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彭芝爱的教育 人生为一大事来 刘彭芝:教育工作者的爱是长久的诺言
“宠爱”的“领跑者” 刘彭芝:教学生成为“受人尊敬的人”
虽然拥有长串光环,但在学生面前,刘彭芝却不是刻板的“权威”模样。学生们甚至把她的话整理成了《刘彭芝爆笑经典语录》,而且在网上人气十足。有一次上操,大风降温寒冷异常,又赶上流感多发的季节,刘彭芝走到操场上看到孩子们站在操场上准备做操。就有了如下一段被同学们称为“霸气外露”的对话:
“同学们,你们冷吗?”
“还想上操吗?”
“不想!”
事后,被学生问到“为什么”,刘彭芝说,我不能因为我感觉特别冷,就解散。也许孩子们不怕冷呢?我问同学们冷不冷啊,他们说冷。我说还想上操吗?他们说不想上。我说散,他们哇的一拍手就散了。这是对孩子们的尊重啊!
刘彭芝深爱孩子们,她曾寄语学生们:希望他们做“坚强的人”、告诉他们面对物质诱惑“不能熄灭灵魂的灯”。她教他们一个“魔术”,这个魔术能让梦想成真、移山倒海,这个魔术就是“认识自己、超越自己”。她给予的“爱”是宠爱,她允许孩子们使用学校的资源,因为“他们有共享的权利”,因为她相信“学生也会爱护”。这种“宠爱”是建立在对自己学生的信任、同样也是来源于对“人大附中”整个教育团队和氛围的信任。
在人大附中,团队精神是老师们公认的宝贵财富,一个年级的老师在一起备课,彼此间毫无藩篱,老师们在互相交流中相互促进。有老师感叹,刚来到人大附中有一个“错觉”,觉得这里很“宽松”,因为不查教案、不需坐班。但一投入工作,这种错觉立刻烟消云散:“老师们的努力已形成氛围,每个人都在尽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不用规章制度管理形成的团队精神让大家都在自觉努力”。
在刘彭芝的理念里,“校长”是一所学校的“领跑者”,在她带领人大附中行进的路线中,对“学生”的要求,不是分数、金钱、名望,她觉得要教会学生的不是如何“成功”,而是如何“受人尊敬”,因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必然是一个成功的人,但一个成功的人并不一定受人尊敬。”
在这种从“领跑者”、“领跑团队”身上延续下的理念和责任心已经成为学校的传统,在这种追求卓越的氛围中,老师在不断带动和引导学生,对学生的培养注重全面发展,因为“学生想学什么都有平台”。
“就像‘ 武侠 ’二字所寓意,‘侠’比‘武 ’更重要,一个有高强武功的人,不一定是侠客,一个人只要有侠义之心,那他没有武功也是侠客。”刘彭芝曾经用这个例子来描述“成功”和“受尊重”的区别,当人大附中的学生们离开母校,将校训中的“崇德”二字,带进高等学府,生活了三年或者六年的学校给予他们的真善美,将成为他们精神的引领,让他们能够成为一个真正“高贵”的人……
“人大附中绝不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人大附中要培养有爱国情怀、英雄情怀、悲悯情怀的人。人大附中要培养有血性、有灵性、有理性、有诗性的人。人大附中要培养有本事、有担当的人。从人附中走出来的人,要堂堂正正,浩浩荡荡。”这是刘彭芝在2015年学校的开学典礼上的发言。这也是一直以来人大附中培养人的目标。
教育工作者的爱 是一个长久的诺言·刘彭芝:人生为一大事来
古人说“著书立说”,如今不乏有将之作为“人生理想”的作者,有些的确精彩,也不乏“浅尝辄止”。刘彭芝也“发声”,只是,她的书乃是用“心”铸就。
2004年,刘彭芝的《人生为一大事来》出版,书中她分享了这样的观点“世界是我们的教科书”、要“给学生自由放飞的天空”、校长是个“领跑”的人、名师是名校的“中坚”;在现实中,她表示,学校要培养孩子成为有用之才,校长首先要有好的教育理念和正确的人才观。刘彭芝描述了自己“最深的感悟”:“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爱是自然流溢的奉献;尊重是教育的真谛,尊重是创造的源泉。”
“人生为一大事来”,何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本来事业并无大小,大事小做,大事变成小事;小事大做,则小事变成大事。”
“人生为一大事来”,当刘彭芝校长选择陶行知先生这句话作为书籍的标题之时,那一刻早已为自己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抉择。“教育工作者的爱,是一个长久的诺言。”她在书中如此写道,历经十余年仍在躬耕,这诺言也被她这样一位“领跑者”传递给了共同前进的校领导班子。
刘彭芝爱学校,所以她大刀阔斧,对学校硬件软件进行升级换代,短短几年,学校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毕业生常感叹“再回到学校,真有点儿不认识了。”;刘彭芝爱孩子,所以她“领跑”的学校,“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刘彭芝爱教育,作为一位工作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她要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所以她求真务实,踏踏实实干教育,真抓实干搞改革。
人大附中是一所学校,但所做的很多事,已经超越了学校的范畴。作为校园足球代表校,人大附中是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足球分会主席和秘书长单位,刘彭芝校长担任主席。三高俱乐部也被挂牌为北京市校园足球训练基地、和足球教练员培训基地;在中学里,男生舞蹈队罕见了,但人大附中男生舞蹈队的成立打破了北京中学圈里长久以来的禁区。
而不出家门,轻点鼠标实现的“八校跨校选课”,让学生除了能聆听名师以及高校教授的授课外,所修学分还能校际互认……
“人大附中的孩子有那么多这样那样的课外活动,他们不累吗?”、“不是说减负吗?为什么还会有学生在学校待到很晚?”是啊,“减负”——减轻负担,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和心理负担,减轻的是“不合理”、“不必要”的负担,但不是不要教学质量。
在人大附中,学校给予学生的不是“负担”、而是“富有”——因为学生需要,学校的选修课会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体育与艺术领域等150多门;因为学生需要,学校设有18门外教学科英语课和法、德、日、韩、俄、荷兰、西班牙、意大利、阿拉伯、芬兰语10种第二外语课……
当“学习”成为了一件“快乐”的事儿、面对这种可遇不可求的幸福,又有哪一个学生会轻易舍弃,又怎么能不让教导他们的老师也全情投入。
后记:用心洒下爱的种子 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爱”的理念在刘彭芝心中,也在学校扎根,在学生们的心中扎根,当她的学生受邀在荣县高山片区教学经验交流会上,为当地200多名教师做了题为“爱的初体验”的报告,她把人大附中“爱与尊重”的理念带到了高山镇,将爱的阳光撒进留守儿童的心灵。刘彭芝觉得“非常感动”,“有一种收获的满足和幸福”。因为“教育真是一件播种的事业,你洒下爱的种子,它们会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每个教育工作者心中都有一个“教育理想”,一年、两年、三四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四十年,对已从教半个多世纪的刘彭芝来说,多年来她从未放弃努力,始终扎根在教育第一线,没有白天和黑夜,没有节假日,从未停歇。为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梦想,她不停地在思考中寻找,在寻找中变通,在变通中突破,在突破中决策。
刘彭芝说,“现在是为了创造未来的教育”,“我希望让更多孩子的潜力得到发现和培养”,“让更多的教师成为教育家型的老师”、“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每个学生和老师都能在校园里找到自己的舞台,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让更多的校长成为最优秀的校长,让更多的学校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