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华佗三兄弟故事 还是扁鹊三兄弟故事(转发)?
是华佗三兄弟故事,还是扁鹊三兄弟故事?(办报编刊小鉴)我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些历史名人的事迹、史实和故事对今人仍有极大的借鉴和启发作用。但是,我们在采用这些史实或故事时,应多尽点考究义务,如一味地照搬,难免就会把假的东西弄到读者的面前。近日翻阅起一份剪报,上有《妙手回春不如防患未然(不吐不快)》(白剑峰)一文,其中说“自古以来,中国人一向尊崇妙手回春的‘神医’,而不重视‘治未病’的‘上医’,华佗三兄弟的故事便是证明。”(人民日报2009-2-12.15版)该文中所举“华佗三兄弟的故事”则有张冠李戴之嫌。这里虽未谈“华佗三兄弟的故事”细节,但表示其中有“神医”和“上医”之分明显。巧得很的是,“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在笔者印象中竟比这更为深刻。
仅举《人民日报》近年《马启智:反腐倡廉,可学扁鹊兄弟(声音)》(注)、《从扁鹊三兄弟看病谈起》(注)两文对照一下就不难看出,“扁鹊三兄弟的故事”一变就成了“华佗三兄弟的故事”。这既造成人民日报用典前后自相矛盾,也给了读者一些文章论据缺乏说服力的感觉。其实作者或编者只要在网上多检索一下,就可避免此类差错。
附注:《马启智:反腐倡廉,可学扁鹊兄弟(声音)》一文谈到:反腐倡廉可借鉴扁鹊三兄弟治病的办法:像大哥那样治病于未发之前,像二哥那样治病于初起之时,对腐败分子,则要像扁鹊那样,动刀子,下猛药……(见《人民日报》2006-6-19.10版)。《从扁鹊三兄弟看病谈起(不吐不快)》(王淑军)一文谈到:古代名医扁鹊为大家熟知,《史记》所载他以神奇医术为齐桓侯诊病的故事流传久远。殊不知,谈到自己医术时,他却说不如两个哥哥:大哥最好,医在病情发作之前,病人未觉其病已除去病根;二哥次之,医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刚显已药到病除;他最差,医在病情已很严重之时,不仅病人痛苦,且下大力才得病除……(见《人民日报》2008-01-31第15版)。***的报告或文章也经常谈到“扁鹊三兄弟的故事”,权威网站一检索便知。新疆 叶才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