2002年期间,奥瑞金制罐就曾经打算通过登陆国内中小板市场上市。"但当时没能成行。"一方面心思放在了扩大生产上,另一方面"资本运作也确实不是奥瑞金的强项"。
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奥瑞金制罐在找到加华伟业资本作为财务顾问之后,"才和投资人开始真正接触"。
随着国内资本市场自2005年开始的牛市,奥瑞金制罐看到了重启上市之路的重要契机。
奥瑞金的财务顾问公司加华伟业资本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向前告诉记者,接触这家企业,最初的一个想法就是,"这样一个行业,有什么可做的呢?",但是深入了解行业之后,是着实大吃了一惊,这样的一个小行业,居然一年能有10多个亿的销售额,且行业的成长性不可小觑。
原本打算红筹上市的奥瑞金制罐,在和财务投资人慎重探讨之后改变了方向,把最后上市目的地放在了国内A股。
魏琼告诉记者,最初考虑海外上市,是因为"海外红筹比较简单,也是为未来开拓海外市场做准备",但奥瑞金制罐方面也坦言,因为红筹受限,"我们不可能无限期等下去"。
行业洗牌中的机会
"我们与雷曼兄弟之间的谈判非常顺利,彼此见了两次之后就确定下来了。"魏琼说。事实上,雷曼兄弟并非奥瑞金制罐见的第一家投资商。
在启动首轮募资之前以及之后,都有不少的投资商"找上门来"。但是奥瑞金制罐的做法就是在没有明确融资计划之前,"谈是可以谈,就看谈到什么程度"。他们也很坦率地指出,不少投资机构提供给的计划书,"对奥瑞金都相当有建设性"。
但资本并没有疯,资本只是看到了奥瑞金制罐带来巨大回报的可能性。据相关中介机构提供的数据称,奥瑞金制罐2007年的销售收入接近12亿人民币,"利润率差不过在9%左右"。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后端饮料、食品等快速消费品市场的迅速发展,这势必将带动上游制罐企业的发展。
"制罐企业和快消企业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奥瑞金制罐"在2006年之前是红牛的唯一供罐商",而在1997年追随红牛到北京之后,奥瑞金先后开拓了番茄酱、果汁、奶粉、啤酒桶等多个客户。奥瑞金制罐方面称,2008年他们的销售收入目标是20亿只罐。"这几年,奥瑞金制罐的增长速度都在30%-40%左右。"上述中介人士指出。
这种爆炸式的增长,是谁都不曾想到的。2003年年底,奥瑞金制罐制定的第三个五年发展纲要,2004年的发展目标是确保4亿元的销售收入,争取在产量和销售额上都突破5个亿。然而就在当年,由于自2003年年底开始的马口铁价格的上涨,奥瑞金制罐几乎面临亏损。
马口铁是金属制罐企业的最主要的生产原料,占其生产成本的80%左右。2004年马口铁价格几乎每个季度都在调整,价格一度从最便宜时候不到6000元一吨上涨到1万元一吨,分摊到每个罐子上,"生产成本上浮了20%-30%"。问题还在于在马口铁价格从历史谷底爬上到这个新高位时,制罐企业来不及转移成本。
规模采购和长期稳定客户群,让奥瑞金制罐躲过了亏损厄运。但正是因为有这样一场经历,奥瑞金制罐希望未来有更强的定价能力。2006年奥瑞金制罐与宝钢(600019)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宝钢是中国最大、亚洲第二的马口铁生产企业,奥瑞金制罐至此完成了产业链上游的延伸。
同时,奥瑞金制罐还"因祸得福"。马口铁价格的上涨,使得国内一些小型的制罐企业"消失"了;奥瑞金等因为规模较大,与前端原材料供应商之间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强,"保证了原材料的供应"。这一轮洗牌的结果,是专业制罐领域中超过60%的市场份额集中到了该行业前5名企业手中。
作为民营企业,奥瑞金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些民营企业的烙印,尤其是在公司治理上。但是随着像雷曼兄弟及Impress这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投资人的进入,必将给奥瑞金从公司治理结构及管理理念上带来根本性的改变。
从引入战略投资人乃至准备上市,奥瑞金都在刻意寻求外部的这种"紧箍咒"。"因此对于之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应,我们也早有心理准备。"魏琼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