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恕国家地理 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王梦恕:穿山越海成坦途
越是困难越向前 由于是新的支护方法,大家都不敢进洞。王梦恕带头走进没有木头支撑的山洞,对工人说:“不要怕,要相信科学。
要砸先砸我!” 1996年王梦恕在广州地铁公园前站现场指导。 2007年王梦恕在青藏铁路旁留影。 王梦恕生于河南省温县安乐寨。
寨子虽小,但学风兴盛、人才辈出,先后走出30多位大学教授和教授级高工。王梦恕的堂兄、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王梦奎也出生在这里。 父亲在陇海铁路任职,王梦恕跟随父母流动在铁路沿线。
从河南温县到三门峡再到陕西宝鸡,家境日益艰难。因为穷困,家人经常受人欺负,王梦恕常常痛苦地攥着小拳头。 清贫的生活里,理想照亮了人生。
他萌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让中国人能在自己的铁路上坐着火车,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在宝鸡蔡家坡中学里,这个总是拧着眉毛、性格倔强、成绩出色的孩子引起了老师的注意。
老师告诉他,铁路特别需要科学,修铁路也能当科学家。在老师的引导下,詹天佑成为他的榜样。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王梦恕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报考铁路学校,他先在天津铁路工程学校学习桥梁专业,后考入唐山铁道学院,成为该校历史上第一批研究生,后把专业方向从桥梁改为隧道。
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不管天寒地冻,只要有地方,拿起书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 1965年,国家决定在北京修建新中国第一条地铁。
铁道部要求唐山铁道学院选送老师支援北京地铁建设。留校不到一年的王梦恕主动请缨,成为我国第一条地铁建设中的技术人员。 一次偶然的技术图纸审查,26岁的王梦恕发现,施工设计图内净空计算没有考虑施工中的贯通误差。
如果按原图纸施工,列车就会碰到隧道壁上。王梦恕当即把事态的严重性汇报上去。
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紧急召开会议进行讨论。扩大净空将带来3万张图纸返工,工期推迟3个月。王梦恕当场用纸片做了一个简易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会后又带着仪器冒着风雪到1.5公里的渠道内反复测量。局领导最后做出决定:3万张图纸全部返工,工期推迟。
5年后,没有采用任何国外技术,自力更生修建的我国第一条地铁胜利完工。这个过程中,大家对这个敢于独立思考、坚持真理的年轻人刮目相看。 1970年,由于当时所谓的家庭出身问题,加上爱人毕业后分配到成都铁路局峨眉铁路医院工作,王梦恕离开北京到四川峨眉燕岗内燃机务段,成了“废利班”的一名工人。
“废利班”即“废物材料修理和利用班”。
远离京城,学非所用,但工人们的热情朴实温暖了他的心。他带领大家修理废物,搞技术革新,一项项成绩让小小机务段闪出光芒,峨眉燕岗内燃机务段建成了全国第一个内燃机车优秀样板机务段,王梦恕在不是自己本行的专业也干出了名堂!
1978年,科学的春天到来了。为了解决国家重点地下工程的技术难题,王梦恕被调往洛阳。 1980年底,隧道局南下广东修建国家重点工程衡广复线坪石至乐昌段11座隧道和3座大桥。
其中,位于粤北崇山峻岭中的大瑶山隧道全长14.3公里,为双线电气化铁路隧道,是当时国内第一、亚洲第三的长隧道,施工方法拟采用大型机械化作业。
这在中国隧道修建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工程技术人员制定了几十项难点技术攻关项目,每一项都是世界级难题。作为隧道局科研所结构研究室主任,王梦恕彻夜难眠。 在大瑶山隧道建设之前,我国隧道建设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以上世纪50年代的宝成线秦岭隧道为代表,全部采用人力修建;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成昆线沙木拉达隧道为代表,使用小型机械操作。
全长14.3公里的大瑶山隧道如果采用传统施工方法,仅运送所需的木料就要用火车专列80整列,相当于砍掉数百亩森林! 王梦恕决心使大瑶山隧道产生新的飞跃。
采用国际先进的新方法,不用木料支撑,而靠喷射混凝土和底层的锚杆,将不稳固的岩石吊压在围岩上,从而使隧道施工有更大空间,以便大型机械施工作业。由于是新的支护方法,大家都不敢进洞。王梦恕带头走进没有木头支撑的山洞,对工人说:“不要怕,要相信科学。
要砸先砸我!” 中国人自己修建大瑶山隧道的消息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许多外国人不相信中国人能成功,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提出了疑虑。
王梦恕郑重告诉外国专家:“我们能行!” 王梦恕带领20名科技人员在雷公尖隧道进行深孔光面爆破、一次支护设计、施工、监控量测变位等全工艺试验,共完成180米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仪器的全面试验,确定了大瑶山隧道的施工方法,为大瑶山隧道顺利开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平台。
王梦恕平均每天要在洞里工作十七八个小时。
他不分昼夜在工地实验,还抽空整理技术资料,撰写论文。在实验最关键的日子,大姐病危。王梦恕跟大姐感情很深,是大姐在父母身患重病的情况下把王梦恕抚养大,又含辛茹苦供他上学。
王梦恕在大姐床边守候了一天后赶回了工地。不久,大姐病逝。王梦恕面向北方放声痛哭。后来,他写下一首词————“瑶山青,武水清。两岸群山常迎送,谁知别离情!音尚在,心已空。梦里几番托雁信,公事未允行。
” 葱茏的大瑶山,万名隧道建设者们驻扎在群山之中,工点蜿蜒上百公里。白天,人声鼎沸、机声隆隆;夜晚,星光灯火、辉映如画。 经过万余名隧道工人的艰苦奋战,1987年5月6日,大瑶山隧道胜利贯通,标志着中国人有能力建设世界一流的隧道。
彻底改变了我国近百年铁路隧道的修建方法,大大缩短了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被誉为中国铁道建设史上的里程碑。王梦恕主持研究开发的“大瑶山长大铁路隧道修建新技术”199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