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新片上映 120帧、60帧、24帧到底啥区别

2018-11-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昨天,李安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上映了,因新技术的使用,南京各影院也出现多种制式的放映,记者打开多个购票APP发现,已有影院贴心地对

昨天,李安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上映了,因新技术的使用,南京各影院也出现多种制式的放映,记者打开多个购票APP发现,已有影院贴心地对不同制式进行了备注。而华东首家杜比影院昨天也在南京万达影城太阳城店启用,可放映120帧版本。那么这些不同放映制式,到底会给观众带来什么不同观影感受呢?记者对2K/3D/120帧、2K/3D/60帧和2K/3D/24帧的影厅进行探访。 扬子晚报记者 孔小平

理性版测评

深刻理解“技术为剧情服务”

画质:

24帧难看清的苍蝇

120帧可捕捉到

昨天看完之后,记者深深理解了李安自己说的“新技术是为剧情本身服务”的这句话。

观看电影时,在演员身上的每一处细节,粗大毛孔、黑眼圈、雀斑和青春痘等等,观众都可以一览无余,最特别的是,演员细微的面部表情,比如开场时葬礼上一段戏,每个士兵情绪激动时脸颊肌肉的抖动,非常清晰。比如有一场比利·林恩全家一起吃晚饭的戏,中景镜头里两次出现非常小的苍蝇飞过,普通24帧版本就很难看清楚。

画面极致清晰,就如同在放大镜下观看演员的表演,继而也就让观众产生了“沉浸式”的体会,角色的情感变化能最大化影响到观众,所以有人评论的“易出戏”大概就是因为这个。

亮度:

120帧戴不戴3D眼镜几乎没有差别

就记者比对过的三个版本来看,120帧的屏幕亮度远超24帧普通版。普通24帧3D电影,想必大家都有印象,戴上眼镜时画面要比摘下眼镜时暗很多,但120帧的,戴着眼镜和摘下眼镜感觉,屏幕的亮度没有差别。60帧的画面也已足够清晰、透亮,景深突出。

抖动:

24帧3D画面易眩晕

120帧流畅无抖动

120帧的画面要更流畅,没有抖动现象,而回头再看24帧时,影片中摇动镜头的清晰度就大打折扣了,运动中的画面模糊甚至会造成眩晕感,最明显的是士兵在伊拉克某个小镇市场巡逻的那个长镜头,在24帧版中不仅看不清周遭的环境,还让人感到有点晕。

感性版测评

重新定义了电影的“逼真感”

在没看这部电影之前,记者与一位电影爱好者聊起时,对方不解地说,既然全球就5家影院能放4K/3D/120帧,那李安为啥还要用这项新技术呢?

这里就不得不说到大家都忘记去讨论的电影剧情,这个剧情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本身,都是以感官为主的,是一个思绪性、意识流的电影,以男主角比利·林恩的所见所闻,以及其内心活动来支撑的,所以让观众沉浸到这个故事里,就更能体会电影所要传达的主题,比如,年轻士兵在战场收获荣誉勋章,而他们的心理创伤被忽略,饭桌上妈妈拍桌子的响声能把比利·林恩吓得弹起,舞台上烟幕弹的巨响把战友吓到崩溃,这些人前被奉为“英雄”的年轻人个个带着心理创伤成为一群惊弓之鸟,等等。李安巧妙地用闪回的方式将比利的两种生活做出对比,即战场与球场,回忆与现实,伊拉克与纽约,最终比利做出选择重回伊拉克……

记者在看120帧制式时,起码有两次差点情不自禁地鼓掌,都发生在电影的后半段高潮部分,一次是比利·林恩在战争中近身肉搏敌人,还有就是橄榄球开赛前的烟花和歌唱演出场景。我们从以前的战争片中感受到的逼真感,往往是通过情节、场景,演员表演的感染力,以及镜头的设置等来呈现,但《比利·林恩》则通过提高清晰度和流畅性,打破银幕和观众之间的隔阂,让画面更像人眼在生活中所见的景象,就像在观众身边发生的一样——画面中的炸弹犹如在眼前爆炸,观众会感觉自己就站在战场上目睹着一切。

沉浸式体验让记者感受到那种置身其中的震撼,这在此前的电影中是几乎没有体验过的。

对比结论

如果把24帧比作近视效果

120帧相当于视力达到2.0

对比之后发现,正如120帧这个制式所强调的那样——能够给观众带来“极度清晰和真实的新视界”以及“全然实境的新体验”。需要提醒的是,南京之前放映的3D影片大多是24帧的,而60帧及120帧都是昨天起首次放映。用网友的这句来解释这种区别最简单不过了——如果说120帧版本让人感觉自己视力2.0,那么24帧版本就好像近视眼镜没配够度数。

不过帧数越高,电影票价自然也越贵,记者在某电影票APP看到,南京唯一能放120帧的万达杜比影院,价格为153元,其60帧的为33元。CGV星聚汇影城60帧的为47元,新街口国际影城的DTSX厅可以放60帧,票价为4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