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流藉女作家林白作品带动好奇心 读者探看鬼门关

2017-05-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鬼门关",这曾经是一个令人感到恐怖的地名,它让人想起地狱之门.北流藉著名女作家林白,在其作品中曾经如此介绍过鬼门关:"这个叫鬼门的关在去石洞(指广西著名风景区,被中国道教称为"第二十二洞天"的北流勾漏洞)的路上,一左一右两座石山向路中倾斜,像天然的巨大石拱,平展的石壁上有3个凹进去的巨大的字:鬼门关.朱红的颜色,确定无疑地证明着.据说这字在唐代就有."又说:"甚至可以在<辞海>里查到,查'鬼门关'的词条,就有:鬼门关,在今

“鬼门关”,这曾经是一个令人感到恐怖的地名,它让人想起地狱之门。

北流藉著名女作家林白,在其作品中曾经如此介绍过鬼门关:“这个叫鬼门的关在去石洞(指广西著名风景区,被中国道教称为“第二十二洞天”的北流勾漏洞)的路上,一左一右两座石山向路中倾斜,像天然的巨大石拱,平展的石壁上有3个凹进去的巨大的字:鬼门关。

朱红的颜色,确定无疑地证明着。据说这字在唐代就有。”又说:“甚至可以在《辞海》里查到,查‘鬼门关’的词条,就有:鬼门关,在今广西北流县城东南8公里处,B镇(指北流县城陵城镇)就是在这个县里……

出生在鬼门关的女孩,与生俱来就有许多关于鬼的奇思异想……关于鬼魂的传说还来自一条河,这条流经B镇的河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叫‘圭’。在这个瞬间我突然想到,‘圭’与‘鬼’同音……圭河在别的县份不叫圭河,而且一直向东流得很顺利,到了B镇却突然拐弯向北流,过了B镇再拐回去,这真是一件只有鬼才知道的事情。”

随着林白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国外,林白对鬼门关的这段描述,令中外读者对鬼门关深感惊悚和奇异。中外一批又一批学者和作家先后踏上北流这块神奇的红土地,要看个明白,探个究竟。

那么,鬼门关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地方呢?

在《旧唐书·地理志》一书中有如此记录:“北流县南三十里,有两石相对,其间阔三十步,俗号‘鬼门关’”。在最近出版的大型综合性辞书《辞海》中对“鬼门关”一词的解释是:“鬼门关,古关名,在今广西北流县西,界于北流、玉林两县间,双峰对峙,中成关门。古代为通往钦、廉、雷(今广东雷州半岛)、琼(海南岛)和交趾(今越南中北部)的交通冲要,因‘其南尤多瘴疠,去者罕得生还’(《太平寰宇记》),故名。”

更具体点说,鬼门关,位于广西北流市与玉林市玉州区交界处的天门山,两侧为海拔170米之泥盆纪(距今4亿年)灰岩形成之嶂林,中为10多米宽的隘口,双嶂对峙,中成关门。这往往令人想起李白的诗句“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但毕竟,鬼门关并非李白所描写的蜀道剑阁,不会那么难行,更不会过路人想起李白警戒当局者在形势险要的地方,应该好好地用人防守的用意。鬼门关虽然与蜀道剑阁一样为交通冲要,但无须用人防守,因此人们不愁过不去。它给人更多的倒是“其南多瘴疠,去者罕得生还”的恐惧。

唐代诗人沈佺期在《入鬼门关》中写道:“昔传章江路,今到鬼门关。土地无人老,流移几客还。自从别京路,颓鬓与衰颜。夕宿含沙里,晨行同路间。马危千仞谷,舟行万重湾。问我投何地,西南尽百蛮。”

原来,自唐代以来,一些官员被朝廷贬谪,被流放至钦、廉、雷、琼一带。这些地方可谓天涯海角,荒无人烟。再说这一路走去,由热带、亚热带潮湿环境滋生的“瘴疠”病时时侵害着行者的生命安全,遂令人感到无比凄楚与绝望。

若个别被贬谪的官员有朝一日被赦免,经过鬼门关返北方,则流露出欣喜若狂的心情。如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被贬至荒凉儋州的苏东坡被赦免北还,路经鬼门关时就曾挥笔写道:“养奋应知天理数,鬼门出后即为人。天涯已惯逢人日,归路犹欣过鬼门。

”就连在琼山县卸任后北返的明代广东人朱琳,虽然未受政治迫害,但对能脱离“苦海”,远离“鬼门关”亦深觉欣幸。他在《出鬼门关》一诗中写道:“北流仍在望,喜出鬼门关。自幸身无恙,从教鬓已斑。昔人多不返,今我独生还,回望琼山县,昏昏瘴疠间。”

事实上,鬼门关除了险恶之外,在历史上还是“通三江,贯五岭,越域外”的水陆交通咽喉之地,是当时北方和中原通往岭南地区的必经之道。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连接点。

在这个意义上说,它既是“鬼门关”,又是历史上促进政治与经济发展的“凯旋门”。这正应了一句格言:“水可覆舟,又可载舟”。

逝者如斯,但鬼门关至今尚在。只是昔日的鬼门关除了尚有一石碑作为标志外,而今只可见泥盆纪灰岩形成的一些嶂林了。这些嶂林前些年还因农民乱采石烧石灰已日渐见小(现已禁止采石)。要见到古代那种“双峰对峙,中成关门”的险峻壮观画面恐怕已成为梦想,只有残留的遗迹可供凭吊了,这未免令人多少感到惋惜和忧伤。(新桂网-广西日报,李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