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桑塔亚那 世界公民桑塔亚那

2017-12-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他曾说,对每一个人文主义者或哲学家,抑或一个无偏见的人而言,没有理由只对<圣经>发誓,而不拜伏于荷马史诗.<奥义书>或<可兰经>面前乔治·桑塔亚那(GeorgeSantayana,1863-1952),生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9岁跟随父母来到美国,定居波士顿,49岁又回到欧洲,40年间曾38次跨越大西洋,到西班牙.意大利.中欧诸国.希腊以及中东地区旅游,先天的身世背景和后天的思想趣味共同缔造了这位忧郁的哲学家,缔造了他标准cosmopolitan(四海为家的人,世界主义者

他曾说,对每一个人文主义者或哲学家,抑或一个无偏见的人而言,没有理由只对《圣经》发誓,而不拜伏于荷马史诗、《奥义书》或《可兰经》面前

乔治·桑塔亚那(GeorgeSantayana,1863-1952),生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9岁跟随父母来到美国,定居波士顿,49岁又回到欧洲,40年间曾38次跨越大西洋,到西班牙、意大利、中欧诸国、希腊以及中东地区旅游,先天的身世背景和后天的思想趣味共同缔造了这位忧郁的哲学家,缔造了他标准cosmopolitan(四海为家的人,世界主义者)的生存方式。

这个世界上怕是找不出几个比桑塔亚那更博爱的人了,他几乎热爱世界上每一种有悠久历史的文明。他曾说,对每一个人文主义者或哲学家,抑或一个无偏见的人而言,没有理由只对《圣经》发誓,而不拜伏于荷马史诗、《奥义书》或《可兰经》面前。

他在德国跟随保罗·道伊森研习佛教和印度教,甚至还读过《老子》,到了晚年他对东方智慧备加推崇。他说印度教与佛教是最伟大的哲学,是通往伦理学的卓越道路,而关于老子哲学,他的评价是“我怀疑我们是否还能开出什么新的方子,比他那么早之前就提出的解决之道更好。”

1912年,从哈佛大学离任回英国定居以后,桑塔亚那向英国人讲述了他在美利坚的土地上常年生活、观察、思考所得。他四海为家,美国和他钟爱的英国以及故土西班牙一样,也在他富有独特同情心的爱恋的笼罩之下。

在他看来,美国人心地善良,单纯,把很多东西视为神圣,“性是神圣的,女人是神圣的,孩子是神圣的,生意是神圣的,美国是神圣的,共济会的集会地是神圣的,大学俱乐部也是神圣的。”这种新大陆的唯心主义让美国人“乐观而富有想象力”,“自信且满怀主宰意识地微笑着,相信上帝和自然都在帮助他”。

桑塔亚那对美国怀有感恩之心,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在我看来是美国社会的高度多元直接塑造了他的世界主义情怀,这是新大陆与生俱来的美德,让桑塔亚那受益终身。

这些演讲后来集成了《美国的民族性格与信念》一书,他那富有拉丁贵族遗风的文风含蓄暧昧,热衷浅吟低唱,在“乔塞亚·罗伊斯”中,他描写了这样一位不怎么知名的哈佛哲学教授罗伊斯:有着忧郁热情的自然主义者,完全看淡人世间的争斗,“认为爱和忠诚是拒绝理性化束缚的神圣的执著”。毋庸置疑,这也是桑塔亚那本人的写照。-

《美国的民族性格与信念》

【美】乔治·桑塔亚那著史津海 徐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