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炳棣明清社会史论 讀何炳棣明清社會史論有感(一)

2017-05-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嘗讀明史, 總覺得歷任皇帝一個比一個混帳, 但是滿朝卻充斥著優良的文官, 整個明朝就是靠著這些優良的文官在運作, 就像黃仁宇在萬歷十五年一書所說, "明朝的皇帝表面看是有其無限權力,但終歸也要受到傳統文化和文官集團的掣肘." 這些優良的文官是怎樣被製造出來的呢? 他們是如何把傳統文化來融入日常政務呢? 看了何炳棣的"明清社會史論"一書, 頗有感悟. 首先, 我認為該書的原名"中華帝國內的成功階梯:社會流動之概況 1368-1911"更能代表該書之

嘗讀明史, 總覺得歷任皇帝一個比一個混帳, 但是滿朝卻充斥著優良的文官, 整個明朝就是靠著這些優良的文官在運作, 就像黃仁宇在萬歷十五年一書所說, “明朝的皇帝表面看是有其無限權力,但終歸也要受到傳統文化和文官集團的掣肘。

” 這些優良的文官是怎樣被製造出來的呢? 他們是如何把傳統文化來融入日常政務呢? 看了何炳棣的”明清社會史論”一書, 頗有感悟. 首先, 我認為該書的原名”中華帝國內的成功階梯:社會流動之概況 1368-1911”更能代表該書之內容.

那是一個充滿了文盲的時代, “讀書人”實際上是一個職業, 入了行, 讀的好, 中了科舉, 升官發財, 吃喝不盡, 讀不出明堂, 窮酸一輩子, 就會淪為魯迅筆下的孔乙己.

所以這個社會就是由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所構成, 要成為統治階級, 第一步, 就是要先成為”讀書人”, 方法是讀儒學經典, 哪裡讀? 有讀私塾的, 有讀義學的, 有請家教的, 有旁聽的….

.不一而論, 總而言之, 第一步就是讀書, 想法子通過考試, 得到”國家官吏初級訓練所入學資格”, 這入學資格就叫”秀才”或是叫”生員” 又稱相公。得到秀才資格,是進入士大夫階層的最低門檻。

成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種特權。例如免除徭役,見知縣時不用下跪、知縣不可隨意對其用刑、遇公事可稟見知縣等等。 孔乙己就是連秀才都考不上, 而成了魯迅筆下人物. 考上秀才, 就進入”國家官吏初級訓練所”(他真正的名字叫儒學, 府有府學, 縣有縣學, 由政府派學官授課)就讀了, 十六世紀初全國「生員」總數有三萬五六千名。

但生員必須不斷的參加考試,如歲考,兩年舉辦一次,成績分六等;一、二等賞為「科舉生員」,可參加「科考」,科考一、二等可取得「鄉試」的資格;歲考三等無升降,歲考第六等則黜革。

看到沒? 在學成績不好, 連更高階考試”鄉試”的資格都沒有. 題外話, 明代大畫家文徵明, 在作生員的時候, 字寫得不好, 歲考三等, 沒資格去參加鄉試, 才下定了決心練書法, 終於成了大書畫家.

(他考運不佳, 後來考了9次都沒考上舉人, 回家賣畫, 賺的比當官還多) 府學縣學, 編制名額內錄取的生員(大府20名, 大州縣15 名, 小縣4-5名, (順治15年規定)), 是有公費獎學金的, 月米一石, 免費住宿, 魚肉鹽醋也由官給.

稱為”廩生”, 另外還有編制外無公費的增生(名額同廩生)與附生(名額無限制), 也在儒學內一起就學.

科舉制度分參等 高階: 進士 中階:舉人, 貢生 低階:生員 鄉試一般每三年舉行一次,在京師和省城的貢院舉行, 上述的生員如果在學成績OK, 就可以參加.

考上就是舉人, 可以任下級官員, 要是一直考不上, 也會依年資, 選拔貢生, 到京成國子監讀書, 接受進一步教導, 最終得以任官. 依規定, 府學, 一年貢一人, 州學, 3年貢2人, 縣學, 2年貢1人,這種稱為”歲貢”另外還有拔貢恩貢副貢優貢例貢等等不同名目.

可以使生員變成貢生 因此, 在這”國家官吏初級訓練所”中, 有任官資格的, 不管是考上舉人或者是被選貢生, 都已經算是”畢業生”了, 其他的, 仍然算是在學生, 清朝後期, 流行捐官, 所以家裡有錢的, 付了錢, 資淺的增生, 附生捐納成為貢生.

也成常例(例貢), 所以這也算畢業生, 都可以放出去做一個小官了.

至於那些剩下的”在學生””秀才”, 有獎學金的, 拿著公費, 勉強餓不死, 沒公費的, 更是拮据, 兩者都要靠做塾師(村塾), 當家教(東席)等等來維持生活. 等而下之的, 還要從事各色各樣有損學者身分的工作以維持家庭.

至於那些已考上舉人的人, 雖然已經可以任低階官吏, 但如果想更上層樓, 那就要考進士, 進士可以任中高級文官, 所以他的名額, 在明清歷朝, 都是被嚴格控管的, 總計明代每年平均數89.

1人. 清代每年平均數100.2人. 雖然考上舉人, 就可以任低階官吏, 可是很多的考生都志不在此, 寧可去公費讀研, 去讀國家官吏研究所,”國子監”, 準備考進士, 進士是最高階的科舉功名, 通過會試和殿試的”進士” 就自動成為中層官員的一份子.

這種在國子監讀書的學生, 除了進士以外, 還有前所說的各種”貢生”稱為”監生”明代視監生是官吏的儲備者, 國子監動輒可上萬人, 到了清代, 國子監名存實亡, 實際入學的學生總數, 很少超過300人, 但是, 捐納的監生數額, 持續的在增加, 捐監的監生, 只有少部份真正的在國子監就讀, 他們可以考直隸的鄉試, 如果失敗, 他們可以出任低職別的官吏或考抄寫員的考試, 一般來說, 他們要再捐一次錢, 才有辦法, 拿到一個真正的官銜.

考上進士的舉人就不一樣了, 這稱為”老虎班”是初入仕途最好也最受尊重的資格, 是其他資格無法比得上的.

明清的官僚體系,可以分成三個階層, 上層包括一至三品的大官, 有推薦屬官與蔭子之權 中層包括四至七品的官:中央各寺之少卿, 寺丞, 各監的監正, 監副, 御史, 各部主事, 地方道員, 知府, 知州, 府同知, 府通判, 州同, 州判 下層則包括八至九品的官: 如府州縣知事的佐貳官, 府縣知事的副手, 及其屬官, 管州縣治安的官, 管獄政的官等等.

八九品的官通稱為”佐雜”, 其文義為”輔佐與煩雜” 進士就從七品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