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铁梅领衔 新版川剧《江姐》首演
“看长江战歌掀起千层浪,望山城红灯闪闪雾茫茫。”高高的朝天门前,码头工人劳作不息,炒米糖开水、《新华日报》的叫卖声此起彼伏,白色恐怖下的山城潜流暗涌……
12日晚,新版川剧《江姐》在重庆市川剧艺术中心揭开首演大幕。老重庆景观构成的舞美背景里,著名川剧艺术家、“三度梅”沈铁梅扮演的江姐款款登场,全场凝神屏气,观众的思绪被渐渐拉回那段峥嵘岁月……
昨晚七点半的演出,才七点过就已有几百观众等在剧院门口。剧院大厅的巨幅海报下,人们争相与江姐剧照“合影”,热情而朴素地表达着对艺术家和女英雄的致敬。
作为《红岩》里最知名的女性,江姐的故事早已化作共和国几代人的不朽记忆。她的英勇事迹人们耳熟能详,在川剧之外,京剧、舞剧、话剧形式的舞台作品都曾以她为主角进行演绎。一曲《红梅赞》代代传唱,如今,江姐再一次站在了英雄之城重庆的舞台上。
取材自《红岩》小说,改编自阎肃同名经典剧本,川剧《江姐》的故事脉络显然无需多说。而川剧界“三朵梅花”强强联手同台共演,无疑是新版的最大亮点——领衔主演沈铁梅,是当代川剧领军人物,三度摘梅的梅花大奖得主;两大反派甫志高和沈养斋分别由孙勇波和胡瑜斌扮演,二人也是演技精湛的梅花奖得主。如此豪华阵容,在当代川剧界可谓前所未有。
难怪等候进场的戏迷们脸上写满期待。“江姐故事看了很多,但重庆川剧院这次是顶级阵容,我一定要看看。”专程从南岸区赶来的程爷爷说。
经过几十年的演绎,“江姐”当然难免落入符号化的俗套。提及她时,人们多是想到渣滓洞白公馆敌人惨无人道的酷刑拷问,长长的竹签子一根根扎进手指,十指连心却牢记使命,最终选择英勇就义成全了最伟大的光荣。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川剧《江姐》曾在成都、重庆演出过。时隔四十余年,为什么还要进行又一次改编呢?总导演任庭芳表示,“革命精神代代传,需要继承弘扬。”重庆晨报记者注意到,与过去版本相比,该剧的艺术层次更为丰富。在遵循川剧特色基础上,吸纳了歌剧等元素并予以融合,配合极具韵味的川剧声腔,打造出一个更为有血有肉的江姐形象。
“还原江姐在英雄之外的属性,也是这一版希望实现的创新。”任庭芳说,舞台上不仅将展现江姐个性刚烈、不畏艰险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将打造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形象,“不再是一个概念化、脸谱的革命英雄形象,而要通过展现她与丈夫、儿子、朋友的相处,让观众看到江姐也是一个情感细腻、体贴细致的普通女人,是中国广大杰出女性的一员。”
演出结束,大幕落下,主演沈铁梅接受了重庆晨报记者的采访。她认为,在当下再演《江姐》特别具有意义,“本来就发生在重庆,我们来演绎特别有意义,时隔四十多年来,我觉得既有政治意义,又有传承价值。”
带来震撼表演的同时,沈铁梅也提供了不少创新的点子,“戏里加进了很多现代元素,因为重庆是版画之乡,戏曲是虚拟的,用版画抽象呈现,舞台上的红绸也是一种抽象表达,这样的创新,我很得意。”
演员的精湛表演是舞台灵魂,服装、舞美等呈现则构成了观众最直观的第一印象。新版川剧《江姐》显然在这方面花了不少心思。
蓝旗袍、红线衣、白围巾是江姐的标志性装扮,但本剧服化设计张晔不满足于此,他立志打造一个更具重庆特色的江姐。他翻阅了大量史料总结出当时重庆群众的穿衣特点,同时又融合了西式服装的审美,最终大胆提出,即便是同样的蓝旗袍,也要运用天蓝、灰蓝、普蓝等不同色调进行区分,展现人物每个阶段不同的处境与心境。舞美设计方面,古旧城墙、川东住宅等标志元素则成为时代感与现代审美碰撞的结合体,简约而写意,具有极强的时代代入感。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赵欣 高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