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网络何必分"次元"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日,常见于“二次元”网站的“弹幕”功能登陆大学课堂成为一道新风景。通过扫描二维码,学生们可以进入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冯务中的在线课堂,一边听老师讲课,一边进行实时讨论。无独有偶,早在2016年5月,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就使用了弹幕互动形式,取得了不错的授课效果。
“弹幕”是网络世界里“二次元”文化圈的典型元素,在青少年网友中广泛流行的同时,却一直被大多数成年网友所诟病。“二次元”这个词汇是舶来品,最早来自于日本,早期日本动画、游戏都以二维图像构成,其画面是一个平面,所以被称为“二次元世界”。渐渐的,“二次元”概念被泛化为以假想、幻想、虚构等为特点的网络文化圈,并在青少年群体中逐渐盛行。在很多表现“二次元”文化的视频中,常常能看到“弹幕”的身影,一连串表达赞美、吐槽、戏谑等情绪的评论在视频播放的同时,在屏幕上飘过,有如一连串射向前方的子弹。
理解“弹幕”产生的文化背景,就不难理解人们对“弹幕”的一些刻板印象了。虽然喜欢“二次元”文化的青少年网友对“弹幕”乐此不疲,但对大多数网友,尤其是大龄网友而言,这些蜂拥而来、挡在屏幕图像上的奇怪文字,不仅严重影响了视频观感,更折射出青少年浮躁、盲动的群体性格,这是“弹幕”不受待见的深层诱因。
然而,抛去被外界赋予的“文化身份”,我们会发现,“弹幕”作为一种创新表现形式,只要被运用得当,就会发挥其正面作用。大学课堂使用“弹幕”就是一例。事实上,“弹幕”只不过是互联网这种新型公共领域所催生的新型表达形式而已。过去,在中国的书院、希腊的广场、伦敦的咖啡厅、法国的沙龙,个体公民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他们所关注的公共事务,形成信息交汇集散的公共领域。如今,这些书院、广场、咖啡厅变成了网络上的虚拟社区、视频屏幕等,他们以各种形式来适应网友的交流需求,“弹幕”就满足了观众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进行实时交流的需求,从而形成了由视频催生出的公共领域。从本质上讲,弹幕与古代戏院里观众一边欣赏京剧一边高谈阔论或者大声哄场没有太大区别。
正如京剧的哄场文化不适合交响音乐会一样,弹幕并非适合任何场合。但这种形式只要发挥得当,就能够在网络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作用。遗憾的是,很多人将网络世界的各种元素分为各种“次元”,这些“次元”之间楚河汉界、泾渭分明,从而人为筑起了互联网的文化壁垒。网络是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用好每一种创新形式,文化也会更好的交融,去除各种“次元”的文化标签,网络世界也会变得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