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高的原因及危害有什么 2个原因4个危害介绍

2019-02-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血小板高的原因后果是什么?血小板偏高,有很多情况可以引起的,但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 ⑴有生理性的,正常人的血小板一般一天有6%-10%的变化

血小板高的原因后果是什么?血小板偏高,有很多情况可以引起的,但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

⑴有生理性的,正常人的血小板一般一天有6%-10%的变化,早上较低,午后较略高;春天较低,冬天略高;高原地区较高;月经后增高;运动后增高。

⑵病理性的骨髓增生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急性溶血、急性化脓性感染等,都会引起血小板增高。

在其它的情况下,也会引起血小板升高,如:人在某种炎性因素作用下的炎性反应可导致血小板的升高,而其他值均正常。人体血液中正常的血小板含量为100-300×109/L,略高于正常值的人,如果其他值正常及没有症状,一般不会有问题。只是血小板参与凝血,若偏高会增加血栓形成的可能。

还有血小板增多症:当血小板>400×109/L时为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但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会得到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

血小板高的危害:

1、首先血小板高的危害可引起粘膜出血(鼻粘膜出血、口腔粘膜出血、胃肠道粘膜出血、泌尿生殖道出血、阴道出血等);

2、手术后大出血,也是血小板减少的危害之一;

3、同时对于多发性瘀斑、紫癜最常出现于腿部,也可能是血小板高的危害症状;

4、引起胃肠道大量出血和中枢神经内出血可危及生命;

血小板(blood platelet),简称:PLT。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体积小,无细胞核,呈双面微凸的圆盘状,(100~300)×10^9个/L,直径为2-3微米。血小板在长期内被看作是血液中的无功能的细胞碎片。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如人的血小板数为每立方毫米10~30万),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血小板只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液中。没有细胞核结构,即没有染色体。血小板为圆盘形,直径1~4微米到7~8微米不等,且个体差异很大(5~12立方微米)。血小板因能运动和变形,故用一般方法观察时表现为多形态。血小板结构复杂,简言之,由外向内为3层结构,即由外膜、单元膜及膜下微丝结构组成的外围为第1层;第2层为凝胶层,电镜下见到与周围平行的微丝及微管构造;第3层为微器官层,有线粒体、致密小体、残核等结构。血小板正常值:(100到300)×10^9个/L.

血小板计数的概念 是指计数单位容积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值为100~300×10^9/L。血小板减少是引起出血时间延长,严重损伤或在激状态可发生出血。当血小板计数<50×10^9/L时,轻度损伤可引起皮肤粘膜紫癜,手术后可以出血;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常有自发性出血。一般认为,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需要预防性输入血小板。如果血小板计数>50×10^9/L,且血小板功能正常,则手术过程不至于出现明显出血。

1.血小板增多:当血小板计数>400×10^9/L时即为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升高,常高于600×10^9/L,随后会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

2.血小板减少:当血小板计数<100×10^9/L即为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血小板破坏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戈谢病等,消耗过度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