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生少将的子女 杨成武之女杨俊生少将:中国首位武警女将军
在共和国的开国将帅中,杨成武上将以忠诚、勇敢、智慧闻名三军,他与杨勇上将、杨得志上将被毛泽东风趣地称为“三羊(杨)开泰”。杨成武15岁参加古城农民暴动,红军长征时,刚刚21岁的杨成武就已成为开路先锋团团长,他率部突破乌江、勇夺泸定桥、飞渡大渡河,为红军的生死存亡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此后,从抗日战争的百团大战,到击毙日本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从打响平津战役第一枪到抗美援朝战场上连续三天创造日歼敌军最高记录,杨成武将军战功赫赫。他的女儿杨俊生与哈尔滨有着特别的缘分,她是哈军工导弹工程系的毕业生。
有两个爸爸妈妈
杨俊生出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麓的狼牙山,出生后不久,她就被寄养在当地老乡家:在老乡家里长到5岁多才回到亲生父母身边.因此,她有两个爸爸妈妈——亲生父母和养父母。
抗战时期,杨成武作为八路军独立一师师长(后晋升为晋察冀冀中军区司令员),他和妻子赵志珍转战在太行山。这个时期,他们生的4个子女,都寄养在当地老乡家里,1943年出生的杨俊生也不例外。解放战争胜利后,父母才把她接回身边。然而,她的两个姐姐却没有她幸运,她们再也回不到父母身边了,因为她们早已因病夭折。
杨俊生说:“在回到亲生父母身边前,我不知道我姓杨,只知道我是赵玉的女儿,全村人都叫我小俊儿。养父母特别疼我,他们节衣缩食.把上山砍柴到集市上换回的几个钱买半个夹驴肉的烧饼给我吃,而他们自己却饿着肚子。还有一次鬼子得知我姐姐寄养在一位老乡家,就包围了村子,让老乡交出我姐姐。
其中一位地下党员,为了保护我姐姐,被鬼子打死。但全村老乡全力保护姐姐,使姐姐幸免于难。所以,父母一直教育我们,不能忘本。我也对老乡特别感恩,对他们感情特别深,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
我的这段成长经历在我的人生中影响特别大,不论任何时候,能够帮人,尽量帮人。”杨俊生说解放后,我和养父母一直都有联系。“文革”中,由于父亲被打倒全家失去自由,与养父母的联系就断了,等再去找时,那里修水库搬迁,就找不到了。2002年,我再次到当地寻找,终于找到了他们。但遗憾的是,养母已经不在了,养父还在。从此,杨俊生常去看望他,并寄钱给他。
作为小学生代表向毛主席献花
全国解放后,杨俊生随父母先到天津,后到北京,进入“八一”小学读书。“八一”小学的孩子大多是老红军和干部子女,罗东进、粟戎生都是这所小学毕业的。最初的几个月,杨俊生并没有引起老师的注意,老师只是觉得这个女生文静、漂亮,学习很好,不多说话,个性似乎跟别的孩子有点不一样。
很快到了8月,第一届全军运动会即将开幕,“八一”小学要选几名最优秀的少先队员代表去参加开幕式,给毛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同志献花。全班同学一致选举杨俊生和粟戎生(粟裕大将之子)等人代表少先队员向毛主席献花。
杨俊生回忆说: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运动场上,人如海、歌如潮。当毛主席和党中央其它领导同志出现在主席台上时,全场欢声雷动。我和戎生激动地走上主席台,仰视着眼前这位领导中国革命夺取一次又一次胜利的伟人,感到心都快要蹦出来了。
我向毛主席郑重地敬了一个少先队队礼,献上了鲜花,异常激动地说:“敬爱的毛主席,我们代表少先队员,向您致以最美好的祝福,我们全国的少先队员一定听您的话,好好学习,锻炼身体,争取早日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那一刻,我终生难忘。事后,我把那段誓词工工整整地写在一张白纸上,贴在床头,以便每天看到它,鼓励自己。
在哈军工,完成了一个中学生到军人的转变
1961年,杨俊生从北京师大附中毕业,高考时,她面临着新的选择。由于当时姐姐杨易生已经当兵,妈妈希望她能考医学院,当医生。她告诉本报记者,由于家庭的影响,她从小就对部队有很深的感情,尤其是在1961年那个特殊的年代,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和中苏关系的破裂,在她的心里,她感到只有军队强大了,科技强大了,国家才能强大。
也正是抱着报效祖国的理想,杨俊生自己做主报考了哈军工,并考入哈军工导弹工程系自动控制专业。杨俊生告诉记者,到哈军工报道临行前的晚上,父亲找我谈话。
他说:“俊生,你现在已经是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了。应当知道:穿上这身军装,将意味着什么?首先,我作为一个老战士,再是作为你的父亲,给你三点忠告:第一,从今天起,做一切事要靠自己,再难的事也要咬牙挺过去!
不能一遇到事就想别人帮。第二,做人要坦诚善良、光明磊落;做事要扎实高效,事无大小,做就要做好,做到底!第三点,最主要的就是军人的本质是什么?这问题你自己在生活实践中去体会、去领悟……3年后给我一个满意的回答。来到哈军工后,杨俊生说:“在这里,我完成了从一个中学生到一个战士的过渡。