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王国栋 居高声自远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王国栋
辽宁日报消息 身为高校里的院士,王国栋因此具有着科技工作者和人民教师的双重身份。
倾听他的讲述,谦和的神色和儒雅的谈吐中,让人真切地感觉到他内心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那是科技强国的创业激情和关爱后辈的长者之心。
志在创新
1966年王国栋毕业于东北工学院,可以说与钢铁打了一辈子交道。这使他深知钢铁材料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对于科技进步、对于国家安全意味着什么;同时,他也日益感受到钢铁工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压力。
对技术创新高度敏感的王国栋,一直密切关注着钢铁技术发展的最前沿。
如果能够将占我国钢铁材料产量50%的普碳钢在不添加或少添加合金元素的情况下强度提高一倍,不仅会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增加了钢材的可回收性,这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国栋开始思索:怎样找到一种新工艺,用它能够生产出性能好、成本低、资源消耗少、回收率高的"超级钢"呢?
生产出这种钢材,王国栋和他的同事们要闯过三关。首先是实验室阶段,能不能做出具有这些性能的原型钢;其次是生产实验阶段,轧机是钢铁企业整个工艺流程中最关键的咽喉之处,用轧机做试验,任何一点差池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三是工业应用阶段,钢材的终端用户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性能要求。
1998年,时任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王国栋带领研究人员成立了课题组,开发400mpa超级钢。当时,日本等国家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他们走的是最大限度细化晶粒的路线。王国栋决定不追随潮流,将研究重点定位在现有工业条件下能够生产的目标上,创新性地提出了晶粒适度细化的概念。
经过近1年的实验室研究,他们拿出了超级钢原型钢。随后,王国栋和他的同事们穿梭于实验室和企业之间,把实验室里的数据进行在工业轧机上轧制的模拟分析和计算,将所有可能在现场出现的问题一一分析,逐个解决。
在上千次实验和无数个不眠之夜后,2000年10月,力学性能全面达标的"超级钢"研究终于宣告成功了。
这个课题创造了国际竞争的四个第一:第一次得到超级钢工业生产的工艺窗口;得到了实验室条件下第一块原型钢样品;在工业生产条件下轧制出第一卷超级钢;第一次将超级钢应用于汽车制造。
世界钢铁业为之震动:竟然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后来居上,攀登到钢铁材料研究的最高峰。
多年来,王国栋在新一代钢铁材料开发、重型中厚板轧机核心技术开发、轧制过程智能优化等方面完成一系列创新工作,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和科技进步作出重大贡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辽宁省科技功勋奖等多项荣誉。
做攻关,搞创新,是件苦差事,可王国栋却觉得乐趣无穷。每每有了技术上的新突破,他总是满足地说,我们又为钢铁工业的发展做了一件实事。
授业有道
无论科研工作有多忙,王国栋都惦记着学生们的成长和进步。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环。王国栋对学生们的要求是:创新!创新!不学千家会,就学一招绝。他要求研究生做论文要坚持高目标、高起点,在学科的前沿进行科学探索,做创新性的工作。
王国栋告诉学生们要学会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并用自己的办法解决问题就是创新,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占得先机。
在鞍钢小型厂10年的工作经历,让王国栋深刻体会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不仅把这个道理讲给学生听,更鼓励他们到生产第一线去大胆实践。
在工厂里,在一个个真实的技术难题面前,学生们真正明白了企业需要什么,自己需要什么。这种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方式,让学生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王国栋常常对学生说,"钢铁材料是很可爱的,你只有爱上它才能驾驭它"。王国栋认为,兴趣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原动力,因势利导,才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展现每个人的实力。因此,在研究生选择研究方向时,他总是事先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尽量让他们从事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研究。"发挥每一个人的强项,实现人才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这样组成的团队就会实现1 1>2。"
身教更胜言传。
成功研制出超级钢,并没有让王国栋就此停下创新的脚步,他和同事们又向"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技术"这一20世纪钢铁业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发起挑战。针对这一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应用难点,他们提出了一整套新的理论和工艺。王国栋自豪地说:"这是中国人对世界钢铁业的又一大贡献!"
为了尽快推广这一成果,王国栋不顾年事已高,仍在炎炎夏日奔走于钢铁企业,就在9月2日,他还在同太原钢厂谈合作的事宜。他说,要把这一套新理论及配套的轧制设备、研究设备尽快送到企业中去,给企业技术进步装上"发动机"。
忙着给企业装上发动机,却忽略了自己身体的发动机出了故障。不久前的一次体检,王国栋得知心脏出的问题可不轻。
顾不上这些,王国栋张罗着把沈阳市政府刚刚奖励给他的500万元科研经费投入到购买透射电镜等实验室研究设备上,王国栋说:"这钱花得值,有了它,搞研究就如虎添翼了!"
居高声自远。王国栋孜孜以求、不断进娶脚踏实地、关爱后辈的学者风范,深深地感染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