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武平均数 特级教师刘德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观摩课《认识厘米》教学实录及评析

2017-12-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评析:从4到几是1厘米?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希望出现不同的答案,当学生真的出现了这种答案时,教师的充分肯定是对学生独思维品质独创性的鼓励与提升.] 师:请一个特别棒的同学,把这两句话结合在一起说.从4到几是1厘米,要说完整. 生:从4到5是1厘米,从4到3也是1厘米. 师:她不仅能说完整,刘老师还很欣赏她会用"也"字!用得好!现在请大家看看,他们说的对不对.(课件展示) 现在再请大家说一说,从8到几是1厘米,这次不仅要说 对,还要求说完整.生:从8到9是1厘米;从8到7也是

【评析:从4到几是1厘米?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希望出现不同的答案,当学生真的出现了这种答案时,教师的充分肯定是对学生独思维品质独创性的鼓励与提升。】 师:请一个特别棒的同学,把这两句话结合在一起说。

从4到几是1厘米,要说完整。 生:从4到5是1厘米,从4到3也是1厘米。 师:她不仅能说完整,刘老师还很欣赏她会用“也”字!用得好!现在请大家看看,他们说的对不对。(课件展示) 现在再请大家说一说,从8到几是1厘米,这次不仅要说 对,还要求说完整。

生:从8到9是1厘米;从8到7也是1厘米。 师:现在请你自己比一比,用两个手指之间的空隙表示出1厘米。你觉得1厘米应该有多长,开始。 (生讨论,互相比划) 师:比好了吗?好了,不动,拿出尺子,自己比一比,1厘米是不是这么长。

(生对比,教师巡视学生的情况,有重点地辅导) 师:好了,现在把尺子放桌上不动。只用手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开始。 (生比划) 师:有的同学比划已经很准了。

好了,收尺子,坐好。 【评析:对于用手比划1厘米大约有多长,刘老师将这个环节处理得比较简单,也正是由于处理的形式很单纯,才突出了1厘米有多长是一个常识性的认识和技能。

】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厘米,还认识了1厘米,知道了1厘米非常小。但我们不能光认识1厘米啊,光认识1,那怎么发展,怎么应用啊?所以,下面我们除了认识1厘米,还要认识2厘米(生呼应教师往下说:3厘米,4厘米……)概括的说,就是几厘米。

(板书) 【评析:从1厘米到几厘米的认识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教师利用过程使学生明白了“发展”这个比较抽象的词汇;并在一定程度上渗透发展在学习上的重要性。】     三、认识几厘米 师:现在请你看屏幕,将出现一条红色的彩带,请你看看它的长是几厘米。

(课件展示5厘米) 生(抢答):5厘米。 (师沉默,不作回应) 生(部分):6厘米。 (学生间有争论) 师:那我知道了,现在大家的认识,要么是5厘米,要么6厘米,两种意见出现了交锋。

最后的答案当然只有一个,不可能既是5厘米又是6厘米,到底谁对,也不能看谁声音大谁就正确,需要你说理由。请你来说一说。 【评析:当很多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出正确答案“5厘米”时,刘老师并没有喜出望外的、正中下怀的立即给予充分肯定,而是静静的等待着错误答案的出现。

因为刘老师知道,学生中会有不同的意见的,如果不给错误意见暴露出来的机会,错误就会形成隐患。

】 生1:我觉得是6厘米,因为从1到5就是5个了,再加上0,就是6个。所以是6厘米。 生2:我觉得是5厘米,因为我数的是格子,不是数。 师:说得都很有道理,谁还想说? 生3:我觉得是6厘米,因为从0到6是6个,我们不能把0忘记了,就像黑板上写的,0表示起点。

师:的确,0很重要。所以他认为应该算上0。 生4:我觉得是5厘米,虽然0到6是6个数,但是0前面没有数了,也就是说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是1厘米,从2到3是1厘米,从3到4是4厘米……(口误) 师:我知道你的意思了,你数到这儿已经相当出色了!

孩子们,其实我觉得通过这个过程,知识本身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同学们这种互相争论、互相倾听、互相学习的氛围,很好。

要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当然还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如果对方说得对,就要放弃自己的看法,用大人的话说就是,坚持真理,纠正错误。刚才大家说的,肯定有的是对的,有的是不对的。

无论你说对了,还是说错了,都是勇敢的,好样的。到底是5厘米,还是6厘米,这个答案不应该用老师来说,应该研究这条线段与刚才我们研究的1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看它包含了几个1厘米。请看看屏幕,我们数一数。

【评析:学生的争论可谓精彩,教师在争论过程中没有任何倾向性的表态,这就给学生创造了非常宽松的表达空间。最后,教师还是没有将重点放在谁对谁错这个问题上,而是将落点放在了“坚持真理,纠正错误”的世界观渗透上,可谓技高一筹。

的确,学生的认识有对有错,这很正常。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的结果。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最可贵的不是对了还是错了,而是他们是否敢于表达、乐于倾听、善于学习。

只有这样的学习态度和氛围,才能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能学会学习。最后的答案不是教师说了算,而是用事实说话,渗透给学生用实践验证理论的唯物主义实践观。】 生:1个1厘米,2个1厘米,3个1厘米,4个1厘米,5个1厘米。

师:这条线段包含了5个1厘米,所以它应该是多长? 生:5厘米。 【评析:答案终于出来了,由于教师前面成功的铺垫和引导,学生果然没有表现出失望,说明教师对于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的引导是成功的。

】 师:如果包含4个1厘米呢? 生:就是4厘米。 师:要是包含6个1厘米呢? 生:就是6厘米。 师:下面我们练一练。 课件练习题: 4厘米有(4)个1厘米, 7cm厘米有(7)个1cm, 6个1厘米是(6)厘米, 8cm里面有8个(1cm)。

(生逐一回答) 师:说的真清楚,回答的很完整。 【评析:必要的练习是巩固知识的基本形式,教师在这里安排的练习题都是很基础的,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巩固基础知识,二是鼓励学生信心十足的进入下面更深入的学习。

】     四、测量物体 师:好了,我们认识了厘米。但是数学知识不能光是纸上谈兵,要会应用,要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下面老师发给大家一张图,有小刀,有螺母,还有牙刷等等。

(学生动手测量) 【评析: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体现了知识的价值。】 师:好了,同学们,小刀的长度量好了吗? 生:8厘米。 生:9厘米。 师:到底是多长?我们让这位同学再量一遍。

一定要对准。怎样对准,你们知道吗?就是小刀的一端要对准0,另一端是9,那么小刀是多长呢? 生:9厘米。 师:刚才有同学说是8厘米,就是因为没有把0当作起点,而是把1对着小刀的一端了。

所以会出现错误。 【评析:带领学生正确测量小刀的长度,指导测量的基本方法,纠正错误,环节落点扎实。】 (老师继续指导学生测量螺母、牙刷和铁钉的长度——略)     五、问题情境活用知识 师:现在有一个问题等着我们。

有个同学叫小明,他也会测量的方法了,就是把尺子的0刻度线对准物体的一端,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我们看看小明的这把尺子。(展示教具)和我们的尺子是一样的,但是很不幸,小明家有一次着火了,结果呢这把尺子烧了一段。

(展示)就烧成这样了,这把破尺子还能量 吗?能量这个打火机的长度吗? 生:能! 师:怎么破尺子还能量东西? 生1:因为打火机比尺子短。 生2:虽然烧掉了一段,但是还可以对准0,这样量(学生上台演示)。

师:对,虽然烧坏了一部分,但零刻度线还在,所以还能量。但是,小明家真的很不幸,他家又着火了,把这边也烧掉了。这回连零刻度线都没有了,还能量打火机的长度吗? 生:能!

师:怎么量? 生:从断掉的那点量。 师:那请你来量吧。 (生上台演示) 【评析:使用有趣的障碍情景,小明的尺子两次被烧,结果成为了一把“名副其实的破尺子了”,这个情景使学生的思考一步步地深入:破尺子还能量物体吗?来强调厘米作为单位的重要作用。

】 师:现在是几厘米啊? 生:7厘米、8厘米。 师:这边对着4,这边对着12。 生:12减4等于8。 师:这位同学概括的方法很好,是用12减4就是8厘米。

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几个1厘米。 生:(齐数)1、2、3、4、5、6、7、8。 师:对了,就是8厘米。请同学回座位。 (生:是7.8厘米) 【评析:通过数(shǔ),强调“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这个学习重点,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 师:真的很精确,搞科学就是要精益求精,这个态度非常好。好了同学们,刚才小明遇到的困难,一把尺子两端都烧掉了,其实我们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是我们居然还能用这把破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我们战胜了困难。

你们知道我们是依靠什么战胜了困难吗? 生1:智慧。 生2:依靠自己。 生3:依靠知识。 生4:依靠灵感。 师:(充分肯定的)你们说得都对,就是要依靠智慧,依靠自己,依靠知识,依靠灵感,来解决问题。

下面还有一个困难,怕不怕? 生:不怕。 师:看屏幕。同样有一把尺子和一支铅笔,但铅笔和尺子都有一部分被一张纸片盖住了。请你猜猜看,这支铅笔可能有多长? 生1:我觉得是6厘米。

因为1后面就是2。 生2:可能是7厘米。应该比6厘米长一点儿。 生3:我觉得是8厘米。 生4:我觉得是10厘米。 师:可能是10厘米吗? 生:不可能。最多就是9厘米。 师:9厘米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最有可能就是几厘米? 生:8厘米。 师:还有可能是……? 生:7厘米。 师:好,我们来看看。 【评析:虽然数学是一门科学,它很准确,但很多情况下会有不同的可能,这个环节就是利用“被纸片盖住的尺子”来引导学生思考可能性,同时利用前面总结出的计算技巧算出铅笔的长度。

刘老师利用这个环节既巩固了测量和计算的技巧,又发展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 师:现在,从3到10。就是几厘米? 生:7厘米。

师:对!10减3等于7。如果铅笔的一端对着2呢? 生:长8厘米。 师:10减2等于8,就是8厘米。所以可能是7厘米,也有可能是8厘米。有没有可能是10厘米? 生:没有可能! 师:可能是6厘米吗? 生:不可能!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还知道了1厘米和几厘米之间的关系,最后我们会用尺子来测量物体长度。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是我们都通过自己的智慧解决了。

其实,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我们还要用自己的智慧、知识、能力、灵感去解决它。好不好! 生:好! 师:好了,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了,下课。 【评析:课堂的最后,刘老师在回顾知识目标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利用自己的知识、智慧、能力、灵感去解决问题,体现了课程的多元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