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平讲道集 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教授来我校讲学

2017-09-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1月4日的晚上7点,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教授主讲的<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若干问题研究>讲座在六教B103准时开讲.中文学院云山青年学者陈恩维

11月4日的晚上7点,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教授主讲的《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若干问题研究》讲座在六教B103准时开讲。中文学院云山青年学者陈恩维教授、肖四新教授、左岩副教授,英文学院方开瑞教授,高级翻译学院张保红教授、新闻学院王海教授、汉硕中心吴传娇老师以及15、16级汉硕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此次讲座由中文学院院长、科研处处长陈彦辉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陈院长发表致辞,介绍了张西平教授的研究以及学术成果。

张西平教授首先介绍了汉文化在一些东亚国家诸如日本、韩国、越南等国的历史影响和现状。随后重点介绍了汉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历史及其意义,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一、游记汉学阶段:二、传教士汉学阶段;三、专业汉学阶段。张西平教授博闻强识,条分缕析地以一种讲故事的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这几个阶段西方汉学发展历史。

在游记汉学阶段,张西平教授介绍了伯朗嘉宾游记和《马可波罗游记》,正是他们使得世界开始认识了中国,推动了西方汉学的兴起。张教授还提及了学术界的争论问题: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对于这个问题,张教授为同学们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指出随着航海时代的来临,地理大发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传教士开始进入中国,开启了传教士汉学阶段。

利玛窦等人把西方科技带到了中国,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很大。最重要的是这些传教士翻译了很多中国著作,向西方传播了中国文化。

此外,张教授还详细讲述了航海路线及历史人物细节故事。1841年专业汉学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学问成为了世界性的学问。在18世纪,欧洲开始兴起了“中国热”,包括伏尔泰在内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们,把中国儒家思想作为他们批判教会的重要武器之一。但到了19世纪,中国自身文化发展原因和国力的衰退使得西方对中国的想象大部分都是负面的。

谈到21世纪的中国,张教授突然话锋一转,说到中国要重新走出去,重塑中国形象,就要认识到研究海外汉学的重要性。张教授谈到如今的中国学术是建立在五四以来引进的西方学术框架上的,还提及了最近5年学术界研究的动态,提出了中国学术界要突破,要革新等问题。

海外汉学家的观点和看法是影响海外大众的主要因素。因此张西平教授多次强调要重视海外汉学的研究,并表明海外汉语研究还有极大的发展领域,也是能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领域。

家国天下心。张西平教授在提到上周中央台刚出台的《中华文化海外文化传播的若干指导意见》的时候说:“作为一个学者,我也希望自己能贡献一份力。”张教授跟我们介绍了现在国家为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若干项目和自己的研究成果。

最后张教授根据自身经历,提出如今中国文化海外传播还存在众多问题并提出若干意见。他觉着学术界应为国家建设出谋划策,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他呼吁我们新的一代要肩负起中国走出去这一新的历史使命。

张西平教授的讲座振聋发聩,引人深思。讲座的尾声,陈彦辉院长做了言简意赅的总结,在座各位学生和老师也都积极发言。英文学院方开瑞教授,新闻学院王海教授都分别向张西平教授交流了一些学术问题。最后张教授通过一位汉硕学生的提问寄语汉硕学生:希望学好中文本体知识,多学门外语,为国家发展,一带一路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文:吴芳芳 钟玉海 图:孙彬城

张西平教授简介

张西平现为中国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首席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荣誉院长(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国际汉学》主编;国际儒学联和会副会长,世界汉语教育史国际研究会会长;国际中国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宗教学会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以现代西方文化,1500-1800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西方汉学史和中国基督教史为主要研究领域,目前正在从事中西文化交流史、西方早期汉学研究与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研究。

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梵蒂冈图书馆藏明天天主教文献整理研究》,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张西平出版了11部专著并在学术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一百余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