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心脏病患者应注意生活习惯 别因缺氧累及心脏

2019-07-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高原心脏病是高原病的一种临床类型,是由急慢性或慢性缺氧直接或间接累及心脏引起的一种独特类型的心脏病.通常多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发病,临床多呈慢性经过,个别急速进入高原者也可突然发病.高原心脏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心悸.胸闷.头昏.疲乏等症状,有时咳嗽,少数咳血,声音嘶哑,最终发生右心衰竭,有学者亦报告患者时有头痛.头胀.兴奋.失眠或嗜睡.昏睡等症状. 高原心脏病(高心病)(High Altitude Heart Disease)以慢性低压低氧引起的肺动脉高压为基本特征并有右心室

高原心脏病是高原病的一种临床类型,是由急慢性或慢性缺氧直接或间接累及心脏引起的一种独特类型的心脏病。通常多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发病,临床多呈慢性经过,个别急速进入高原者也可突然发病。高原心脏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心悸、胸闷、头昏、疲乏等症状,有时咳嗽,少数咳血,声音嘶哑,最终发生右心衰竭,有学者亦报告患者时有头痛、头胀、兴奋、失眠或嗜睡、昏睡等症状。

高原心脏病(高心病)(High Altitude Heart Disease)以慢性低压低氧引起的肺动脉高压为基本特征并有右心室肥厚或右心功能不全。它是慢性高原病的另一种类型,可分为小儿和成人高原心脏病本病易发生在3500m以上高原,多为慢性经过,个别初进高原者特别是儿童可以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国外称亚急性高原病(subacute mountian sickness)。急性或亚急性患病者,以显著肺动脉高压引起的右心室扩大和充血性右心衰竭为特征而慢性患病者以右心室后负荷过重所致的右室肥厚为主的多脏器损害。

高原心脏病是高原病的一种临床类型,是由急慢性或慢性缺氧直接或间接累及心脏引起的一种独特类型的心脏病。通常多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发病,临床多呈慢性经过,个别急速进入高原者也可突然发病。

高原心脏病主要由慢性缺氧引起的右心功能受损。左心室是否亦受累,或受累程度如何尚不清楚。低压低氧是发生高原心脏病的根本,而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和肺小动脉壁的增厚或重建(remodeling)是发病机制的中心环节或基本特征。

高原心脏病海拔高度与发病几率:

临床和动物模型的研究慢性高原病特别是高原心脏病的肺动脉压有异常升高。长期持久的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和肺动脉高压,使右心后负荷逐渐加重,并发生右心室代偿性肥厚。当病程继续发展,心脏储备力进一步减退;同时缺氧可损伤心肌细胞,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降低,最终导致右心衰竭。关于低氧性肺血管收缩的机制,虽进行了许多研究,确切的机制尚未清楚。

高原心脏病尸检病理报道极少。其病理学的主要特点是心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右心房、右心室扩张肥厚,右心室重量占全心67%(正常为30%),肺小动脉中层增厚,部分病人血管内膜纤维化、中小肺动脉广泛阻塞性血栓形成肝脏充血肿胀。光镜下可见心肌特别是右室乳头肌和右心室壁有严重肌纤维变性、坏死、钙盐沉积及瘢痕形成。电镜下见肌原纤维溶解、破坏、线粒体肿胀、空化。有的可见致密颗粒,内质网扩张和糖原颗粒减少等。肺血管的改变表现在肺小动脉中层肥厚及无平滑肌的细小动脉(直径<100μm)肌性化。血管壁增厚除了中层平滑肌细胞增殖血管内膜和外层纤维组织亦出现增生;有的小动脉内皮细胞肿胀、突向管腔致使血管腔变窄甚至阻塞。

临床表现

在平原地区无心血管及呼吸系统慢性病,移居高原后逐渐或突然出现心慌气促、胸闷乏力、头痛头晕等症状。

高原心脏病的症状特点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心悸、胸闷、头昏、疲乏等症状,有时咳嗽,少数咳血,声音嘶哑,最终发生右心衰竭,有学者亦报告患者时有头痛、头胀、兴奋、失眠或嗜睡、昏睡等症状。

急性高原心脏病多为儿童,急速进入高原后短期(多在2周内)发病,有明显的咳嗽气促、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夜啼不眠、拒奶等表现,常伴呼吸道感染。感染控制后症状无改善者更应注意本病之发生。幼儿患者往往病情重,发展快,应警惕进展为急性心力衰竭,影响预后。

疾病预防

1、早期轻症患者,注意适当休息,防寒保暖,避免烟酒,低盐饮食,配用一些镇静剂,血压多可下降。高原上要吃好三餐饭,有一条经验;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

2、高原气压低,水的沸点也低,应用高压锅做饭,使员工吃上热饭,熟饭。注意改善主、副食品种花样,善用调味品,使菜肴味美气香,刺激食欲。

3、进入高原的人,应进行防寒防冻教育,配备防寒用品,如棉衣、皮帽、棉鞋及手套等。在高原行军或旅行,应勤洗脚,勤换内衣,烤鞋垫,处理脚汗,手脚涂油脂,减少与金属及冰雪的直接接触。注意行军中的休息活动,如摩擦手脚,就地踏步,避免长时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