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眷恋尸体到尸体复活,黎明主演的这部恐怖片最后却看哭了我!

2019-03-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本文首发于香港电影公号 文:  若溪 "有一点可能是潜意思来的,就是选择中环旧警察宿舍,是想记录一点快将消失的香港旧景物. 第一天去看景,感

本文首发于香港电影公号

文:  若溪

“有一点可能是潜意思来的,就是选择中环旧警察宿舍,是想记录一点快将消失的香港旧景物。

第一天去看景,感觉像入了废墟,好像听到了许多声音,是往日的声音,这个废墟,就是香港。于是,回家的家,是否只回香港?这里是不是家呢?抑或回内地才是家呢?”

——《香港电影面面观2002-2003》

说到国产恐怖片,最为经典的莫过于80、90年代的港产僵尸片。在市场趋向大陆之后,香港鲜有经典骇人的恐怖电影,但如之前文章相比王晶、周星驰,他才是香港电影最靠谱的导演!所说,有这样一位导演洞察世理,同样在恐怖电影的领域里,他也交出了一份令人意外的答卷。

这位导演便是,“香港十大导演之一”的

——陈可辛。

《三更》是2002年陈可辛自美国回来之后,目睹低迷的香港电影市场,提出“泛亚洲电影”的概念后,集中港、泰、韩三地合作的影片。

其中香港部分的《回家》由他本人亲自执导,最后剪辑成导演版独立上映。

故事讲述中医师于辉(黎明)用传统中药浸泡妻子海儿(原丽淇),试图挽留她的生命,却没料到三年治疗期快到时,被刚搬来了邻居陈国伟(曾志伟)及儿子阿祥(李霆锋)打扰。

某日陈国伟在寻找失踪的儿子时,无意中发现了其背后隐藏的秘密... 历史悠久的中国古代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只要在死者气绝半天内,以针灸、按摩、药贴、洗髓等等方法便可使死者复生。

《三更之回家》的第一层寓意,

——  是爱情。

先是陈国伟这个警察,他那块转不动的不愿弃身的的手表,正是亡妻送给他的。刚开始他在片中表现出的一种茫茫然神不守舍的状态,刚丧妻不久的他想避开人群独自疗伤,所以先择了一个几乎无人居住的大厦搬了进去。

也因为如此神情恍惚,漠视了幼子本身的心理恐惧,终于有一天他不见了。 这样的剧情设置垫了一个很好的开头。

大厦内昏暗的灯光下,于辉正在细心地剪着一个浸泡在浴缸里的女人的头发,他甫出场时,那灰白无血色的脸,给人一种恐怖感,而灯下是半祼的女人那镜中影像似的所答所问,一个穿着大红衣裙小女孩,她总是默默地  观注  着他们俩,显得诡异非常。

那女人应该就是大楼管理员口中,于辉那个半身不遂的太太,但这个小女孩又是谁? 如果陈国伟的儿子没有失踪,于辉天天给这个像半死不活的女人烧开水煮中药,小心翼翼的给她泡澡、剪发、穿衣,推她在走廊上散心,轻声细语的陪着说那些陈年故事,就算现场气氛如何令人不适,谁会关心这人的家事呢?

一切终于被这个气急毛燥的警察打破,凭他的经验一眼看穿了

——这女人已经被勒死了,而凶手正是她那小心谨慎、沉默寡言,日复一日重复着这些工作的丈夫。

诡谲吗?变态吗?究竟是什么原因是他这么偏执,杀了人后又对“尸体”眷恋不舍?

他解释道,中药泡浴能治好她的绝症,三年前,他太太就是如此治好了他的癌症。

陈国伟不置可否的笑了,这人是一个神经错乱的人。 可于辉他等这苏醒期限太久了,无论如何,他也不能唾手放弃,情急中,他只能困住陈国伟,只是希望三天后真相大白。

但三天后,真相是破门而入的群警们,他们不但带走了于辉,更是把他精心保护好的“尸体”放入冷冰冰的棺椁内,送进了运尸车里。 坐在警车里是心有不甘的于辉,他一脸的不舍与无奈,最终,他不顾一切冲出警车追赶运尸车,结果因突发事件,他被街车撞飞,死了...

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当陈国伟从法医口中得知海儿虽然已经死了两年以上,但是不论毛发皮肤指甲,都似一个正常人。他又返回警局仔细地看了于辉家中的那盘录像带,真相大白,他震惊了!

这一切的一切,只是为了一个坚持一个信念一个约定。

三年的时间,活着的人也许能将逝去的那个忘却,重新开始寻找另一半。若活着的人内心不够强大,可能不久就会追随着而去。有多少人能够这三年里,日夜伴着满屋药气,每天守候爱护着那具“尸体”,日日盼望着那个期限快点到来,希冀着心爱的他/她能实现承诺。

这三年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心理上无比的煎熬。 导演将于辉临死前追赶运尸车的一幕回环,就是想让观众充分体会他的痴情,那种伤感是深到骨子里的,不是因为警察的闯入,他的幸福眼看快要触手可及,一刹那却已灰飞烟灭...

心中的悲痛如同快要活过来的海儿一般,忍不住为他流下一滴泪水。

这样残酷的真相,洞悉了一切的陈国伟会做何感想?

虽然于辉迫不得已绑住了他,但他曾经施救过这个会发哮喘的男人,还原谅了他对他说过的故意伤他心的话,令他愤怒到捏碎了酒杯。

但这个老实木讷的男人,在以为太太快要醒来时,放他走时还诚心诚意地说谢谢!

有一些人,爱就在他身边,他却注意不到。

在街道倒垃圾的那个镜头,是杜可风最喜欢的摄影镜头

正因为阿祥忽视儿子的恐惧,才造成了孩子的走失,虽然失而复得,但于辉“荒诞”行为结局的惨烈,对他来讲,也是一场爱的教育。 数码时代,我们对那种老式的、旧的照相馆的印象是模糊的,很小的时候被大人带到这种地方,记得背后永远有块背景,然后照相师就像电影中那样,和蔼可亲地叫你对着镜头笑。

而照相馆另外还有一项业务是为年老的、或者卒世的人拍摄遗像,这更是我们这些年轻人不了解的真相。 但你知道这种古老的摄影技术有种传说是摄人魂魄吗?

相片本身就是留住人最美好的一刻,因此影像是一个中转站,介于人于鬼之间,就好象奈何桥,过了就算真正离开了。

最终我们发现那个带着阿祥进相馆的红衣小女孩,她就是以前被海儿打胎掉的孩子,之所以别人看不见她,而阿祥可以,介于古老的传说,小孩子的眼睛是最干净能通灵的。她一直徘徊在人间,苦苦守候着父母,终于一家团聚,共同踏上了黄泉路,也是回家的路。

或许我们应该对这对“含泪微笑”的夫妻说一声:路上小心,后会有期。

《三更之回家》的第二层寓意,

——香港电影的去从。

如果只把这部电影理解为一个悲剧爱情故事,也未尝不可。但是做为一个成功拍出像《甜蜜蜜》这样大背景下小人物动荡变迁的陈可辛来说,他的寓意可真不止这点。

当年《甜蜜蜜》辉煌的成绩并没让这位导演沉溺,身为一位优秀监制的他,早已看穿了草根文化出身的香港电影规则,它并不会因为一部电影大获成功,而给你投入更多的资金拍下一部片子。

他需要一个新的环境来冷静梳理一下自己,他应斯皮尔.伯格之邀,选择了黎小军和李翘一样的道路,赴美国拍摄电影《情书》。

然而他也未能适应好莱坞的节奏,因为那边更主旋律,也没像想象中那样随心所欲,这种不适感令他又返回了香港。

再回想一下电影中于辉夫妻的身份,大陆移民因“水土不服”而患上绝症。 重返香港电影市场,给他感觉如同杜可风镜头下的画面:墙面的灰绿、小女孩裙子突兀的深红,大片的灰白背景下空虚得近乎废墟的场景,颓废阴森游离,身处这样的场景是一种迷茫感...曾经风光的香港电影工业一蹶不振。

香港自八十年代中英谈判开始,所有人都在焦虑一个身份问题。

97前后移民潮以及金融风暴的爆发,给这个城市带来的是更多动荡不安的心理创伤。

影片特地选择了五六十年代的一些家具,比如碌架床、古老的梳妆台...希望营造一个古典怀旧的氛围,使时空的界限变得模糊。但这是一个有问题的世界,因为里面十室九空,空房间里遗留下来那些家具之中,不少都是贴着旧相片,这些相片记录着逝去的美好时光,看得令人觉得不安。 本来“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的惶惶。

97之前的香港电影喜欢选择失忆和绝症来应对逐渐到临的焦虑,本片陈可辛选择了“保存尸体”和重头再来来应付危机,从本质上讲,这种心态和之前也没什么大不同。

但是这次,他已经没了像之前《甜蜜蜜》时的那种乐观向上,代替的是大陆夫妻间不断地交替,三年又三年似的宿命,期望着重生,可努力之后的结局,还是死亡。 《三更之回家》的绝望在于,这对夫妻没有退路,因为他们的后代,已经早他们一步变了鬼魂。

他们靠着中药相濡以沫,但换来的却是没有结果的永劫回归。

徐皓峰评论《投名状》,说这是一部认输的电影。

而我认为《三更之回家》是陈可辛的第一部认输的电影。自此,他的眼光不再只是纯粹的香港市场,而是和那对中医师夫妻一样,踏上了北上的归途。 保留原汁原味的港影固然重要,但也不能放弃可以开拓的市场。

在杜琪峰、徐克、尔东升等等这些导演已经陆续北上时,也许我们也不需要再如此悲观了。

有 一 种 电 影 叫 香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