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廖小军问题 宁德市委书记廖小军与网友面对面 回答本网记者及网友提问

2017-07-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原标题:宁德市委书记廖小军与网友面对面 回答本网记者及网友提问宁德市"书记与网友面对面"座谈交流会上,廖小军回答本网记者提问 邹家骅/摄廖小军回答本网提问:三大举措推进"造福工程" 力争做到让群众安家又安心针对人民网8月19日报道的<福安典型造福工程福阳新村搬迁10年 村民至今没自来水喝>,宁德市委书记廖小军在21日的宁德市"书记与网友面对面"座谈交流活动现场回应说,预计再过10天左右新蓄水池即可投入使用,解决村民饮水问题.据悉,福安

原标题:宁德市委书记廖小军与网友面对面 回答本网记者及网友提问

宁德市“书记与网友面对面”座谈交流会上,廖小军回答本网记者提问 邹家骅/摄

廖小军回答本网提问:三大举措推进“造福工程” 力争做到让群众安家又安心

针对人民网8月19日报道的《福安典型造福工程福阳新村搬迁10年 村民至今没自来水喝》,宁德市委书记廖小军在21日的宁德市“书记与网友面对面”座谈交流活动现场回应说,预计再过10天左右新蓄水池即可投入使用,解决村民饮水问题。据悉,福安市将力争在今年内实现福阳新村饮用水接入市政管网。廖小军表示,今后将推三个举措推进造福工程,力争做到让群众安家又安心。

现场释疑:造福工程福阳新村新蓄水池再过10天即可投用

福安市坂中乡和安村白石岩下自然村是地质灾害隐患点,2001年为解决该村村民安全居住问题,经福安市政府批准,同意在现址建设造福工程“福阳新村”,新村共搬迁安置74户291人。从2001年到现在,村里没通上自来水。

“我听说过这个问题,也请福安市对这个问题加以关注。”在“书记与网友面对面”座谈交流活动现场,廖小军回答人民网记者提问时说。

据了解,人民网报道《福安典型造福工程福阳新村搬迁10年 村民至今没有自来水喝》后,宁德市、福安市两级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工作人员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实地调查。

经调查,今年6月4日,因沈海复线建设征迁的需要,拆除了福阳新村原有两个饮用水池(蓄水容量25立方米),但同时在原址临时搭建两个水塔给该村过渡供水,并同步在附近已新建成一个蓄水池(蓄水容量35立方米)。在目前过渡阶段由于临时水塔蓄水量不足,村民用水确实存在管道出水量偏小问题。由于新建蓄水池按安全饮水规范,需蓄水至少半个月后方可提供人畜饮用。

“预计再10天左右新蓄水池即可投入使用,解决村民饮水问题。”廖小军说。

据福安市反馈的消息,今年以来,按照福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福安市已结合沈海复线建设,着手建设城区往坂中乡长汀村的市政供水主干管网,该管网线路经过福阳新村附近。经建设部门初步测算,由主管破口并重新置铺设村内到户支管(原有村内管网材质压力不达标),约需投入70万元。针对福阳新村群众最近迫切要求饮用水接入市政管网问题,下一步,将协调坂中乡、自来水公司和福阳新村共同筹资解决,力争在今年内实现该村饮用水接入市政管网。

当场表态:让群众搬离“困境”的同时,要更方便于就业和致富

“福建造福工程走在全国前列,而宁德是造福工程的发源地,做出许多有益的探索。下一阶段,宁德在造福工程方面该如何突破?”

在回答人民网记者的这个提问时,廖小军先介绍说,造福工程的本质是一项异地扶贫措施,即遵循群众自愿自立,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补助的方式,帮助群众从环境条件恶劣危险的地方搬到安全方便宜居的地方,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造福工程一词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源于霞浦县三沙镇五岙村一灾后重建户的春节对联中(上联:造就一方新天地,下联:福照万家感党恩),当时的宁德地委、行署领导下乡慰问受灾户发现,受其启发,把灾后重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异地搬迁民生工程取名为“造福工程”。后来“造福工程”一词被福建省采用推广。1994年起,全省开始大规模实施“造福工程”以来,宁德市共完成异地搬迁重建28万多人,建成造福工程新村(安置点)近千个,减少了交通不便自然村、地质灾害隐患村3000多个,极大地改善了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安全问题。

廖小军坦言,宁德市的“造福工程”实施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并非完美无瑕。比如说还有一部分搬迁点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没有跟上,给搬迁群众的生活带来不便;部分搬迁户的就业出路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市委、市政府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近年来,市政府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解决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下一阶段,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加大努力,力争做到让群众安家又安心。一是加强造福工程与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使其在搬离‘困境’的同时,更方便于就业和致富,共享公共资源;二是进一步完善造福工程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采取省、市、县共同建设造福工程规模安置点的基础设施配套,即:争取省里解决100户以上的点,市里解决50户-100户的点,县里负责30户-50户的点,努力实现新居和新村建设相协调。”廖小军指出,“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小额信贷、税费减免等政策,支持搬迁户发展二、三产业,自主创业。加强对搬迁户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择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优先安排搬迁户参加‘阳光工程’等各类培训,组织有意愿的搬迁户务工就业,增加收入。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配套完善医疗卫生和就学条件,方便群众就医就学;还要建立健全各类社区组织,不断提高群众自治能力,实现社区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