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觉得《爱乐之城》得奖不是乌龙?
第 89 届奥斯卡刚刚落下帷幕,领跑提名榜的《爱乐之城》不负众望夺下最佳导演、最佳女主、最佳原创配乐、最佳原创电影歌曲、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等 6 项大奖。虽然最后的最佳影片闹了个大乌龙,我们依然觉得《爱乐之城》可谓无冕之王,因为它将我们带回了那个黄金的好莱坞歌舞片时代。
在《爱乐之城》关于爱情与梦想的故事背后,是导演达米恩 · 查泽雷对于好莱坞歌舞片往昔荣光的追忆与复古怀恋,以及他与电影配乐贾斯汀 · 赫维兹坚持了 6 年的梦想事业的实现。纵然好莱坞歌舞片的黄金盛世已消逝在电影史之中,但我们依旧铭记着那个时代留下的宝藏。
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造出无数歌舞明星的好莱坞黄金时代已成为历史,而今《爱乐之城》又重新让观众想起往昔的盛景。作为本年度获得奖项最多的奥斯卡影片,无论面对着多少争议,痴迷音乐的导演达米恩 · 查泽雷对电影经典的用心致敬和创新,让《爱乐之城》似乎正显示着歌舞片现代复兴的全新格局。虽已成为相对小众的电影类型的好莱坞歌舞片,在经历了战争、经济大萧条以及新媒体技术的种种冲击和变革之后,依旧焕发出如梦似幻的迷人光彩。
复古浪潮的推手: 歌舞片 逐梦故事的现实版
自哈佛求学时期就志同道合的达米恩 · 查泽雷(Damien Chazelle)和贾斯汀 · 赫维兹(Mitchell Hurwitz),由于对音乐的痴迷曾一同在独立乐队 Chester French 进行创作,在大学时期他们就拍摄了成本 5 万美元的黑白音乐电影《公园长椅上的盖伊与玛德琳》,在《爆裂鼓手》一夜成名之后,又一起等了 6 年的《爱乐之城》。
在超人与星际大战等题材占据主流的好莱坞,这 6 年对于查泽雷和赫维兹来说,可谓是 热情持续得最漫长的事业 。要拍近年来票房表现不佳的歌舞片,还要用不温不火的爵士乐,既没有令人熟知的曲子也没有观众基础,2010 年在大学里就已经完成的《爱乐之城》的剧本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能够找到投资。
2011 年,焦点电影公司曾立项帮青年制片人与导演配对并促成合作,就是在这里,查泽雷、赫维兹认识了制片人弗莱德 · 伯杰(Fred Berger)和约旦 · 霍洛维茨(Jordan Horowitz)。在霍洛维茨的回忆里,查泽雷当时提出想做一部好莱坞原创歌舞片,讲述一个演员和爵士钢琴师的爱情故事。这个小故事,在好莱坞类型片的大势下,让所有人都觉得无从下手,而制片人却看到了原创歌舞片的另辟蹊径与可为之处:以最低的成本, 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塑造这种类型片。 霍洛维茨如是说。
最初,焦点电影公司同意投资 100 万美元,却要求大篇幅修改剧本,如将爵士钢琴师改为摇滚乐手、开篇的大场面需要从简、不能有苦乐参半的结局。查泽雷感到难以接受,转而写了概念更为简单直白的《爆裂鼓手》,投拍并在 2014 年取得了成功。至此,查泽雷等待多年的剧本《爱乐之城》拿到了高点娱乐和狮门影业的支持,得以重见天日。
他们对于歌舞片的理念,从电影的开场就足以看见:在洛杉矶城拥堵的高速公路上,几百辆汽车的收音机一播放,音乐渐渐合为同一个旋律,人们一个个从车里出来加入狂欢的集体。大型的场景和远眺的镜头以一种熟悉到近乎格式化的歌舞片开场方式来宣布他们的坚定立场: 电影开场的意义在于直抒胸臆地表达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是真正‘歌舞’的歌舞片 。音乐和舞蹈部分也是同样,赫维兹为剧中演员对钢琴师一见倾心而创作的那段旋律从制作初期就没有变过,贯穿着整个电影,他将之称为 电影的情感内心 。
好莱坞歌舞片 黄金时代 的现代复兴
《爱乐之城》的原创音乐、大场景布置、以歌舞为名以及广泛的关注,令人不禁联想到兴盛于上世纪 40 年代的歌舞片,那个喧闹绚丽的巨大布景里的黄金时代。自 1927 年声音技术在电影中得到应用,至 1950 年代中期电视机的普及,以歌唱和舞蹈贯穿剧情的好莱坞歌舞片,持续辉煌了整个 大制片厂 时代,创造了无数经典的歌舞明星:贴面跳双人舞的弗雷德 · 阿斯泰尔(Fred Astaire)和金吉 · 罗杰斯(Ginger Rogers),谷仓前的朱迪 · 加兰(Judy Garland),雨中的吉恩 · 凯利(Gene KElly),山顶的朱莉 · 安德鲁斯(Julie Andrews)…… 好莱坞的歌舞片经历了战争、大萧条、摇滚、电视和网络的种种冲击,至今仍被认为是最受欢迎的电影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