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什么黑邵洵美 鲁迅先生和同时代的哪些大师有过节?为什么?
·第一阶段是从1926年开始,因为早在1926年梁实秋发表《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中以古典文学来抨击五四新文学的时候,鲁迅已经有了不满。1927年梁实秋发表《卢梭论女子教育》,鲁迅继而发表《卢梭与胃口》,两人的论战正式开始。
梁实秋以莎士比亚为例宣扬永久不变的人性,一方面又强调人与人的差异,鲁迅则对梁实秋的人性论进行了讽刺。“人性论”在后来成为梁实秋文学批评的一杆旗帜,也是几乎是他文学生涯的一个固定标签。在这个时期,他们两人的争论实际是维护五四文学传统与批判五四文学之间的争论。
·在文坛“左”转之时,梁实秋也调整了批评策略,转向了对“左翼”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争论从1929年开始进入第二阶段。梁实秋的《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继续探讨是否应该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他依然采用了“人性论”来对抗“阶级论”,而鲁迅不仅驳斥了梁实秋关于人性与阶级性的批评是矛盾而空虚的,还将整个新月派作为批判对象。
这一阶段的争论由文学的阶级性又转而到了翻译,两人在“硬译”这个问题上难解难分,延伸到了对中西语文的探讨等等,论战急剧升级,从1929年到1933年,各个方面都针锋相对。
·第三阶段可谓是白热化,是由冯乃超在《阶级社会的艺术》中给了梁实秋“资本家的走狗”这样的称号,梁和鲁二人在“资本家的走狗”“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等言辞中互相嘲讽。在梁实秋跟踪批评鲁迅的时候,鲁迅却很少再专文批判梁实秋了。后来鲁迅去世之后,争论也并未彻底消失。
·第四阶段从1941年开始到后来梁实秋赴台,他写了《鲁迅与我》《关于鲁迅》等文章,他在肯定鲁迅杂感文字写的很好的同时,认为鲁迅是为了辩论而辩论,没有文学理论,一团怒气,到处都是消极的泄愤,个人攻讦太多,缺少作为一个文学家应该有的胸襟和心里准备,写了不少东西但是态度只是一个偏激。
梁鲁论战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浓重一笔,对于这场笔战的争论也不断延伸,谁是谁非也随着时代发展和语境变迁而不断变化。
这场论战非常明显地反映了当时中国文坛的内部矛盾、五四新文学的内部分化。他们二人都有着爱国之心,都崇尚文学的严肃性,强调翻译问题,对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的追求。但由于个人经历、核心思想、文学观念、审美特征等等差异产生了诸多不同,梁实秋反对自卢梭以后的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鲁迅则执着于现代艺术意识。
鲁迅是个进化论者,而梁实秋在艺术上是个反进化论者;梁实秋推崇孔子,而在反传统的时候鲁迅是激烈批判孔子的。梁实秋一开始对于五四文学传统的否定,而鲁迅正是这一传统的开创者与维护者。
梁实秋对鲁迅的批评不是全无道理的,虽然两人的论战影响了作为一个批评家的他对鲁迅的公正评价,但是可以说他开创了海外否定鲁迅思潮的新范式,例如夏志清批评鲁迅立场不稳感情用事,余英时认为鲁迅只有否定意见没有建设意见等等。
具体可参考:梁实秋、鲁迅,《鲁迅梁实秋论战实录》,华龄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