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最佳治疗方法有哪些? 教你如何预防肠息肉
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以结肠和直肠息肉为最多,小肠息肉较少。息肉主要分为是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
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检出息肉和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包括病理)检查并在肠镜下进行干预治疗。
大多数的息肉是良性病变,不会危及生命,但也有一部分的息肉会发生癌变倾向,所以需要及时的治疗,息肉的治疗一定要遵循息肉治疗原则,不要盲目切除息肉,息肉的治疗方法主要有通过内镜或者手术的方法予以切除息肉。
一内镜治疗
内镜治疗是切除肠息肉,尤其是结肠息肉的最常用方法。最适用于有蒂息肉。内镜息肉切除的方法很多,应根据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有蒂或无蒂等,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提高,结肠镜内镜切除的手段越来越多,适应征越来越扩大。
一般来说,对于较大的有蒂和亚蒂息肉,直径2cm的可直接用接高频电的圈套器套入息肉根部,一次性进行切除。大于2cm的宽基底息肉可分次摘除或用尼龙圈套扎。扁平无蒂息肉可以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方法切除,在基底部粘膜下层分点注射肾上腺素盐水,待病变隆起后,即圈套切除,既可预防出血和穿孔,又达到了治疗的目的。对于小于0.5cm的息肉,直接用活检钳钳取切除,有时候也用氩气激光电凝的办法治疗,安全快速。内镜切下的息肉一般要收回,并送病理检查。
二手术治疗
息肉及息肉病的手术治疗一般包括:局部切除、肠段切除、结肠次全切除、全结肠切除、全结肠及直肠切除。视息肉的多少、基底的宽窄及所在的部位而定。
1、对单个有蒂息肉可作内镜下圈套、电灼凝或结扎摘除;对体积较大者,可选择肠壁、肠段切除。
2、无蒂或广蒂息肉,位于腹膜反折以下的可经肛局部切除一般要求息肉距肛缘的距离小于5厘米或经骶后路局部切除息肉距肛缘的距离6~9厘米;息肉位于腹膜反折以上的可行肠壁切除或肠段切除。
3、息肉病:可根据情况行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造瘘;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结肠次全切除、盲肠直肠吻合;结肠全切、回肠贮袋直肠吻合术。
对于手术切除的息肉,应常规送快速病理检查,根据快速病理结果决定是否进一步处理。息肉恶变的处理原则:
1、对局限于粘膜层的原位癌:采用局部切除即可。
2、息肉恶变:癌变侵及粘膜及粘膜下层,尚未穿透粘膜下层时,可采用局部切除,术中切除标本送快速病理检查,术后注意定期复查。
3、浸润癌:癌变穿透粘膜下层时,处理意见不一。
息肉癌变时有下列四项特征者,可行局部切除:1肠镜和病理学检查均证实息肉完全切除;
2癌细胞分化好;3切缘无癌;4无血管及淋巴管受累。
息肉癌变时有下列四项之一者,需行肠切除术:1带蒂息肉头部有浸润性癌且分化差;2癌细胞侵入粘膜下淋巴管或静脉;3切缘有癌;4广基息肉的浸润性癌。
对于有症状的息肉,应该予以治疗;对于无症状的息肉,也是临床绝大部分息肉,主要根据是否有癌变倾向决定治疗方法。一般有癌变倾向的腺瘤性息肉,原则上应该切除,而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则无需特殊治疗,观察随访就可以了。
【附】对于具有癌变倾向的结肠腺瘤,早期发现是非常重要的。临床研究表明,切除结肠腺瘤性息肉可以降低将来发生大肠癌的风险。因此,越来越多的医生推荐对有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进行结肠镜筛查,一旦发现结肠息肉,要及早进行内镜或手术治疗。
一、保持良好心态
有良好的心态应对压力,劳逸结合,不要过度疲劳。可见压力是重要的癌症诱因,中医认为压力导致过劳体虚从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失调,体内代谢紊乱,导致体内酸性物质的沉积;压力也可导致精神紧张引起气滞血淤、毒火内陷等。
二、生活要有规律
生活要规律,生活习惯不规律的人,如彻夜唱卡拉OK、打麻将、夜不归宿等生活无规律,都会加重体质酸化,容易患肠息肉。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保持弱碱性体质,使细胞增生,突变疾病远离自己。
三、注意健康饮食
不要过多地吃咸而辣的食物,不吃过热、过冷、过期及变质的食物;年老体弱或有某种疾病遗传基因者酌情吃一些防癌食品和含碱量高的碱性食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四、注意饮食卫生
不要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被污染的水,农作物,家禽鱼蛋,发霉的食品等,要吃一些绿色有机食品,要防止病从口入。
五、良好生活习惯
戒烟限酒,吸烟,世界卫生组织预言,如果人们都不再吸烟,5年之后,世界上的癌症将减少1/3;其次,不酗酒。烟和酒是极酸的酸性物质,长期吸烟喝酒的人,极易导致酸性体质。六、坚持体育锻炼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多在阳光下运动,多出汗可将体内酸性物质随汗液排出体外,避免形成酸性体质。
预防肠息肉主要是预防结肠腺瘤性息肉。主要需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变以肉类及高蛋白食物为主食的习惯,少吃高脂肪性食物,特别是要控制动物性脂肪的摄入。合理安排每日饮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纤维的食物,适当增加主食中粗粮、杂粮的比例。还应该积极锻炼,寻找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自我放松,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