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电影行业“质”比“量”更重要

2018-11-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国青年网3月8日报道"在去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讲到了共筑精神家园这样一个概念.作为一个电影人,我感到对共筑精神家园有一份责任."6日下午的文艺界小组讨论,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导演陈凯歌有感而发. 在陈凯歌看来,精神家园需要"共筑",并不等于这个共筑的行为需要以集体的方式体现.艺术家要处于孤独之中,"宋丹丹演戏,她得孤单,才能演好.我感觉,只有心有所动,才能真正创作出好的作品." 31岁时,陈凯歌拍摄了人生中第一部电影<黄土地>

中国青年网3月8日报道“在去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讲到了共筑精神家园这样一个概念。作为一个电影人,我感到对共筑精神家园有一份责任。”6日下午的文艺界小组讨论,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导演陈凯歌有感而发。

在陈凯歌看来,精神家园需要“共筑”,并不等于这个共筑的行为需要以集体的方式体现。艺术家要处于孤独之中,“宋丹丹演戏,她得孤单,才能演好。我感觉,只有心有所动,才能真正创作出好的作品。”

31岁时,陈凯歌拍摄了人生中第一部电影《黄土地》,那时摄制组不到40人,只有一辆面包车、一辆小轿车。总共花了35万元拍摄完成后,轰动与争议并存,有人质疑怎么能把一篇很短的散文拍成故事片?是什么触动了他?

“眼前的景物,看到和看不到的。”陈凯歌现场讲起了赴陕北拍摄时的故事,“天擦黑到了黄陵县,当地人带我们去看黄帝陵,满地都是一尺多厚的柏树叶子。走过去看到一块石碑, 碑文“桥山龙驭”,郭沫若写的。那个时候内心深处所感觉到的震动,作为中国人的那种感受,不可言喻。到达佳县时,夜夜入耳的都是黄河的奔流声。那个时候,你才能感觉到精神上的归属是什么,你是什么人,你从哪里来。”陈凯歌说这样的感动,他一辈子难以忘怀。

“文化艺术创作没法搞大跃进,没法搞多快好省。”说到这个问题,陈凯歌再次抛出了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到云南,看见一个彝族老人手拿竹子在雕刻,4个小时没动。这让他脑海里立马浮现出到罗马梵蒂冈教廷的圣彼得大教堂时,一位在圣像前跪了4个小时的修女。在他看来,做艺术也是一样,必有虔诚之心才能够从艺,“一个雕刻竹根的老人,一个跪在神像前的修女,这两件互不相干的事长久地影响着我”。

陈凯歌说,他拍电影已有30多年,每两年或三年出一部片子,至今都还觉得做得不够好。这种状态下,才能获得进行创作的乐趣,才能明白自己是谁,“我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个概念:不需要做得很多,但一定要做好!”

(责任编辑:李治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