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五大方法助你解决心悸困扰

2018-11-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发病原因 引起心悸的病因很多.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的,但最常见的是过早搏动.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神经官能症患者也比较多见. l.生理性因素 剧烈运动.过度紧张.精神兴奋.啦烟.饮酒.浓茶.咖啡等. 2.病理性因素 (一)贫血 贫血时常出现心悸,活动时加重.面色苍白.乏力.呼吸困难也常见.伴随症状还包括收缩期杂音.洪脉.心动过速.湿啰音房性奔马律,以及颈动脉收缩期杂音. (二)焦虑发作(急性) 焦虑是儿童和成人心悸的最常见原因.焦虑时还伴随出汗.潮红.震颤.逐渐逼

发病原因

引起心悸的病因很多。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的,但最常见的是过早搏动、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神经官能症患者也比较多见。

l.生理性因素

剧烈运动、过度紧张、精神兴奋、啦烟、饮酒、浓茶、咖啡等。

2.病理性因素

(一)贫血

贫血时常出现心悸,活动时加重。面色苍白、乏力、呼吸困难也常见。伴随症状还包括收缩期杂音、洪脉、心动过速、湿啰音房性奔马律,以及颈动脉收缩期杂音。

(二)焦虑发作(急性)

焦虑是儿童和成人心悸的最常见原因。焦虑时还伴随出汗、潮红、震颤、逐渐逼近的毁灭感。症状较恒定。患者多过度通气,导致头晕、乏力或晕厥。其他典型表现还包括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气短、烦躁、失眠。

(三)心律失常

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悸常伴头晕、虚弱、乏力,常感觉到不规律.迅速或缓慢的脉搏,血压下降,意识模糊,面色苍白,少尿。出汗。

(四)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多无症状,或主诉为持续性心悸、头痛、眩晕、耳鸣、乏力。血压>140/90mmHg。还可出现恶心、呕吐、抽搐、意识水平下降。

(五)低钙血症

低钙血症呵引起心悸、虚弱、乏力。可进展为感觉异常、肌紧张、腕足痉挛。还可出现肌肉颤搐、腱反射增强、撵蹈症、Chvostek出征和Trousseau征阳性。

(六)低血糖症

若血糖明显下降,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持续性心悸,可伴随乏力、易澈惹、饥饿感、出冷汗、震颤、心动过速、焦虑及头痛。最后,患者可出现中枢抻经系统反应,如视物横糊或复试、肌无力、偏瘫及意识丧失。

(七)二尖瓣脱垂

二尖瓣脱垂多引起阵发性心悸,伴心前区尖锐刺痛。其特点是收缩中期喀喇音后心尖收缩期杂音。伴随症状和体征还包括呼吸困难、眩晕、重度乏力、偏头痛、焦虑、阵发性心动过速、湿咿音以及外周性水肿。

(八)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狭窄的典型特征包括持续性心悸,伴劳力性呼吸困难、乏力。听诊可闻及S1增强、开瓣音、心尖部隆隆样舒张期杂音。伴随症状、体征还包括心房性奔马律,随着二尖瓣狭窄程度加重,可出现端坐呼吸、静息时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外周性水肿、颈静脉怒张、腹水、肝肿大以及心房颤动。

(九)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肾上腺髓质瘤,引起阵发性代谢亢进,常伴有阵发性心悸,主要表现还包括阵发性血压增高、心动过速、头痛、胸痛或腹痛、出汗、皮肤潮红、感觉异常、震颤、焦虑、恶心、呕吐。

(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患者表现为心悸、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胸痛、晕厥、心衰。

(十一)甲亢

甲亢的典型表现为持续性心悸,可伴随心动过速、呼吸困难、食量增加但体重减轻、腹泻、震颤、神经过敏、出汗、热耐受不良,还可能出现眼球突出、甲状腺肿大、房性或室性奔马律。

(十二)预激综合征

预激综合征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可引起周期性心悸和阵发性心动过速频繁发作。

(十三)其他原因

1.药物 药物可引起突发心律失常或因心排血量而出现心悸,如强心苷类药物,拟交感神经药如可卡因、神经节阻滞药、钙通道阻断剂、阿托品、米诺地尔等。

2.运动 运动常可以引起心悸,特别是患者伴有冠状动脉心脏病、高血压、二尖瓣脱垂、心脏扩大等疾病时。

3.中草药中草药如人参、麻黄均可引起心悸、心跳不规则(注意:FDA已经禁止销售含有麻黄的营养保健品,因为其可导致不适当的损伤或疾病)。

4.药物:利尿剂、氨茶碱、阿托品、麻黄素、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硝苯地平。

心悸,中医病证名。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多因体虚劳倦,情志内伤,外邪侵袭等,导致心神失宁而发病。其病位在心,根据病证的临床表现,应分辨病变有无涉及肝脾肺肾,是涉及一脏,或病及多脏,心悸病机有虚实之分,故治疗上应分虚实,虚证分别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但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同时,由于心悸以心神不宁为其病理特点,故应酌情配入镇心安神之法。

治疗原则

心悸的治疗应分虚实,虚证分别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但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

同时,由于心悸以心神不宁为其病理特点,故应酌情配入镇心安神之法。

证治分类

1.心虚胆怯

症状: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

常用药:龙齿、琥珀、酸枣仁、远志、茯神、人参、茯苓、山药、天冬、生地、熟地、肉桂、五味子。

2.心血不足

症状: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熟地黄、当归、龙眼肉、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

3.心阳不振

症状: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常用药:桂枝、附子、人参、黄芪、麦冬、枸杞、炙甘草、龙骨、牡蛎。

4.水饮凌心

症状: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

常用药:泽泻、猪苓、车前子、茯苓、桂枝、炙甘草、人参、白术、黄芪、远志、茯神、酸枣仁。

5.阴虚火旺

症状: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

常用药: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当归、丹参、人参、炙甘草、黄连、朱砂、茯苓、远志、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桔梗。

6.瘀阻心脉

症状: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常用药: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延胡索、香附、青皮、生地、当归、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7.痰火扰心

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常用药:黄连、山栀、竹茹、半夏、胆南星、全瓜蒌、陈皮、生姜、枳实、远志、菖蒲、酸枣仁、生龙骨、生牡蛎。

其他疗法

针灸治疗

治法:调理心气,安神定悸。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郄门、神门、厥阴俞、巨阙。

操作:毫针平补平泻法。

转归预后

心悸的预后转归主要取决于本虚标实的程度,邪实轻重、脏损多少、治疗当否及脉象变化情况。如患者气血阴阳虚损程度较轻,未见瘀血、痰饮之标证,病损脏腑单一,呈偶发、短暂、阵发者,治疗及时得当,脉象变化不显著者,病证多能痊愈。反之,脉象过数、过迟、频繁结代或乍疏乍数者,反复发作或长时间持续发作者,治疗颇为棘手,预后较差。甚至出现喘促、水肿、胸痹心痛、厥证、脱证等变证、坏病,若不及时抢救治疗,预后极差,甚至卒死。

预防调护

1.心悸患者应经常保持心情愉快,精神乐观,情绪稳定,避免惊恐及忧思恼怒等不良刺激。

2.饮食有节。进食营养丰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忌过饱、过饥、戒烟酒、浓茶,宜低脂低盐饮食。心气阳虚者思过食生冷;心气阴虚者忌辛辣炙煿;痰浊、瘀血者忌过食肥甘;水饮凌心者宜少食盐。

3.生活规律。注意寒暑变化,避免外邪侵袭而诱发或加重心悸。注意劳逸结合。

4.心悸病势缠绵,应坚持长期治疗。获效后亦应注意巩固治疗,可服人参等补气药,改善心虚症状,增强抗病能力。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胸痹、痰饮、肺胀、喘病、痹病等,对预防心悸发作具有重要意义。还应及早发现变证、坏病的先兆症状,结合心电监护,积极准备并做好急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