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三子晋王朱棡 太原老峰村墓地被盗一空
朱棡(1358年-1398年)生于元至正十八年十一月,是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马秀英所生嫡三子,明成祖朱棣之兄。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封晋王,十一年(1378年)就藩太原。
晋王的府邸在太原明城的东北角,原有一座方形的宫城。府邸东西320步(约合 528米),南北422步(约合 696米),开三门,其地今称南华门街、东华门街、西华门街。它城外有外城墙,今称东肖墙、南肖墙、西肖墙、北肖墙。
晋王府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毁于大火,布局已无考。仅从地名上得知,现称东丹墀、西丹墀是宫殿台阶所在地,东夹巷、西夹巷是宫内的东、西夹道。肖墙内则有祭天地的天地坛街,管理膳食的典膳所街和官府花园的杏花岭街。它的旧址即今以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宿舍为中心的肖墙(街)以内的一片地方。
朱棡文学宋濂(《元史》总编),书学杜环(明初书法家),善骑射,有谋略。人长的修目美髯,顾盼有威,多智数。待官属皆有礼,更以恭慎闻。是时,帝念边防甚,且欲诸子习兵事,诸王封并塞居者皆预军务。而晋、燕二王,尤被器重,数命将兵出塞及筑城屯田,为明初巩固北方边防做出不少贡献。大将如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皆受节制。薨于洪武三十一年三月,谥号恭,后人称晋恭王。
朱棡与妃谢氏、樊氏、刘氏等共生七子,除长子朱济熺袭封晋王外,朱济烨、朱济熿、朱济炫、朱济焕、朱济烺、朱济[火高]等六子分别封高平王、闻喜王(后改封平阳王,再改封为第三任晋王,最后被废,幽凤阳)、庆成王、宁化王、永和王、广昌王等郡王。
明太祖朱元璋给晋王朱棡后裔规定起名字的二十个范字: 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从明代至今,明朝宗室的朱姓后人仍为汾阳、平遥的著姓,分布很广。据了解,当代汾阳城内还有部分李、赵二姓,宏寺村的吕姓,田屯村的秦姓,西南、西北乡的张姓等等,均由朱姓改易。这些人姓氏虽改,但名字的中间一字,仍以原晋府字辈排列,今已传至第十九代前字辈和第二十代的修字辈。
平遥除宁固镇王智村外,还有香乐乡中官地、西羌、薛贤、宁固镇岳封、营里等村也有朱明后裔,人数不多,但辈份依旧是继、前、修等,姓未更改。这些是庆成王及永和王的后人,闻喜王没后人,其他四个儿子的后裔在哪还待考证。
朱棡殁后的第二年,葬于太原城东南10公里许的黑驼山上(今太原市小店区黄陵乡老峰村)。墓区周长1.5公里,以夯土围墙,高四米余。墓冢朝南,直径15米,高3米。墓前原有牌坊、献殿等,均毁。墓早在清康熙年间被盗,有其人乌纱红袍,足底金一锭,银一锭,两旁十棺十女的记载。文革中又遭破坏。
现见墓道掘进50米进去是墓的正门,已被土埋入半截,须蹲下才能进。墓分三室13洞。一、二室左右各3洞,共12洞,每洞间以朱砂涂红的石柱相隔。每个墓室门顶有编号。12洞墓室结构相同:左右两壁下有7层砂石做基,上为灰砖券顶;后壁是石质,整个墓室结构类似现在砖砌窑洞。第三室是主室,墓主人是朱棡。墓室内有较完整彩绘建筑,出檐。墓室内发现明显四处盗洞与外界相通。墓从康熙年就被盗,墓室中陪葬品早已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