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看看风寒感冒症状 4大方法让你轻松告别感冒困扰
感冒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发热等为特征,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病情轻者,称为伤风;重者称为重伤风或时行感冒。中医辨证可分为风寒、风热、暑湿三种类型。
病人除了有鼻塞、喷嚏、咳嗽、头痛等一般症状外,还有畏寒、低热、无汗、头痛身痛、流清涕、吐稀薄白色痰、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等特点,通常要穿很多衣服或盖大被子才觉得舒服点。
这种感冒与病人感受风寒有关,治疗风寒感冒的关键就是增加体表温度(中医称辛温解表),有很多方法,包括桑拿、用热水泡脚(最好加点酒)、盖上两层被子、喝姜糖水、喝姜粥等等。可选用伤风感冒冲剂、感冒清热冲剂、九味羌活丸、通宣理肺丸、午时茶颗粒等药物治疗。若病人兼有内热便秘的症状,可服用防风通圣丸治疗。
忌用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复方感冒片等药物。风寒感冒主治方是桂枝汤,伤寒论首方,也称和剂之王(麻黄汤也主治风寒感冒,但在南方慎用)。
药物
1.风寒感冒冲剂:主要用于发热恶寒的感冒初起。
2.荆防冲剂:主要用于恶风寒重者或风寒感冒较重者。
3.感冒清:适于风寒感冒中后期发热明显者。
4.藿香正气丸:主要用于恶风寒重者或风寒感冒较重者
刮痧治疗
(一)症状
以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流清涕、痰稀白、口不渴、舌苔薄白为主要症状。
(二)治法
(1)选穴风池、大椎、风门、肺俞及肩胛部、中府及前胸、足三里。放痧穴:少商、大椎。
(2)定位风池:在头后项部,头枕骨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大椎: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风门:在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中府: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穴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少商: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
(3)刮拭顺序先刮后头部风池,再刮颈部大椎及背部肺俞、肩胛部,然后刮中府及前胸,放痧少商,最后刮拭足三里。
(4)刮拭方法在需刮痧部位先涂抹适量刮痧油。由于肩部肌肉丰富,用力宜重,从风池穴一直到肩髑穴,应一次到位,中间不要停顿。颈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刮拭胸部正中线,从天突穴经膻中穴向下刮至鸠尾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中府穴处宜用刮板角部从上向下刮拭。
少商、大椎放痧。针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经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1~2分深,随即将针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食疗
今天先介绍几则风寒型感冒的食疗方。
1、姜糖饮【组成】生姜10克,红糖适量。 【制法】先将生姜洗净切丝,放入瓷杯或保温杯中,沸水冲入,加盖浸泡5分钟,加入红糖溶化即成。 【服法】趁热顿服,服后盖被,如得汗不畅,一小时后可再服一次。 李时珍《本草纲目》称生姜“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说明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的作用。加红糖不仅为了调味,因红糖性温,能协同生姜发汗和胃。民间多用此方防治淋雨受寒,颇验。
2、葱白粥【组成】连须葱白7根,粳米60克。 【制法】先将粳米加水煮粥,待粥将成时加入葱白,稍煮一、二沸即成。 【服法】趁热顿服,服后盖被取汗。 葱白发散风寒,和胃止痛。《神农本草经》称能“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目肿”。说明其发散之力颇强,入粳米煮粥,可促进出汗作用,又能调和胃气,使发汗而不伤正。
3、二根汤【组成】大白菜根3个,大葱根7个,红糖适量。【制法】先将大白菜根、大葱根洗净切片,加水适量,煎煮10分钟,加入红糖溶化。 【服法】趁热顿服,服后盖被取汗。 大白菜又名菘,《本草纲目》称能通利肠胃,除胸中烦,解酒渴,消食下气,治瘴气,止热气嗽。加葱白、红糖温寒发汗。用此方治外感风寒之兼有肠胃症状者较宜。
4、姜糖苏叶饮【组成】生姜3克,苏叶3克,红糖适量。 【制法】先将生姜洗净,切成细丝,与苏叶、红糖一并放入瓷杯内,以沸水冲人,加盖浸泡10分钟即成。 【服法】趁热顿服,服后加被取汗。苏叶发散风寒,和胃止呕,对风寒表证而兼胸闷呕吐症状用之最为适宜。本方加生姜、红糖增其祛寒和胃的作用,用治受寒所致的胸痞作恶,有药到病除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